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彬

本期嘉賓: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張曉林校長
張曉林,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校長,數學教育碩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高級教師、揚州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曾獲得“全國首屆教育碩士優秀學員”“江蘇省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個人”“揚州市教學創新能手”“揚州市教育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讀者·校園版》:作為校長,您感到身上最大的壓力是什么?
張曉林校長:身為一名校長,我感到自身最大的壓力就是如何做一名好校長。一個“好”字看上去很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孟子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君子的快樂。如何成為一名好校長是我的壓力,更是我的動力。
《讀者·校園版》:北大附中推出“學院”“書院”“走班”“選課”“學分”等類似于大學學制的教學改革,被人們稱為“教育烏托邦實驗”,在教育界引起廣泛爭議。對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您理想中的完美學校是怎樣的?
張曉林校長:北大附中教改的一系列舉措的確給中學教育改革帶來了新氣象,在沖擊傳統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創造了足夠豐富的想象空間。這種改革與創新的精神值得肯定。我們學校在教育教學中也在積極改革與創新,例如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大力探索開發校本課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得到個性化的教育;在教學上實施了“分步遞進,分層達標”小班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等。我們需要做的是大膽設想、積極探索、小心求證,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每一名校長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我校的校訓是“書聲、歌聲、笑聲”,我理想中的完美學校就是書聲、歌聲、笑聲在校園中回響,讓師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快樂幸福地成長。
《讀者·校園版》:您在學校里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在家庭中對您的孩子行得通嗎?
張曉林校長:在學校中,我倡導“聚焦課堂、質量為魂,拓展素質、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樣的理念,在家庭中對我的孩子也是行得通的。我不提倡只知道學習和死讀書的生活方式,我提倡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孩子的意志力,讓他具有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只忙于學習。我的孩子在高中期間曾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江蘇省高中生化學競賽一等獎等多種獎項,同時他仍然堅持發展自己的愛好,在籃球場、乒乓球場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
《讀者·校園版》:您孩子的成長符合您的預期嗎?
張曉林校長: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是獲得知識,更要在思想品德、內涵修養、實踐能力、心理素質等多方面都得到成長。我的孩子在小學喜愛打乒乓球,我們家庭很支持,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揚州市小學生乒乓球比賽的第三名。到了高中,他又喜歡上籃球,自己報名參加了揚州大學組織的假期籃球興趣班。高中階段,他作為校籃球隊的隊長,率隊參加了揚州市高中生籃球聯賽,也獲得過冠軍。我的孩子今年高中畢業,順利通過上海交通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最終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的孩子的成長符合我的預期。
《讀者·校園版》:英語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逐漸降低,您如何看待這一調整?
張曉林校長:隨著時代發展,英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它。在近期頒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語在高考中占分的比重下降,并且將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取最好的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我覺得這一調整不是不重視英語學科,而是社會在更加理性地對待英語這門學科。
《讀者·校園版》:無線網絡的建設日臻完善,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這客觀上使學生更容易獲取信息,但同時對學校教育提供了哪些困難或挑戰?
張曉林校長: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完成作業有利有弊,利在于網絡平臺具有及時性、針對性、便捷性的特點,而弊端是可能會弱化學生閱讀審題的能力,削弱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而且需要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的作業難以完成。這也給我們教師帶來兩點思考:第一,布置的作業要適量,教師要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布置一些個性化、開放化的作業,提高作業的“原創率”和“含金量”;第二,在“互聯網+”的時代,禁止學生使用網絡是不切實際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的海量資源,實現信息共享,使網絡資源真正為我所用。
《讀者·校園版》:為提升學生的體能素質,教育部近年出臺了有關政策,將體育成績納入升學考試評價體系中。您對這一措施有何看法?
張曉林校長:我個人認為,將體育成績納入升學考試評價體系中,并不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會促進學生學習成績提升。世界著名的英國伊頓公學的口號是“運動第一、學習第二”,事實上,伊頓公學注重的是運動背后的人格塑造作用,正所謂“體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我們學校也提倡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除了每天一小時的陽光體育運動時間,我們的校本課程中還開設有籃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等課程,我們學校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體格健全、心智健康、氣質高雅、品德高尚”的公民。
《讀者·校園版》:您推行小班化教學的初衷是什么?推行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小班化教學除了將班級人數縮小之外,還有哪些特色?學生家長對這一教學方式的看法如何呢?
張曉林校長:我校推行小班化教學的初衷是進行課堂的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主要遇到了三方面的阻力:首先是小班化課堂教學理念轉變的阻力,其次是小班化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阻力,第三就是小班化教學質量評價方式轉變的阻力。小班化教學改革改變的不僅僅是班級人數,更是要將“關愛每一個學生”從口號變為現實,小班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師生合作學習,讓學生獲得更多和老師“1對1”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更加輕松地提升文化課成績。小班化教學的實施,客觀上確實增加了學校班級數量,需要更多的教師參與教學,最明顯的是教師用于批改作業的時間少了,但是我們要求教師用于備課、面批、交談、家訪的時間多了,開始時教師的負擔確實較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班化教學效果顯現,教師的負擔反而會比先前要輕。剛開始時,家長對學校這一課堂教學改革并不是太贊同,認為學校是在搞噱頭、吸引家長眼球,認為學校是拿他們的孩子在做實驗,但學校多年來小班化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小班化教學更加強調因材施教,更有可能面向全體學生,有助于學生成才,并沒有影響家長關注的升學率,家長也就逐漸認同并積極支持學校的這一課堂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