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松
佛羅倫薩巴杰羅博物館
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祥地,這里收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具代表性的雕塑,非大衛像莫屬。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3000年前被神化了的國王。
他統一了以色列國,定都耶路撒冷,事跡被載入《圣經·舊約》而流芳百世。據說他是耶穌基督的先祖,因此,在基督教盛行的歐洲,他成為藝術家們青睞的英雄模本,他就是以色列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
在大衛年輕的時候,以色列國屢屢受到居住在地中海東南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的入侵。這個古老的外來民族曾經統治過的土地,至今還以他們名稱的另一個希臘拉丁語轉寫形式“Palestine”(巴勒斯坦)命名。
一次,非利士大兵壓境,軍事首領巨人哥利亞來到營前罵陣。他頭戴鐵盔身穿鐵甲,手持一把大砍刀,魁梧又兇悍。他的對手是一個尚在發育中的猶太少年,他沒盔沒甲沒兵器,手里只攥著一根布條兒。只見少年把布條掄得像旋轉的車輪一樣飛快,忽然手一抖,布條頂端飛出的一塊鵝卵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擊中了哥利亞的額頭,巨人應聲倒地。少年隨即疾沖上前,用哥利亞的刀砍下了他巨大的頭顱。這一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大衛擊斃哥利亞的經典故事,成為歐洲宗教藝術最為常見的題材。
巴杰羅博物館就收藏了兩尊以此為題材的大衛像。一尊是文藝復興發軔時期第一代藝術家多那太羅最著名的作品——《大衛銅像》。
多那太羅誕生于佛羅倫薩,深受古典藝術的熏陶,《大衛銅像》就是他復興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代表作。他為雕像采用了一個專稱為Contrapposto的古希臘站姿,中文翻譯為“對立式平衡”,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重心只落在一條腿上的“稍息”式站立形態。這在歐洲的中世紀藝術中很少出現,特別是大衛全身裸體,肌肉線條畢現,哥利亞頭盔上的翅膀裝飾緊緊貼著大衛右腿并直指其性感的臀部,這在當時堪稱驚世駭俗之筆。
這件作品很好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景:一個清新俊逸的美少年手持大刀,“傲嬌”地踩著巨人的頭顱,英姿颯爽、志得意滿。但少年的體格偏瘦,反手叉在腰間,略顯“娘”態。
巴杰羅博物館收藏的另一尊大衛像出自達·芬奇的老師維羅奇奧之手。同樣是腳踏敵人首級的少年形象,Contrapposto的站姿,胸部形似少女。
多那太羅之后,出現了很多有關大衛的雕塑或繪畫,都無一例外地表現了大衛腳踩或手提哥利亞頭顱時的勝利場景,直到天才的米開朗琪羅出現,大衛才有了讓人驚艷的耳目一新的形象。
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畫廊
1501年,米開朗琪羅贏得了佛羅倫薩市政會舉行的招標項目,負責雕制一座大衛的雕塑。材料是一塊廢棄已久的大理石廢料,這塊石料雖然質地完美,卻中間窄、兩頭寬,又被前人鑿穿過,一不小心就會斷裂。然而天才就是有本事化腐朽為神奇,米開朗琪羅不僅給了這塊石頭生命,還大膽地提出了獨到的大衛像設計思路。
首先,他繼承了自多那太羅以來流行的Contrapposto的站姿,這也成了文藝復興藝術的一個符號。其次,他把大衛塑造為一個成年人,使他從一個看起來略顯女性化的美少年進化成了“荷爾蒙男神”。
最重要的是,米開朗琪羅認為,大衛最光芒四射的時刻是他面臨巨大的威脅時果斷迎戰的那一瞬間。因此,他決定破天荒地創作大衛參戰之前的形象。他完美的臉龐流露出大戰之前的凝重,臨危不懼,審慎而果敢,還有一絲從容不迫,成為古典主義最為經典的一張面孔。
按照原計劃,塑像應該擺放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屋頂。為了人們從下向上觀看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米開朗琪羅將大衛的頭部和兩臂比例加大,尤其是他的右手,大得簡直不合比例。但這也恰好強調了大衛手臂的孔武有力,使人似乎能感受到他一旦甩出布條那足以致命的威力。
仔細看,大衛的手中還握著一枚石子。米開朗琪羅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這一件偉大的作品。由于它高5.17米,顯然很難將它吊到教堂屋頂之上。因此,在廣泛征詢意見之后,人們用了4天的時間,一寸寸將它挪到了領主廣場靠近舊宮入口處。
時年不到30歲的米開朗琪羅,因為這尊完美融合了力與美的大衛像而成了英雄,聲譽與日俱增。大衛像也成為佛羅倫薩不畏強權的共和精神的象征。
在隨后的一次市民暴亂中,一張被人從舊宮屋頂扔下的桌子擊中了大衛像,使他的左臂斷裂成數塊,后又被修復。1873年,大衛像被挪到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畫廊,原址則放置了一座復制品。1991年,原版大衛像又被一個瘋子用鐵錘砸毀了左腳,好在損傷不太嚴重,現已修復如初。
有完美主義者指責大衛像違背史實,因為猶太人要實施割禮而大衛像還有包皮,所以,有些復制品在此處覆蓋上了無花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