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詢
目前,中國與東盟開始加強人文交往。中國外長王毅曾在今年6月的中國與東盟十國外長特別會議上,強調社會人文交流作為未來中國-東盟雙邊的發展方向,構建經濟和政治-安全以外的另一個支柱。在南海議題繼續發酵的時候,社會人文交流將作為中國在東盟地區長期互動的基礎。
不可否認,經濟上的合作是中國與東盟多年以來建立的重要支柱。但是,如南海議題所證明,中國在經濟上的優勢和影響力難以轉換成普通東盟國家人民(尤其是菲律賓和越南)對中方的信任。這也意味著社會人文交流這個支柱依然很脆弱。怎樣全面提升中國在東盟的印象和好感呢?答案就在于社會人文交流這塊支柱。
那么,中國有沒有其他案例來參考呢?在東盟的合作伙伴當中,日本和韓國都是好例子。兩國都比中國較早投入社會人文交流,在東盟各國有一定的基礎和不同的優勢。以日本來說,該國在東盟的社會人文交流工作是因上世紀70年代東南亞各國人民反日新殖民主義而起。歷代的日本政府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并在過后20年開始積極推動“人文外交”政策。經過數十年努力,日方不但進行著中國與東盟伙伴正在開拓的環保和災害管理合作,也在打造新的合作項目。《東盟全民醫療》計劃就是最好的實例。其計劃如果成功,將把日本的醫療保護制度引入東盟各國,帶給當地人民實實在在的好處。
就韓國而言,該國與東盟的社會人文交流程度也相當成熟。韓國政府充分利用自己的軟實力,投入更多的財力和精力在電影和音樂領域。2012年,韓國和東盟電影界啟動了《雙邊電影體》項目,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東盟電影界人才,推動在東南亞建設電影教育機構以及讓東盟各國學習怎樣建立和管理電影委員會。幾年來,多種項目已得到落實,包括《One Asia in Film》以及《東盟-韓國電影領袖育成》計劃。此外,韓方也在東盟各國組織多個演唱會,發揮該國的“韓風風范”。更重要的是,韓國政府額外設立了《東盟-韓國面向未來合作基金》,通過其基金贊助戰略性項目,如《韓國學獎學金》和各界人士舉辦交流活動。像日本那樣,韓國也積極培養一批東南亞韓國學專家,目的也是維持、穩固和發揮該國在東盟各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