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花,楊阿維
(西藏大學 財經學院,拉薩 850030)
西藏農牧區貧困代際傳遞特殊區域比較分析
黃全花,楊阿維
(西藏大學 財經學院,拉薩 850030)
貧困代際傳遞問題是西藏反貧困工作要解決的重要難題。本文通過對日喀則、山南、昌都及那曲等地的入戶調查,對西藏農牧區貧困代際傳遞問題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四地在貧困代際傳遞問題上存在差異,相關扶貧工作應區別對待。
貧困代際傳遞;比較;差異
貧困代際傳遞是指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繼承父母的貧困和不利因素并將貧困和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的一種惡性遺傳鏈。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研究貧困階層長期性貧困的過程中發現,貧困家庭存在貧困代際傳承現象,并于1960年代初提出這一概念。隨著全球反貧困工作的開展,貧困代際傳遞理論來逐漸成為西方反貧困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支撐,在各國反貧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貧富分化現象的日益顯著,貧困家庭出現了代際傳遞趨勢,在農村地區,這一趨勢尤為明顯,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已成為中國21世紀反貧困工作的新目標。由于各地貧困家庭致貧原因不同,因而,不同地區的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在存在共性的同時也呈現出特殊的狀況。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就如習總書記所說,要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因此,在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研究中,對不同地域間的貧困代際傳遞問題進行比較研究,對于指導各地扶貧工作的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西藏作為西南欠發達省份,在中央大力支援下,廣大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貧困人口數量逐年下降。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仍有一部分農牧民處于貧困之中,并由此產生了貧困代際傳遞現象。區內日喀則、昌都、那曲和山南是全區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其中日喀則市貧困人口193 180人,占全區貧困人口的28.66%;山南地區貧困人口72 460人,占全區貧困人口的10.75%;昌都市貧困人口192 183 人,占全區貧困人口的28.51%;那曲地區貧困人口114 040 人,占全區貧困人口的16.92%。故本文擬通過對日喀則、山南、那曲和那曲四地農牧民貧困人口進行抽樣調查、比較分析,總結四地農牧民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存在的異同,提出建設性的對策。
1.1問卷設計
根據調查需要,本文用于獲取相關數據的問卷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被調查家庭的基本情況,這一部分的問題主要涉及家庭人口、主要收入及來源、父輩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貧困代際成因,這一部分的問題涉及脫貧意愿、試圖改變現狀的努力、環境、政策、習俗及健康等。調查問卷初稿設計完成后,課題組在山南地區選擇了10戶農牧民進行小規模調查,根據反饋情況修改了相關題項,最終確定了問卷的內容和形式。
1.2問卷發放與回收
課題組對西藏自治區日喀則、昌都、那曲和山南四地個別縣區貧困家庭進行了入戶調查。共計發放問卷310份,回收310份,回收率100%。
1.3問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次用戶調查問卷的信度為0.712,說明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問卷的KMO值0.815,巴特勒球形檢驗顯著性水平小于0.05適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問卷中每個問題的因子負荷量均大于0.4,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
西藏農牧民貧困代際傳遞的共同特點是人口分布偏、遠、散。貧困代際傳遞家庭多分布于偏僻、邊遠、邊境等遠離城鎮和交通干線的山區、高寒地區。這些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差,道路不通或不暢,醫療、教育、能源、供電與通訊等公共服務不到位,生產生活條件簡陋落后,因此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極大。
3.1貧困代際傳遞發生率差異
通過問卷基本問題筆者發現,地區間貧困代際傳遞發生率差異較大。昌都市貧困代際傳遞發生率最高,達到62.1%,而那曲地區僅有11.7%。因此,農業區較牧業區而言,更容易陷入返貧困境,貧困代際傳遞現象在農牧業結合區的發生率,相對而言較低。具體見表1。

表1 各地區貧困代際傳遞發生率情況 單位:%
3.2貧困代際傳遞周期差異
調查中筆者發現,西藏農牧區貧困代際傳遞整體周期較短,易發生貧困代際傳遞。其中,昌都市貧困代際傳遞發生周期最短1.78,山南貧困代際傳遞周期最長2.97。同時,整體呈現出貧困代際傳遞率低的地區貧困周期長,貧困代際傳遞率高的地區貧困周期短的特點。具體見表2。

表2 貧困代際傳遞家庭的陷入貧困平均周期 單位:代
3.3貧困代際傳遞家庭人口規模差異
區內各地區之間發生貧困代際傳遞的家庭人口規模存在較大差異,日喀則市貧困代際傳遞家庭人口規模最大為8.63人,山南貧困代際傳遞家庭規模最小5.43(見表3)。因此,家庭人口規模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顯著。
3.4貧困代際傳遞家庭脫貧意愿差異
受傳統思想的制約,西藏農牧區勞動力轉移規模水平較小,貧困家庭固守在原有的土地上,不愿外出打工。部分貧困家庭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意愿很低,強烈依賴政府補助。四地平均有46%的產生貧困代際傳遞的家庭沒有為脫貧做出過實質性的努力。就脫貧努力程度而言,日喀則貧困代際家庭脫貧努力程度最高,山南貧困代際家庭脫貧努力程度最低。此外,部分貧困家庭是因為西藏農牧民收入結構單一,主要來源于農林牧業的收入。還有部分家庭對牲畜惜殺惜售,造成蓄養牲畜不能轉化為收入。
要逐步解決農牧民貧困代際傳遞問題,首先就要客觀認識西藏農牧民貧困代際傳遞的區域差異,面向各地區農牧民開展精準服務。根據不同區域狀況,分析農牧民的致貧原因,實行差別化的區域政策。
(1)針對發生貧困代際傳遞人口居住環境偏、遠、散的問題,應鼓勵這些農牧民進行異地搬遷,并對搬遷人口在創業、就業、教育與醫療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2)對于昌都、日喀則等貧困代際傳遞率高、家庭成員多的地區,加大對貧困戶子女的教育扶持力度,幫助家庭成員掌握一技之長,避免下一代落入周期貧困的困境。
(3)針對部分貧困家庭等、靠、要的思想,改變扶貧資金投入方式和形式。變一次投入為多次投入,變單純資金投入為資金、技術、工具等綜合扶持。
(4)緊跟“互聯網+”思路,暢通農牧民與外界溝通的渠道,讓農牧民直觀感觸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改變其傳統、保守的思想,樹立市場經濟的觀念。
開展對西藏農牧區貧困代際傳遞特殊區域比較分析對西藏農牧區反貧困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借鑒這一理論的基礎上,應調整現有反貧困策略,保障貧困者的發展機會和各項社會權利,從而構建和諧穩定的全面小康社會。
主要參考文獻
[1]楊阿維,張建偉.西藏農牧區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高星,姚予龍,余成群.西藏農牧民貧困特征、類型、成因及精準扶貧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
[3]李昕.我國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機制分析[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4]李曉明.貧困代際傳遞理論述評[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2).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146
F323.8
A
1673-0194(2016)16-0222-02
2016-07-20
2014年度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項目(14BJY005);2015年度西藏大學珠峰學者計劃人才發展支持計劃“青年骨干教師”;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6XJL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