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東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走出去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西方媒體有關中國人在海外與當地習慣風俗格格不入的消息不絕于耳,中國學者輿論也對此多有自我解剖。似乎,“有錢”“自大”“不守序”的中國人在國際上不受人待見,給中國“招黑”,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理解國家聲譽與國民形象,至少需要區別以下三點:
第一,盡管互有重合,國家聲譽與國民形象并非同一事物。具體而言,一個國家的聲譽,就是國際體系中的其他行為體,對這個國家的持久特征或特性的一種信念與判斷。而國民形象,就是某一國家的國民給人留下的印象。舉例說,無論我們是否去過日本或在國內遇到過日本人,基本上都覺得日本國民有守時、守秩序、愛護環境等特點,可以說,日本民眾形象還算不錯。但日本政府的國際聲譽卻非常惡劣,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眾多國家都對日本政府對待歷史的態度不滿。
一樣的道理,中國政府經過近40年的改革發展,經濟高速騰飛讓世人矚目。而中國公民或者華僑華人在海外經商、求學、旅游訪問甚至移民定居,主體部分廣受贊譽。華人身上都具有幾個讓人欽佩的特點:吃苦耐勞、勤儉持家、重視家庭傳遞、尤其重視下一代教育問題。其他國家的民眾對此無不贊嘆,即便是競爭對手都不得不折服。當然,少數個別問題肯定存在,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尤其不能以國民形象代替國家聲譽。
第二,要有意識地區別聲譽、形象的漫反射與故意扭曲間的區別。國家聲譽與國民形象都不是純粹的主觀猜測,而是有根據的判斷。一個國家的國民形象一定是多元化的、各個角度與平面的,但又符合正態分布的事物。西方有些媒體對中國民眾形象的定位,基本上是通過有色眼鏡過濾或者干脆是哈哈鏡成像的,其結果可想而知。而國內部分輿論和學者在話語設置上沒有辯證思維,拿西方哈哈鏡形象當做真實的映射。
第三,無論是國家聲譽還是國民形象,都要區分階段性。比如,澳大利亞人對中國幾代移民的認知是散亂的、模糊的。既有對當下現實的判斷,又夾雜著華工淘金時期的歷史記憶。既有對合法移民的印象,又有對非法勞工的概念。所以說,談到國家聲譽與國民形象,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事物,也不是一個客觀的概念,而是一個過程性的映射。中國在近40年中,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完成了其他國家幾百年完成的任務。在此期間,無論是國家聲譽定位還是國民形象的塑造,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與地區,對中國國家發展的成就是欽佩的,對中國的未來是羨慕的,對中國國民是歡迎的。而過去幾十年被我們不斷超越的、故步自封而妄自尊大的國家,自然會流露出嫉妒與羨慕,不斷地發牢騷、冷言冷語,也實屬正常。在歷史上,美國的崛起也讓英國人一直批評為農民進城、而法國人直到現在都看不起美國人的粗鄙。上述歷史提醒我們,在區分中國國民形象時,要兼聽則明,要做出判斷,我們不能夜郎自大,但是更無需妄自菲薄。▲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