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
在眾多的“學霸秀”中,有一對雙胞胎姐妹格外引人關注:復旦大學校花、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孫雨朦、孫雨彤姐妹,雙雙被哈佛大學研究生院錄取,創造了中國雙胞胎同時進入哈佛大學的紀錄。
“輸”在起跑線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多少年來,這句煽動性極強的口號鼓動著無數家長,他們拼命地教孩子認字、學數學、彈琴、繪畫、背唐詩等。更有甚者,逼著學齡前兒童學習小學甚至中學課本,培養出很多所謂的“神童”。
孫雨朦和孫雨彤出生于1994年8月29日,有人對孫媽媽說:“這倆孩子看著就聰明,肯定適合學習,你可不要把孩子耽誤了。”
孫媽媽卻不這么認為。她覺得:中國的許多家長把兒童的早期教育、早期智力開發和早期知識教育混為一談。
在孩子出生后,孫爸孫媽就特別關注子女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孫媽媽在網上查閱到這樣的資料:德國法律規定,在兒童5歲之前,幼兒園及其他教育機構,不得對兒童進行知識性教育,比如教兒童學數學之類。
孫爸爸見慣了那些逼著孩子死記知識的例子,他非常敬佩德國人的魄力:竟能用法律來規定不準對兒童進行早期知識教育!
德國人的做法,與孫爸爸的想法不謀而合。他與妻子商量后,決心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但是完全摒棄早期知識教育。
孫爸爸的早期教育看起來很特別,只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不讓孩子去刻意記憶大量知識。他的原則是,讓孩子吃好、睡好、玩好,而最主要的就是玩好。
對于幼兒來說,玩是最好的智力開發。孫媽媽在姐妹倆1歲時,就帶著她們走上了“瘋玩”之路:只要有新奇的玩具,孫爸爸就買來給女兒玩。家里的玩具室有各式玩具上千種,小姐妹倆一鉆進去就玩得不亦樂乎。
除了玩玩具,就是“瘋跑”:到動物園去,買了食品喂小鹿;到水族館去,騎在烏龜背上留個影;到香港看賽馬。過山車、高空索道甚至兒童攀巖,只要新鮮刺激的事物,都要領孩子去嘗試。
孩子的天性里有飼養小動物的欲望。有一次,姐妹倆看見電視上農家的小雞小鴨,流露出羨慕的神情。孫媽看在眼里,托人從鄉下買來了鴨寶寶和雞寶寶。
孫媽媽和女兒們給小雞和小鴨做了個家,她告訴女兒們,一人負責一只,一定要把它們養大。3歲的女兒高興地接受了任務,每天給它們喂水、喂米粒、喂菜葉,甚至去樓前的草坪里挖蚯蚓給小雞小鴨配制“營養餐”。每天晚上睡覺前,兩姐妹都要給雞寶寶和鴨寶寶整理睡覺的小窩;每天早晨,兩人還要給小窩打掃衛生。
除了玩,孫爸孫媽還注重旅游。只要有空,全家就啟程到全國各地旅游。在旅游中,給孩子們講解名勝古跡的歷史,講解歷史名人故居的故事,去四川講杜甫,去湖北講屈原,去山東講孔子。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父母培養了孩子的氣質。登黃山、爬泰山、攀嵩山、游西湖、覽長江,激發她們的歷史感,在姐妹倆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責任感和榮譽感。
當別人家的小孩每天背著大書包奔走于各個興趣班時,孫雨朦、孫雨彤已游完了大半個中國,成了見多識廣的小大人。
可是,孫爸爸的這些特立獨行的做法,受到了很多質疑甚至指責。周圍好多朋友和同事的小孩在四五歲時,已經會背幾百首唐詩,會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會彈鋼琴,會算幾位數的加減法……
爺爺奶奶見兒子、兒媳給孩子一點知識都不教,有些生氣:“咱們的兩個寶寶,就要毀在你們手里了。”還有一些朋友、同事旁敲側擊:“孩子不早培養,將來怕是會恨你們。”有時,孫媽媽也動過心,也想讓孩子學點東西,孫爸爸就說:“德國人難道做錯了嗎?如果他們做錯了,德國何以成為科技大國?”這么一說,孫媽媽也就堅定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線上的輸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終點。
管住自己
行為科學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有80%的因素源于自身的性格。其實,不成功的人并非不具備成功的條件,而是性格有弱點。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個學生明知放棄功課去打游戲不對,但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只能跟著欲望走。
孫爸爸參考了世界上大量先進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獨創了一套“意志培養教學系統”。這套系統分為兩部分:“精神集中培養法”和“自律訓練法”。
統計科學表明,所有成功的大學者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他們比常人更能把精神長時間地集中在一件事上。
長時間的精神集中,是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在中小學教學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學生很聰明,一學就會,還有些學生相對比較笨,卻能長時間集中在學習上,結果考試成績往往是后者居前。
有了這樣的理論支撐,孫爸爸每天用15分鐘的時間對孩子進行精神集中訓練:兩個孩子并排坐著,面前1米遠的地方放著一個會慢慢轉動的電子小球,小球是涂了顏色的,一半紅一半白。孫爸爸讓孩子數小球在1分鐘之內轉動的圈數。訓練一段時間之后,兩個孩子就不會再數錯了。這可以說明她們的精神可以集中1分鐘了。然后,孫爸爸把時間延長到兩分鐘,再訓練孩子去數……依此類推,到了最后,姐妹倆可以在15分鐘內對所數小球的圈數而不產生誤差。
動態精神集中訓練完畢,孫爸爸開始把小球的電源除掉,讓孩子把眼睛盯在小球上,腦子里什么也不想,眼睛里只有這個球。這項訓練看似簡單,其實極難,一般人很難保持1分鐘不思考的。孫爸爸站在旁邊,每隔15秒提醒一次:“亂想了嗎?”思路已偏離的孩子聽到爸爸的提醒,馬上把精神集中起來。
經過兩年的艱苦訓練,雙胞胎在8歲時,能達到驚人的4分鐘大腦思維“入定”狀態。據說,練禪定的大師最多也只能達到10分鐘完全入定。
第二部分“自律訓練法”,剛開始時,這項訓練對孩子簡直是折磨:桌上擺著兩個盤子,一個盤子里放著巧克力,另一個則放著米飯團子。孫媽只準孩子去拿米飯團子,不準動巧克力。
對于幾歲的小孩來說,這顯然是一道難題。但在媽媽的監視下,小姐妹只好去拿飯團。飯團沒什么滋味,而巧克力卻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就這樣,姐妹倆眼巴巴地看著巧克力,嘴里卻嚼著飯團子。
有一天,媽媽把盤子里的東西換了一下,一個盤子里放肉丸,另一個盤子里放菜團子。那天,姐妹倆剛跑步回來,餓得肚子咕咕叫,真想吃口香噴噴的肉丸呀。她們趁媽媽不注意,快速地夾起肉丸放到嘴里。
媽媽一回頭,發現肉丸少了兩個,并沒指責她們,而是給她們講故事,講社會上的很多事例,讓姐妹倆明白,控制自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姐妹倆聽了,心服口服。從那以后,姐妹倆互相鼓勵監督,哪個犯了禁,另一個就會主動向媽媽“舉報”……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小姐妹知道應該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們的行動變得目的性很強,這樣,才智和精力才會集中在有用的事情上,并散發出光芒。
苦難行軍
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度的自我控制力之后,還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在學校里,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身體好的學生,并不一定學習成績好;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身體一定好。良好的身體素質、強大的肺活量,能給大腦提供足夠的氧氣和長時間學習的精力。一個心肺功能弱、每天頭昏腦漲的人,不可能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
小時候,姐妹倆的身體比較弱。孫爸爸對女兒進行強化訓練,他把這個過程叫作“苦難行軍”。
最先開始的運動是跑步。第一天跑200米,堅持5天;然后每天跑300米,跑10天;再開始跑400米……就這樣,一點點循序漸進,直到每天跑1000米,一直堅持下來,風雨無阻。孩子有時犯懶,早晨說什么也不愿起床:“就這一次嘛,明天一定起床。”每當這時,孫爸爸便耐心地勸導孩子:“你今天睡了一個懶覺,就會想著明天再睡一個。壞事、壞習慣都是從第一次開始的。”無論兩個孩子如何哀求,孫爸爸都會顯得“鐵石心腸”,在原則問題上絕不后退半步。姐妹倆敗下陣來,揉著眼睛跑出家門。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孫爸爸就領著姐妹倆進行了多次野外生存鍛煉。有―次,夫妻倆領著兩個女兒去沂蒙山進行野外生存體驗。兩個孩子在前面走,父母在后面跟著。他們想假裝甩開她們,看看她們怎么處理。
于是,夫妻倆便故意躲在樹叢后觀察。姐妹倆興致勃勃地在山路上走,走著走著,回頭一看,爸媽不見了。
換了別的孩子,可能就驚慌失措了。而她們因為有了多次野外生存的經驗,這時便顯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她們互相鼓勵:“哭是沒用的,我們應想想該做什么。”于是,兩人決定下山,沿著小河走,4個多小時后,她們終于走到了一個城鎮。她們剛想報警時,父母出現在面前。原來,夫妻倆―直在后面悄悄跟隨,以保證她們的安全。
經過這些訓練,小姐妹精力充沛,好像兩部永不疲勞的機器,在小學、中學的學習中開足馬力。由于她們見多識廣,對問題的理解力極強,再加上良好的記憶能力,兩人的學習突飛猛進,漸漸地把同學們甩在身后。
從小學到中學,兩人的成績從來不會跌出全年級前三名。在高三時進行的復旦大學免試入學的篩選中,姐妹倆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績,成功進入復旦大學。
大四剛開始,孫雨朦和孫雨彤就著手申請國外名校。成績優異,社會活動經歷豐富,再加上健康的體魄,姐妹倆先后被十幾所國外名校錄取。
最后,她們選擇了哈佛大學。她們相信,在那里會找到新的競爭對手和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