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世峰++林敏
入秋以后,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貼秋膘”又開始在很多地方流行起來。秋后的確該適當進補,但貼膘并非明智選擇。
“貼秋膘”不等于秋補
古時人們在經歷過高溫濕熱、食欲不振的“苦夏”之后,多在立秋之時“以肉貼膘”,為秋收農忙打下身體基礎。
而現代人早已過了普遍溫飽不足、農耕體力消耗大的時代,飲食上往往營養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攝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少運動、少勞作,體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此時再以“貼秋膘”為由敞開肚皮大吃大喝,輕則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重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補陰”才是重點
《黃帝內經》中早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立秋過后,天地間陽氣漸收,養生強調順應天時,滋潤和護藏五臟陰精,保養人體之正氣,以抵御秋季易發的常見病。
秋天最大的特點是“燥”,燥最傷肺陰,清補肺陰可減輕口唇干裂、喉鼻干癢和咳嗽等不適,避免季節更替肺氣受損以致感受“時毒瘟疫”之苦;平補胃陰可減輕脾胃燥熱太盛所致的口干煩渴、胃脹、沒有食欲、大便干結;潤補肝腎之陰則可消減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小便短赤等下焦燥熱的癥狀。因此,秋季養生重在“補陰”。
中醫補陰四法
用藥物補陰需由中醫師辨明體質,再結合初秋“溫燥”的氣候特點進行調補。而日常生活中,補陰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我們在家就可以嘗試。
調作息。民間素有“晝養陽,夜養陰”的說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腎等臟器得到充分休養。入秋后的作息應逐步調整為“早睡早起”的狀態。早起吸收自然界晨露滋養之濕(在空氣質量適宜時),利于人體適應入秋后的“燥氣”;早睡則可滋養人體陰精,對補陰有莫大的益處。
穴位保健操。中醫外治法調理補陰的方法很多,大家所熟知的睡前泡腳和按摩腳底(重點按摩涌泉穴)都屬于此類。這里介紹一套睡前穴位保健操。
第一步,叩頭梳頭,雙手十指分開,用指腹輕輕敲打頭皮2~3分鐘,然后以指代梳,從前向后梳頭1~2分鐘。
第二步,按揉安眠穴1~2分鐘(安眠穴是經外奇穴,位于耳后凹陷處和枕骨下凹陷處的連線中點)。
第三步,搓揉耳廓1~2分鐘(耳朵上有很多穴位,按揉到有疼痛的地方可以多按幾下)。
第四步,按揉手腕(內關、神門穴)和手心勞宮穴1~2分鐘。
第五步,按揉下肢三陰交、照海、涌泉等穴,每穴按1~2分鐘。
第六步,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摩腹3~5分鐘。
第七步,平臥放松,深長呼吸,自然入睡。
柔和運動。打太極、練瑜伽、飯后慢走等輕緩柔和的運動都非常有助于放松身心、調和陰陽。慢走時注意三步一呼、三步一吸,慢慢減緩呼吸頻率,同時每一步意守足底涌泉。
食療補陰。初秋時節,暑未全消,飲食上除了滋陰潤燥,還應兼顧清熱。推薦銀耳蓮子百合糖水。
用料:銀耳50克,蓮子、百合各25克,枸杞10克,陳皮一小片,冰糖適量。
做法:1.銀耳用水浸泡約10分鐘,洗凈;2.蓮子、百合熱水浸泡約半小時,洗凈;3.將銀耳、蓮子、百合、陳皮一起下鍋,武火隔水燉約半小時,改小火慢燉3~4小時;4.加入枸杞,冰糖,10分鐘后保溫即可。
功用:滋陰潤肺,生津止咳,清心除煩。
適宜人群:氣陰兩虛、且陰虛較重,久咳、干咳,咽喉干癢不爽者尤其適宜。脾虛者可加半片生姜一同燉服,減少慢燉的時間,以制涼潤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