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全國出現了多起“毒跑道”事件,幾乎每一次事件發生后,當地都會表態嚴查改進,然而,“問題跑道”依然在不少地方出現。為何“毒跑道”能夠堂而皇之進入學校,何時才能夠終結“毒跑道”傷人的困局
8月3日,環保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綠發會)牽頭召開一場“毒跑道”所涉技術、法律問題的研討會。多名塑膠技術方面專家、生產企業代表、學校代表、家長代表、法律專家等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會上,塑膠跑道國家標準成為討論最為激烈的問題,各方代表對標準一致提出質疑。
去年以來,全國出現了多起“毒跑道”事件,幾乎每一次事件發生后,當地都會表態嚴查改進,然而,“問題跑道”依然在不少地方出現。繼去年5月21日溫州瑞安一小學被曝橡膠跑道有毒,多名學生出現流鼻血反復發燒癥狀后,近日多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白云路分校的學生家長反映,今年5月,一些學生參加“體育節”排練活動,在操場上活動的時間比平時多。隨后,多名學生出現頭暈、惡心、流鼻血等身體不適情況。家長們懷疑孩子身體出現異常和學校的塑膠跑道有關,并已經向學校和北京市西城區教委提出拆除跑道的要求。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白云路分校操場已停用并于6月17日拆除。
“毒跑道”頻頻傷人的背后
《小康》記者采訪了解到,疑似“毒跑道”事件時有發生。去年,北京市豐臺區芳草地小學麗澤分校、清華附中豐臺學校小學部等學校,都曾出現過疑似“毒跑道”事件,多名學生出現流鼻血等癥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毒跑道”已經波及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北京等地,事發學校多名學生出現流鼻血、咳嗽、頭暈、反復發燒等癥狀。
業內人士提出,目前各地“毒跑道”事件頻繁爆發,是由于關于跑道的多個節點造成的。一方面相關標準不夠完善,且本身并非強制;另一方面在施工中缺乏強制性和有效監督。面對各地層出不窮的“毒跑道”事件和家長們的疑慮,有關部門應加以重視。
記者調查發現,“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綠燈”查不出問題,其背后是劣質產品盛行、低價中標、違規施工、標準缺失、驗收不嚴,相關環節的監管形同虛設。
令人不解的是,盡管“異味傷人”事件頻發,但“涉毒”塑膠跑道大都具有產品檢測合格報告。
記者梳理發現,從目前相關學校公布的檢測情況看,多數“涉毒”塑膠跑道上空空氣質量檢測合格,一些學校還出具了跑道材料的檢測合格報告。
對此,家長心生疑問,塑膠跑道的材料和上空空氣都檢測合格,那造成孩子傷害的刺激性異味究竟從哪里來?
一家塑膠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正規的、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都會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生產施工,但一些無證的“小作坊”問題突出,不僅產品質量不高,假冒合格證也屢屢發生。“有人曾假冒我們企業的名義向學校提供塑膠跑道顆粒和膠水,并冒用檢測報告。”該負責人說。
除了檢測報告或有“貓膩”,檢測標準也存在滯后問題。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化學建材檢測中心的周小林表示,目前一些無良企業在塑膠跑道的生產施工中使用廢棄膠粒,其中含有的芳香烴、鄰苯、氯化石蠟等物質,目前未被列入國家現行的檢測標準。
“杜絕校園‘毒跑道,地方教育部門固然難辭其責,住建、環保、質檢等部門也不應袖手旁觀。”江蘇省教育建筑設計院院長王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教育設施建設主體多元,除了教育部門直接建設,還有開發商代建、地方政府代建等。尤其是各方代建的教育設施,相關部門應在招標、施工、驗收、檢測等關鍵環節加強監管,杜絕層層轉包、以次充好等問題,消除校園安全隱患。
“現在中小學要更新硬件設施,一般是要通過政府采購的渠道,由教委負責統一招標。鋪設塑膠跑道,也同樣需要經過這個流程,但是教育行業的人本身對塑膠跑道缺乏專業的認識和了解,而現有的招標原則一般是低價中標,所以往往招不到很好的廠家。”北京市某小學校長告訴記者。
除原料生產之外,施工過程也非常容易滋生問題。塑膠跑道的原材料一般需要現場混合后再進行鋪設,受人為因素影響很大,對膠水調配比例、溫度、濕度等施工要求也較高。因此,即使原材料商賣出的產品原料都是合格的,施工方仍然有可能因為不嚴謹的施工行為而導致問題發生。
一些滯后的標準也應盡快修訂完善。南京林業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系羅振揚教授認為,針對一些檢測盲區,相關部門和企業應緊急行動起來,以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態度,直面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完善和檢測標準,讓相關產品質量與時俱進。
有人將原因歸咎于國家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檢驗標準,從而造成產品質量魚目混珠,甚至導致檢驗走過場。所以,吸取近年來塑膠跑道夏季“釋毒”的教訓,盡快完善對塑膠跑道材質、鋪設工藝和揮發性氣體的標準制訂才是當務之急。
劣質塑膠跑道為何能進校園
實際上,2000年以后,中國體育市場越來越大,對塑膠跑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很多小企業擠進市場,目前國內被國際田聯認證的和中國田協審定的聚氨酯生產廠商分別只有十幾家,但實際從事生產的企業卻有數千家,這些無資質、無技術、無生產管理和質量保障的小型作坊占據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產品質量卻鮮有保障。
據專業人士介紹,性能好又安全環保的塑膠跑道價格應該在280元/平方米以上,但實際上的招標價格少于150元的比比皆是。《聚氨酯塑膠場地揮發性有害物風險監測分析報告》顯示,甚至部分政府出臺的“指導價”也只有180元/平方米。
同時,招投標中,評標體系明顯傾向于大型建筑工程企業,使專長于體育設施制造和施工的中小企業處于明顯劣勢。現實中往往是大型企業中標后,轉包給中間人或制造商,形成層層轉包。多次轉包,導致原本就不合理的項目經費落到施工方手中更是大打折扣,最后只能通過偷工減料或使用劣質原料來保證利潤。
過低的價格帶來了劣質的產品,也帶來了劣質的施工。利潤空間很低的中標價格,魚龍混雜的施工隊伍,造成施工過程中的違規添加。廣東省體育設施制造商協會副會長、長河集團北京辦事處鄭安順表示,為降低成本,不少施工方在鋪設工程中大量添加苯類等有毒物質。
刺鼻的氣味是“毒跑道”的重要特征之一,非法添加的化學成分則是異味的來源。聚氨酯膠水中殘留的TDI、甲苯、二甲苯等部分溶劑、溴苯類添加劑等都是塑膠跑道產生異味的原因。一旦超標就會導致頭昏、嘔吐、昏厥、甚至誘發癌癥、呼吸困難。
據記者了解,現在常見的塑膠跑道分為聚氨酯類、預制型橡膠卷材和水性塑膠跑道,其中聚氨酯類是目前市場占有量最大的傳統型材料,也是“毒跑道”的主角。聚氨酯本身是很好的材料,只是目前中國市場中的塑膠材料生產廠家和工程商良莠不齊,一些不良企業為了牟利,會在生產過程和施工過程中添加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質,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
不遵守規則、非法添加低成本有害物質似乎已經成為塑膠行業公開的秘密。但是,劣質的塑膠跑道如何登堂入室、進入學校?招投標環節毫無疑問是關鍵的一步。
聚氨酯跑道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不好控制”。由于原材料需要現場混合,再進行鋪設,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對膠水調配比例、溫度、濕度等施工要求較高。即使原材料商賣出的雙組分膠水、黑色顆粒等都是合格的,工程商仍然有可能在施工時不嚴謹操作導致出問題,或為了降低成本加入其他垃圾材料和有害物質。
2001年,建設部制定發布體育場地設施工程三種級別承包資質,規定塑膠場地工程需由專業資質企業承包建設。但2014年政府部門實行簡政放權后,這項規定被取消,在塑膠跑道施工方面僅有的一點專業門檻也不復存在,施工企業更加魚龍混雜。而國家對施工企業的監管也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按照嚴格程序,在塑膠跑道鋪設前、中、后都要進行檢測和監督。但在招標、施工環節相繼缺乏監管的情況下,驗收環節也多半流于形式。“只要鋪得平整、視野效果好,物理性能沒問題,驗收基本都會通過,不用再送檢。即使要送檢,也有很多操作空間,比如買一塊品質好的樣品送檢,很容易就能通過。”一家施工企業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表示,正因為目前沒有嚴格對口的安全環保方面的強制標準,一些跟招標方關系好的工程商,就會建議對方把自己手中已經滿足的標準列入招標條件,達到自己中標的目的。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與跑道相關的體育標準有兩個,目前普遍使用或適用的兩項國家標準是GB/T 22517.6-2011《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第6部分:田徑場地》和GB/T 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層》,規定了苯、甲苯和二甲苯、游離甲苯二異氰酸酯(TDI)、重金屬(鉛、鎘、鉻、汞)這些有害物質的限量。這兩項標準都規定了塑膠跑道成品中的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游離甲苯二異氰酸酯、鉛、鎘、鉻、汞等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同時還規定物理性能如沖擊吸收、抗滑值、拉伸性能等。
但是,兩項標準并非強制性標準,只是推薦標準。“而國標2011年版還是在1993年國標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中間經過了17年,時間跨度非常大,一般來說,應該幾年就更新一次。”
“毒跑道”何時了
記者調查發現,早在2003年年底,就已經有專家提出TDI聚氨酯跑道的危害,當時雖然引起了一定重視,但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這個問題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從目前媒體曝光和廠商透露的情況看,問題反而更加惡化。
缺乏監管,企業行為幾乎全靠自律,這導致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價格越來越低,轉包得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差。”北京某體育場地設施公司沈潔對此很無奈。她表示,“我們都是盡可能采用環保材料,在業內口碑也很好,但這么辛辛苦苦干一年,還不如人家小作坊投機取巧地干一個項目。我們是希望國家能提高門檻,制定更高的標準,從生產資質等全方面對企業進行監管,甚至建立一個環保生產企業名錄,讓行業更加規范。”
“為杜絕‘毒跑道等事件繼續發生,我們呼吁恢復體育場地設施工程準入門檻。”6月25日,3家塑膠跑道企業負責人作為代表,向住建部遞交了全國173家企業的聯名建議信,希望恢復該行業的準入門檻。
2014年11月,住建部頒發《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取消了體育場地設施工程專業承包資質。住建部在修訂說明中指出,體育場地設施工程不涉及建設工程的質量安全,可通過行業自律加強管理,允許市場自由選擇。
聯名建議信中寫到,“毒跑道”事件頻發,引起了社會的質疑和恐慌。這不今給國家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也使原本負責任的施工企業和生產廠家,面臨嚴峻挑戰。
此外,塑膠跑道產品技術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做到環保無味。但市場競爭的準入條件放寬,一些不具備相關技術及經驗的單位介入,低價中標、以次充好、難以保證施工質量,帶來很大安全隱患。
“政府希望通過市場化運作、自由競爭等形式促進行業發展,我們完全贊成。但行業自律,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標準和成熟的行業監管體系基礎上。”遞交建議信的的企業負責人沈潔說。
沈潔表示,國內體育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適應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行業自律尚未形成。直接取消準入門檻,造成了許多問題跑道的出現。
記者了解到,目前只有少數省份的塑膠跑道行業協會,對本省行業進行監管。7月初,浙江省行業協會與該省教育廳、住建廳等部門聯合發布了該省塑膠跑道技術標準。7月10日,江蘇省行業協會發布了本省塑膠跑道技術標準,并頒發了首批“資格證書”。
江蘇體育建筑施工行業協會同時發布《江蘇省合成材料運動場地設施建設指導書(試行)》,制定了江蘇省塑膠跑道建設標準。
江蘇省體育建筑施工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在發布儀式上稱,已要求協會內企業不參與低價惡性競爭,“將成立質量監督組,配合相關部門實施質量監督檢查。”
該協會負責人李延明表示,近兩年塑膠跑道行業出現一些亂象,“毒跑道”事件頻頻發生,不僅傷害了學生,也讓認真做跑道的優秀企業受害。2014年住建部取消體育場地設施專業承包資質,“我們希望通過行業自律,確保跑道質量過關。”
沈潔表示,目前北京行業協會正由北京市民政局審批,無法立即進行規范。“現在全國只有十個省份成立了行業協會,希望住建部先恢復準入門檻,給個過渡期,等各省市行業協會都建立成熟后,再讓行業進行自律。”
有專家建議,監管不一定要完全依靠政府,生產方和施工方的資質,應交由第三方專業機構認證考核,“對施工單位及生產廠家分別按照嚴格的目錄進行專業認證,按照國家標準對產品進行評定,其中還要包括對企業質量及服務體系的考核,這樣在采購時,就可以參考其認證資格證書,做到有源頭可溯、有標準可考。”
上述專家建議稱,不妨借鑒一下國外的經驗來監管施工單位和生產廠家。
比如日本對于包括生產跑道材料等可能含有危害性化學成分的生產商,在開始生產前必須獲得相關的資質認定。比如《毒物及劇物取締法》《勞動安全衛生法》《促進特定化學物質對環境排放量的把握及改善相關法律》等法規,都會對相關生產、建設單位有具體的規定。而政府經濟產業省及環境省則會依照相關法規嚴格實施管理。
而英國政府針對學校設施的標準有細致的法案,對地區官員、學校領導和官方機構提供詳細建議。對于兒童游樂場所是否需要配備防護地面(復合材料)是沒有法律規定的,但是安全組織建議配備保護設施。英國環境部在1978年“強烈推薦”保護性地面(復合材料)的使用,同時英國文化體育部在條例“游樂場安全指引(1993)”中推薦使用,作為安全的場地需要融入設計中。
美國則對工程各個程序都有嚴格的法律法規,而且,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公司分別來完成。以塑膠跑道為例,并沒有專門一個機構來規定學校塑膠跑道的生產商或者工程方等,而是針對整個行業材料生產有嚴格的規定與流程,所有材料在生產、加工、使用前都經過多方、多次考證。如果出現任何問題,不僅僅是廠商,就連學校都會遭到起訴,面臨巨額罰款,乃至破產。
美國校園的跑道建設都是公開招標,任何步驟和數據都必須公開。為了從源頭降低校園安全和健康風險,美國環境保護署以及各個學校,都會通過系列標準流程,降低風險可能性。尤其強調在建設規劃階段,做好預防和必要的防護籌備。例如,在動工之前細心檢查施工區域,確認以及評估施工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并向建筑師、工程師或建造者傳達看法,以確保他們在施工時以及竣工后的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