文/何菲
飯局之妙更在『局』
文/何菲

改天聚聚!此類收尾句是客套也是慣例。這些年來飯局頻率不低,自然也摸出了其中一點奧妙。
飯局之“局”,來源于下棋中的術語,有“處境”之意。“飯”與“局”結合,意味著通過吃飯的形式達到改變某種情勢的目的。鴻門宴、杯酒釋兵權、青梅煮酒論英雄等歷代著名飯局從來不是簡單的進餐活動,而是包含著很大的目的性與信息量。
從某種角度說,飯局是個社會身份認同體系。看一個人常混跡于何類飯局,便可洞悉其興趣、財富、身份、地位,更可看出某些利益、規則、人脈、性情等意蘊深遠的東西。
飯局之妙不在“飯”,而更在“局”。一個完美的都市飯局,設局人、局托兒、局精、陪客、花瓶……眾角色一個都不能少。
同為友人聚餐,上海人較貼近飯局的社會屬性:局。這使得聚會由于那些精致鋪墊多少顯出些風雅來。
約一桌人吃飯看似簡單,實則深有名堂。東道主事先需就宴會由頭、主題和來賓搭配有所設計。誰與誰相好,誰和誰不睦,誰百搭誰候補,需心里有譜。
據我觀察,大多數男人都不算是戀家動物,在農村,男人吃飯時也愛端著飯碗東家跑西家轉,所以一桌飯局首先確定好的一定是男賓。定下了他們,再選擇與之搭調的女賓。然后至少提前一周發第一遍短信一一通知,時間地點參加人物,要素一個也不能少。到飯局前一天再發一通短信提醒確認。受邀者若有變化,一般會在兩次短信之間來告假,若等到第二遍短信收到后才變卦就是失禮。因為你已經占據了一個名額,一個席位,你的存在自有一番道理,你和其他受邀者之間是一副已理好的牌。少了你,陣形不整,牌型也變了。且東道主臨時再約別人,別人也清楚自己的替補身份,肯來倒像是給眾人一個大面子。
在宴席發生前,受邀者事先心照不宣保持低調不去顯擺,也互相不打聽,只當沒這回事,以免傷了那些未被邀請者。他們有時會給東道主或組織者帶些禮物,席間把酒言歡風月無邊,卻始終調控著節奏火候,彌補著疏漏,這些善意和敏慧的舉止,盡顯主客情商。
吃飯不是大事,席間聊的也不是要緊事,多半也聊不透,無非是些當眾的八卦、調侃和新舊摻雜的段子,一杯接一杯喝酒,看不懂的人以為在集體買醉……然而出局卻讓人沮喪。一個人受邀飯局多,至少意味著你是個受歡迎的人。沒人帶你玩兒有時是件讓人失落的事,意味著你成了圈子的棄兒。這樣的聚餐表面上是吃飯,實際上講的是海派,是人情。
美食家S先生說:“飯友不對路,吃飯要噔牢。”
在上海,一個合格的飯局組織者,需講究各行業混搭、男女比例、籍貫搭配等,留心觀察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和最新動向,注意補充氣息相投的新鮮人和新鮮話題,大致清楚友人家的方位--在虹橋的聚餐很少會約家住金橋的友人,大家方便為好。還要清楚友人們的特點:誰上半周自由,誰雙休日有空,誰喝點酒過敏,誰說話犯沖,誰要向老婆告假,誰老公時常查崗,誰家孩子要做功課,誰最近狀態不好,誰不喜歡看到誰,誰比較勢利,誰生得長舌,誰飲酒無狀,誰目無下塵……主角不能沒有,也不能有太多。靈魂人物一定要有。花瓶也必須配備,且得是景德鎮花瓶,好看且有核心技術,能說上幾句俏皮話,能喝幾杯酒。桌上有公認的美食家和品酒大師是很扎臺型的事,不過每種性別最好只有一個。如此看來,上海很大,上海也很小。
點菜是有點頭痛的事。能迅速準確拿捏好菜型的人,在生活中也會是個勇于擔當的人,具有當仁不讓的領導氣質。當然,真正的領導從來不點菜,不看菜單,就像他們從來不會親自掏皮夾埋單。一個成熟的點菜人講究洞明通達,誰吃魚、誰吃肉、誰喝酒、誰埋單,預算大致多少,一切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