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道強力推進“農業為旅游興、工業為旅游活、商貿為旅游旺、服務為旅游強”步伐,全力發展旅游。他們的信心,來自中央省市對旅游發展的高度關注,來自自身發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經驗,來自多年來打下的基礎,來自對當前旅游發展階段特征的準確把握
《小康》:在您看來,紅軍長征對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城市氣質、城市精神有著怎樣的影響?
印宇鷹:一個城市,它的面貌、精神主要還是與它經歷過的一些事情有關。包括它所有經歷的一些重大事件,都會慢慢沉淀在這個城市里面。
從通道來講,它的整個文化主要是侗族文化。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攻占通道老縣城后,在此召開了中共中央臨時緊急會議,實現了西進貴州的偉大戰略轉兵,黨運、國運由此拉開整個轉折的序幕。對通道而言,這是非常難得,也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
同時,長征也給通道的城市精神打下了一些烙印和符號。具體來說,主要有這樣幾點:
第一,實事求是的精神。無論是長征,還是轉兵,中國共產黨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夠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客觀分析,依據自身情況科學作出判斷。這與我們這么多年來的發展思路一脈相承。通道侗族自治縣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也一直在堅持實事求是,并沒有出現一哄而上、跟潮跟風的現象。
第二,艱苦奮斗的精神。作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通道這么多年并沒有守、等、靠、要。它始終堅信,要想脫貧致富,必須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抓住機遇實現大發展。
第三,長征精神對通道城市精神的影響還在于那種腳踏實地敢于擔當的精神。不管是干部群眾,還是歷任領導,在通道發展上,基本上都能夠切切實實把自己擺進去,能夠認清并且履行好自己肩上的責任。
之前曾有個縣領導,按照現在的政策,他已經可以提前退休了,但是他不愿意退休,原因就在于這幾年通道迎來了發展的機遇期、關鍵期,他還是希望做通道建設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旁觀者。通道干部群眾的這種勇于擔當的責任精神可見一斑。
沒有那一代人的實事求是,勇于擔當,就不會有通道轉兵;沒有近幾代人強烈的自力更生意識,也就不會有通道的今天。
《小康》:“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請問作為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縣,通道實現全面小康的底氣和自信在哪里?
印宇鷹:任何一個地方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小康的任務都是非常艱巨的,尤其是在這些貧困地區,脫貧可能相對還好說一些,同步小康,基礎不同,差距會很大。
通道,它的定位首先是一個傳統農業縣,沒有任何工業基礎,并且傳統農業基本上還是那種很封閉的自給自足模式。
但是,通道侗族自治縣林產品、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生態環境很好,再加上侗族人善良好客,能歌善舞,它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游。
習總書記曾提出,要建設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農村,實際上還是更多地關注扶貧和農村的發展,城鄉同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以發展旅游業為切入點,提出了農業為旅游興、工業為旅游活、商貿為旅游旺、服務為旅游強這樣一整套發展思路。
我們的信心,來自于中央省市對旅游發展的高度關注,來自于我們發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經驗,來自于我們多年來打下的基礎,來自于我們對當前旅游發展階段特征的準確把握。
《小康》:旅游興縣,通道具體有什么措施?
印宇鷹:通道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種類齊,組合好,特別是原生態侗民族文化、自然生態風光、古樸人文景觀三大板塊交融相匯,獨具魅力。
不過,發展旅游,需要很多產業進行配套,所以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過景區提質提速、交通串聯等,力爭將旅游打造成為一個支柱性產業。
近兩年,我們基本上按照每年提升打造一到兩個景區的速度在做。2013年和2014年主要圍繞縣城開展工作,包括賓館、道路、夜景、燈光、風貌改造等等,將縣城作為中心,搭建完善整個旅游業的服務承載平臺;2015年集中精力進行了皇都侗文化村的提質工程,一年時間將其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6年的工作主要是恭城書院的提質改造,以及萬佛山景區由4A創5A的工作。
做事情,不在大小,不在多少,關鍵是一年定幾件事情基本上能完成,這樣一來,大家都會有一種獲得感、成就感、滿足感,然后才能激發大家內生的動力。
《小康》:通道是全國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地區。請問在發展旅游業時,通道如何平衡文化傳承與商業開發的關系?
印宇鷹:傳承與開發,我們肯定首先要考慮傳承。
侗族文化,它沒有文字,只有語言,因此我們在做文化傳承工作時,首先是保護,一方面有意識有選擇地傳承保護侗族建筑文化與建筑風格,另一方面對侗族傳統的手工藝和民俗節慶活動給予資金經費、推廣宣傳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侗族手工藝這部分,我們有國家級傳承人、省級傳承人、市級傳承人、縣級傳承人,嘗試著讓侗語、侗歌、侗戲進課堂,讓小孩子從小就能潛移默化地進行一種侗文化的認識學習。
另外,在保護的同時,我們也非常注重侗文化的發展創新問題,在最基本的東西不丟掉的前提下,讓侗族文化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發展大環境中。例如,侗寨建筑,過去我們的侗寨都是木制建筑,但是一方面它存有很多消防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接觸了更現代更舒適更方便的現代建筑后,老百姓可能更傾向于建磚房。怎么辦呢?我們的辦法是,將侗族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相融合,進行重新設計,讓老百姓,尤其是我們侗民族核心區的老百姓嚴格按照我們給出的設計圖紙建筑房屋,最大限度地保持侗族建筑的原汁原味。為此,我們還專門制定了侗寨保護條例,來引導村民規范管理。
《小康》:通道侗族自治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請問您如何評價通道侗族自治縣近一兩年扶貧工作的整體進展?
印宇鷹:通道的扶貧工作進展比我預想的要快。2013年的時候是5.4萬貧困人口,2014年9800人脫貧,2015年11800人脫貧,現在大概還有3萬人需要脫貧幫扶。
通道扶貧工作進展這么快,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盯住了產業。在通道,產業扶貧,不要貪大求全,通道九山半水半分田,它也不一定適合規模化產業經營。最好的辦法是,依托本地優勢企業和運行良好的合作社,因地制宜地發展扶持一些產業,幫助老百姓確確實實地增加收入。當然,產業也不能過于零散,還是需要注意有序發展的問題。
第二個則是盯住旅游,通過發展旅游,一方面改善了宜居環境,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村民之間、干群之間的關系。
在我掛點的那個貧困村里,有一個木工,手藝很好,但是就是不想出去做事,對于這樣的貧困戶,我的建議就是幫他走出去,安排他做一些事情。為了發展旅游,我們縣里現在正在進行舊城改造,像他這樣的手藝人其實可以在其中做很多事情。目前他的事業發展非常不錯,已經在帶著一個三四十人的隊伍到處接標接工程。這樣一來,不僅他和村民的生活富起來了,我們的脫貧壓力也減輕了。
面對幫扶對象,不要一下子講太多太高大上的東西,他們根本接受不了,就是要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一步步引導他們開拓思路,發家致富。
《小康》:目前,通道發展遭遇的瓶頸、困擾主要有哪些呢?
印宇鷹:瓶頸、困擾,第一個就是觀念的問題。通道相對比較封閉,在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上,它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別。商業、工業、農業……它幾乎所有的業態都處于原始的起步階段、快速提升階段,如果觀念轉變跟不上發展,就會造成行為和心境的脫節。因此,思想觀念的轉變,這是通道發展的第一個瓶頸問題。
第二就是交通問題,目前整個通道的交通還是比較閉塞,要想做大旅游,謀求大發展,交通瓶頸始終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
第三個瓶頸就是發展與保護的問題。就像鄧小平同志所說,窗戶打開了,新鮮空氣會進來,同時蒼蠅也會進來。發展開放必然會對生態、民俗文化產生一些沖擊破壞,怎么把握怎么引導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習總書記說,不忘初心。我們的初心、我們的底線就是,堅守生態底線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