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君,應三成,曾仰雙,刁運華,何經緯,王世林,陳福林,湯志剛(.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0066;.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 600;.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00;.四川省遂寧市農業局,四川 遂寧 69000;.四川省廣安市農業局,四川 廣安 68099)
本期關注
四川生豬規模養殖現狀調研報告
鐘志君1,應三成1,曾仰雙2,刁運華2,何經緯2,王世林3,陳福林4,湯志剛5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3.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10041;4.四川省遂寧市農業局,四川 遂寧 629000;5.四川省廣安市農業局,四川 廣安 638099)

四川是生豬養殖大省,生豬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在市場供給、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全省生豬規模養殖得到快速發展,養豬生產正處在轉型和變革的關鍵時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中小養殖戶大量退出、規模養殖的比例不斷提高,標準化程度和生產效率得到顯著提升,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養殖造成的污染十分嚴峻,已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對環境和人們的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如何在產業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是推進四川省現代養豬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數據來源于2016年3~5月生豬養殖調研組對遂寧、廣安兩市不同規模養殖戶的問卷和現場調查結果。調查樣本主要采取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每個縣按年出欄規模50~99頭、10~499頭、500~999頭和1000~2 999頭4個梯度選擇養殖場(戶),每個梯度選取8~10個場(戶)進行調研,內容包括業主基本情況、生豬養殖規模及生產水平、場址位置及相關設施配置情況、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等方面。調研范圍涉及廣安市武勝縣及岳池縣,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7個縣(區),共收回規模養殖變化情況調查表3份(遂寧市、武勝縣、岳池縣),養殖場(戶)問卷238份,樣本分層清晰,問卷質量較高,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1 養殖主體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養殖場主年齡以41~50歲居多,占總數的46.64%,其次是51~60歲,占總數的20.17%。養殖場主的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占總數的56.54%,其次為高中,占總數的19.41%。
2.2 養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調研結果顯示,在各種出欄規模的養殖場中,家庭總收入隨著年出欄規模的增加而增加,養豬是養殖場(戶)家庭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從養豬收入所占總收入的比例來看,其中,年出欄500~999頭規模養殖場的養豬收入比例達94.10%,年出欄100~499頭規模養殖場的養豬收入比例為87.24%。
2.3 規模養殖比例明顯增加,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2012~2014年低迷的市場行情導致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場大量退出,規模和適度規模養殖場的比例逐漸增加。遂寧市和廣安市年出欄1~49頭規模的養殖場數量由2011年的604 896戶下降至2015年的480 906戶,出欄肉豬的比例由33.46%下降至22.42%。其他規模的養殖場戶數和出欄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年出欄500~999頭的出欄比例由6.58%增加至11.77%,增幅最快,年出欄500頭以上的占出欄總數的39.41%,成為省內養豬生產的主體。與此同時,在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等政策的帶動下,豬場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等現代化設施設備大量應用,標準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2.4 生產效率提高,商品豬出欄體重增加通過新品種、先進設施和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豬場的生產性能有了明顯提高。其中,調查地區的生豬出欄率由2011年的140%提高到2015年的155%,母豬年提供仔豬數由2011年的14.7頭提高到19.8頭,飼料報酬由2.90降低到2.81,肉豬出欄日齡由175天下降到170天。同時,隨著大體形豬的推廣、豬價上漲和飼料價格的下降,商品肉豬出欄體重從110千克增加到130千克,每頭商品豬出欄重增加20千克。
2.5 養殖成本下降,收益顯著增加在經歷了2012~2014年的持續低迷后,2015年生豬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加上飼料價格大幅度下降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商品豬的生產成本降低、利潤增加,每頭商品豬收益在412.23~507.72元。不過,由于養殖場規模、生產管理水平、勞動力投入以及糞污處理投入等因素的不同,導致平均飼養成本和平均利潤有一定差異,其中以500~999頭規模的為最高,每頭豬收益達507.72元/頭。
2.6 環保壓力大,養殖污染嚴峻2015年國家實施的新《環保法》條文從原來的47條增加到70條,加大了對排污企業的懲處力度。2015年5月11日,四川省環保廳和農業廳聯合下發《關于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必須嚴格區劃管理,在禁養區內已建成的養殖場必須限期搬遷;限養區嚴格控制養殖場數量和規模,不得新建、擴建,逐步關閉不符合環保和動物防疫條件的小型養殖場;限養區和適養區內,未完善治污設施的畜禽養殖場,須完善污染綜合整治工程措施,環保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大型的規模場。
2.6.1 病死豬處理根據實地調研,深埋是病死豬處理的主要方式,其次為交政府統一處理。在無重大疫病時,大多豬場均能妥善地處理病死豬,但是,由于近年來疫病形式嚴峻,重大疫病時有發生,此時大多數豬場由于設施容量不足,處理壓力巨大,特別是規模在500頭以上的豬場尤為突出。
2.6.2 糞污處理和排放沼氣發酵處理后還田是目前豬場糞污處理的主要方式,其中年出欄1 000~2 999頭的規模場使用率最高,達98.28%。其次是經儲糞池儲積后還田,在各種規模場占有近半數的比例。盡管各規模養殖場均建有糞污處理設施,但是由于資金有限,且糞污處理不能給養殖場帶來直接經濟效益,養殖場主不愿意投入資金到糞污處理環節,致使配套的沼氣池、儲糞池等設施容量不夠,加之運行成本高,個別場的糞污設施設備甚至成為擺設,超過其處理能力時就直接排放。調研結果顯示,在年出欄規模超過500頭豬場的直接排放現象較為普遍,給環境帶來的威脅和污染程度較大。
2.6.3 資源化利用隨著國家一系列環保政策的出臺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調研結果顯示,小規模的豬場主要依靠自有土地進行糞污消納,而大規模的豬場,由于糞污產量大,自有土地已經完全不能消納豬場產生的糞污,則主要依靠租用大量土地進行消納。
豬場糞污處理后主要用于糧食生產,其次是蔬菜、水果、林業。但是在生產實際中,由于利用設施不配套、勞動力匱乏、利用成本高、大田作物生產的季節性等因素,使得糞污利用面窄、用量少、效率低,大量糞污堆積無法使用。根據調研數據,隨著規模的增加,糞污多余戶數占比和平均多余量已成倍數增加,500頭以上規模場由于糞污數量巨大,形勢尤其嚴重,給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
3.1 資源與環境壓力加大隨著規模養殖比重的進一步提高,養殖用地需求將不斷增加,但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加上各地劃分了禁養區和限養區,土地供需矛盾將十分突出。同時,規模比重的增加意味著對糧食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大,也勢必會造成“人畜爭糧”的矛盾更加突出。此外,隨著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在適養區內因飼養集中導致生豬糞污排放量激增而引發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和愈發嚴重,農牧結合不緊密和區域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逐步顯現,生豬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
3.2 市場波動較大2012~2014年養豬市場持續低迷,養殖業全面虧損,眾多散養戶和小規模場退出,生豬存欄數持續下降。據統計,2015年生豬存欄較2014年下降了4.12%,豬肉產量下降3.63%,供應量減少導致豬價和肉價從2015年下半年至今持續高位運行,過山車一樣的價格變動不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
3.3 疫病風險持續存在生豬疫病流行狀況總體十分復雜,病種多,病原復雜,流行范圍廣。口蹄疫、豬瘟等重大疫病仍有零星發生,生豬流行性腹瀉等常見病在個別地區時有發生,疫病對產業造成的損失和防控形勢仍然嚴峻。
4.1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各地應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和資源狀況科學規劃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養殖場(小區)和專業戶;現有養殖場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污存儲、處理和利用設施;散養密集區要實行分戶收集、集中利用。根據單位土地面積生豬承載量確定生豬存欄規模,促進生豬產業和環境協調、友好發展。
4.2 出臺政策,實行補貼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鼓勵開展糞污處理和利用,在設施建設、設備購置、處理和利用等環節,給予傾斜和資金補貼,減輕豬場負擔,提高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效果,緩解養豬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壓力。
4.3 穩定生豬存欄,保證市場供給在傳統養豬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養豬業過度的過程中,散戶和小規模養殖場退出是必然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采取相關措施彌補因散戶退出的空缺,穩定生豬存欄,保證市場供給。
4.4 加強防疫,確保安全進一步加大豬瘟、口蹄疫、豬藍耳病以及豬流行性腹瀉等生豬重大疫病的防控力度,加強公共流通領域的獸醫防疫,堅決防止疫病傳播,確保生產和食品安全。
4.5 針對實際,分類指導和監管調研數據顯示,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出欄比重占出欄總量的近40%,是全省養豬生產的主體,將這些豬場的主要問題解決好了,可同時兼顧養殖污染治理和養豬生產穩定的問題。
建議對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豬場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推廣應用方面進行扶持和指導,確保生產穩定、市場供給。在糞污處理、利用和排放方面,進行嚴格監管,預防對環境造成污染。■

S828 文獻標識碼:C
1001-8964(2016)08-0006-03
201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