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5億美元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最近發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報告》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青島海爾以42.75億美元收購全球家電品牌美國通用家電,占該季度中資海外并購總額的62%。
點評:海外并購潮中的“國退民進”現象值得關注。2003-2013年,央企是海外并購中的主力。此后,因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滑,海外資源類投資大幅減少,央企并購一度跌破50%。今年上半年,前十大已完成的海外并購交易中,央企占比更從28%降至10%。二季度新宣布(未完成)的海外并購前十大交易中,有9起(金額占比99%)全部由民營企業完成,其中3筆(金額占比64%)系注資海外子公司。
在海外并購“國退民進”的趨勢下,中國應當構建符合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態勢的國內分工合作體系。從政府層面來說,應該鼓勵更多行業競爭、提升資本市場效率、有序推進企業重組、加強人才投資并鼓勵勞動人口的自由流動進而擴大需求總量,提高公共部門工作效率。而建立一支全球化視野的企業家隊伍,形成極具執行力的職業經理人階層,更是自下而上理解市場、大膽調整經營模式、提高決策速度和靈活性的根本。這是正在崛起的中國民企最值得推廣的品質,也是中國國企最應致力改進、迎頭趕上的部分。
0.1%
近期,支付寶發布公告表示,因綜合經營成本上升,自10月12日起,支付寶將對個人用戶超出免費額度的提現收取0.1%的服務費,個人用戶每人累計享有2萬元基礎免費提現額度。
點評:在微信支付提現收費后,支付寶曾經一度許諾繼續免費,但如今也步入后塵,開始了提現收費的模式。其實,這個做法并不意外,支付寶提現收費乃是必然的。畢竟目前在移動支付領域,微信和支付寶占據了九成的市場份額。自3月1日微信支付提現收費后,用戶雖然有諸多抱怨,但沒有多少人放棄不用,微信支付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用戶也逐漸習慣提現收費。
由此可見,提現收費模式并未影響移動支付的發展,支付寶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放棄了繼續免費的立場,轉而加入提現收費的隊伍。畢竟,支付寶、淘寶、天貓等阿里系具有強大的消費商業基因,用戶黏性很大,不用擔心用戶因提現收費而脫離,反而可以借此機會,將大量資金沉淀在阿里系里。最關鍵的是,在微信和支付寶都收費后,用戶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機會了,也只能被動接受這個結果。
目前騰訊系和阿里系均布局了金融業務,除了不能公開吸收公眾存款外,其他業務基本都能涉足,形成了完整的金融生態圈。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通過提醒收費模式,將用戶資金留在自己的金融圈體內,實現資金的充分利用,培養用戶對移動支付的忠誠度,也是順理成章之勢。
免費是互聯網企業競爭的法寶,但也是一把“雙刃劍”,會損害到企業利潤,必須找到長期盈利模式,才能為用戶提供持續服務。提現收費代表移動支付初步成熟,市場培育期已安全渡過,企業開始追逐利潤。當然,互聯網技術在不斷進步,未來或許還有新的支付模式誕生,取代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地位,也未可知。
4498萬歐元
近期,萬達集團出資4498萬歐元收購西甲馬德里競技20%的股份,蘇寧體育產業集團出資2.7億歐元收購國際米蘭,中歐體育投資公司出資7.4億歐元收購AC米蘭。
點評:買汽車企業、買法國酒莊、買土地、買城堡、買港口、買礦山……近年來,在海外瘋狂“采購”的中國富豪們,似乎又把目光瞄向了足球。最近三年,中國資本掀起一股收購海外足球俱樂部的熱潮,歐洲五大聯賽已有不少中資身影。
事實上,中國資本熱捧歐洲足球俱樂部顯然絕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包含著社會、經濟、體育等多方面綜合因素交織而成的必然結果。與前幾年中國企業愿意背著別人的牌子走向海外市場不同,眼下中國企業更希望能光明正大的以自己的名稱走進國際市場。但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是,中國品牌還很難直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國外用戶的認可,那么包括體育、藝術在內的文化領域則成為了一個似乎可以嘗試的載體。對于歐洲市場而言,足球可以說是最高效、最直接的品牌載體,尤其對于以男性消費群體為主的電子消費行業來說,算是比較契合的突破口。對于此次蘇寧的收購,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坦言,“并購國際米蘭是蘇寧國際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此,不久前成為歐洲杯設立56年以來首個中國贊助商的海信集團,也不回避其正在實施的歐洲市場計劃。海信集團品牌總監朱書琴表示,國產彩電出海不能光靠技術和產品力,肯定還需要在品牌營銷上發力。“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彩電品牌相對還較為陌生,而贊助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則是讓大眾盡快認知品牌并形成好感的捷徑。
不過對于這股足球熱,有業內人士指出,資本力量染指足球更多的思路是借助足球的轟動效應提升自己品牌的影響力。但事實上,體育產業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一場該贏的球沒贏就無法為企業帶來想要得到的效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對于變幻莫測的體育賽事來說,成敗幾率本來就都只有50%。
1.2萬億元
近日,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游客在境外消費約1.2萬億元,繼續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費群體稱號。
點評:對此,公眾并不覺得意外,因為中國連續多年保持著境外消費“全球第一”的桂冠,特別是有關部門年年都在喊要控制消費外流,但國人境外消費額卻是“越控越高”。
此前,商務部曾多次表示,要采取降低進口關稅的手段,遏制消費外流現象,但只聽“打雷”,不見“下雨”。不可否認,降低進口關稅,通過稅收政策的調節作用,消除國內外消費的價格差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應對之策。然而,僅憑降低進口關稅這一措施,顯然力度不夠。可見,若要將海外巨額消費拉回國內,不能手段單一,還需多方出手,并形成合力。
比如在調整關稅的同時,應有配套措施跟進。細化關稅與部分商品的減免稅政策。中國稅率是全球最高的國家。目前進口關稅一般是15%到25%之間,而且還需海關檢測、進店檢測等環節,銷售過程中還有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這使得國內進口商品的價格,一般會比原產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因此,降低稅率,可以將大部分購買力留在國內實現。
此外,應正確引導消費,培植健康的消費文化。中國商品消費不單是取決于年齡和收入,而是取決于“消費心理”。中國人消費的根基在于“消費文化”,而不是產品本身。在中國,更多的商品是用于禮儀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場消費力就來自于社交心理,這恰恰也讓很多人在境外購物和在境內購物有著不同的消費心理。因此,要引導國內的消費者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為國人名正言順地消費進口商品,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環境。
更重要的是,打造民族品牌,是遏制消費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缺少自己的品牌,令人尷尬。而缺少品牌的大國,卻成為全球境外消費第一大國,這種反差是對中國民族產業的極大諷刺。國內品牌的奇缺,也正是消費外流的癥結所在。因此,要傾力打造民族品牌,逐步實現制造大國向品牌大國的質變,增強國產品牌的吸引力與公信力,讓國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家里盡情消費國產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