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農民增收形勢比較嚴峻,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要注意“一低兩主一貧”的問題
姜長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農村、農業發展中,農民增收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從“十二五”以來,農民收入一直在增長,預計“十三五”期間保持幾個百分點的增長問題不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正在放緩,并且存在進一步放緩的趨勢。
現在農民收入主要有兩大來源,即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整個經濟增速放緩,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放緩不可避免,但是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也在放緩,尤其是一些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放緩的問題比較突出。據我5月份在安徽宿州調研了解,今年5月玉米的價格比上一年降了30%左右。并且,不只是玉米,包括棉花等農作物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糧食價格有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劇波動,農民增收難度在加大。
另外,很多人在討論土地流轉收入,我認為,土地流轉對農民的增收肯定是一次性的,并且這幾年土地流轉租金上漲很快,它是與糧食價格上漲較快有著密切關系的。“十二五”期間,大量工商資本進入農業,但這一情況在近兩年已經出現轉向,一方面糧食價格下行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可能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后發現這里的水很深,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做。目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速度已經在減慢,預計“十三五”期間通過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難度比較大。
因此,在我看來,“十三五”期間,農民增收形勢比較嚴峻,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要注意“一低兩主一貧”的問題。“一低”是指低收入農戶,這部分農民增收問題基本上都是民生問題,關乎生活穩定問題;“兩主”是指糧食主產區和以農為主的農民增收問題;“一貧”則是指貧困地區的農民增收問題。
“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戰的集結號已經吹響。習總書記曾說過,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在我看來,一個地方要想同時擁有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就要有一個融合發展的思路,做好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化、綠色現代化的文章,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農業農村的產品供給與城市的市場對接起來。這里面涉及到一些思路的轉變,有些貧困地區如果不注重營銷渠道的開拓的話,資源優勢能否真正轉為經濟優勢還是個問題。
其中,我們可能還需要考慮到供給側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在糧食問題上,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的問題比較突出,國外的糧食入市,國內的糧食入庫,農產品質量跟不上,效益較低的低端市場卻競爭異常激烈。
在供給側改革上,推進我們農業轉型升級需要實實在在的動作。面臨的問題可能就是糧食供給形勢的問題。今年國內發生大面積水災,糧食可能要減產。糧食減產以后,我們依然要堅定不動搖地推進供給側改革。
第二個問題就是要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農業生產性服務的發展是農業生產體系的重要內容,以前深化服務體系的政策主要強調一些公益性的、政府主導性的服務體系。現在,我認為可能要把社會化服務的政策體系轉向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這對農業農村的發展非常重要,可能會大大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并且,如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服務業,我想,可能對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的增效也是非常有利的。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采訪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