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 潔
向科技利器的鑄造者致敬
——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側記
本刊記者楊 潔
2016年6月24日下午,“開放·共享”論壇暨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萬壽賓館舉行。會上,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獲獎名單第一次向公眾發布,189位來自各領域的科學家和科技型企業創業者獲獎。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徐至展獲“終身成就獎”;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謝繩武獲“杰出大學校長獎”;合肥工業大學先進智能機器研究院院長任福繼、武漢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所長何克清獲“杰出貢獻獎”。
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對這些獲獎者高度贊譽,他表示,創新創業人才,是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生力軍,他們的事業和成就推動了科技創新進程,也為全社會發展創新樹立了榜樣。

從年度人物到國家最高科技獎

從年度人物走向國際舞臺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如此評價科技的力量。
這是一個不吝于談“獲得感”的時代。科技的發展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我們享受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站在科技背后的人大多數都還默默無聞。
科技改變生活,誰在改變科技?《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由衷地想要回答這個問題。自2002年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啟動以來,我們就一直致力于發現科技背后的無名英雄,并將他們推到臺前,讓更多人去了解科學家的故事,對他們所做的科學研究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希望能以我們的微薄之力為增強社會公眾的科學意識做出貢獻。
14年來,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榮膺首屆首位“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至今,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活動已經評選出了楊振寧、吳文俊、孫家棟、吳孟超、王小謨、白春禮、王永志、于敏、劉光鼎、朱清時、王恩哥、黃伯云、楊福家、顧秉林、李蘭娟、施一公、潘建偉、鄧中翰、楊利偉、李彥宏、張瑞敏等數百位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和科技型企業家。14年群星閃耀,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走上了更高的舞臺,也在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活動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過14年的發展,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已經日趨成熟,其公信力也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成為科技界有影響力的活動之一。“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評選以“創新力、轉化力、責任感”為評選標準,力求在在科學家和科技型企業創業者中尋找真正的科技惠民者。
與往屆評選相比,本屆年度人物對于領域的劃分更加科學,由原來的10個領域細分為14個領域。為激勵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新,今年的候選人更加年輕化,“70后”“80后”科學家占比上升至40.68%,比上一屆增加8.24個百分點。另外,本屆年度人物評選更關注海外引進人才的成長,候選人中“千人計劃”專家占比11.8%,“青年千人計劃”和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占比也達到了10.2%。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評選要做的也是一個不斷提升品質的“進行時”評選,在這個科學大時代中,搭建起一個開放的交流環境,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和創業者們分享經驗和資源,推動協同創新,鞭策更多的后繼者融入創新創業的大潮之中。
觀看年度人物現場精彩片段,請掃二維碼,建議在有WiFi的情況下觀看。

年度人物頒獎環節
2015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授予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徐至展。徐至展潛心研究50載,載譽豐碩。20年前,他領銜完成的“我國強光物理研究獲國際首創成果”就當選為1996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他帶領團隊在新一代超強超短激光的開拓研究被譽為“十年來國際OPCPA研究領域中最杰出的實驗成就”。他研制的帕瓦級超強超短激光系統,刷新了世界最高峰值功率紀錄。頒獎詞中稱他“傾盡一生踐行少年之志”,而他卻說,能夠終身為國家科學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是他的榮幸。
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謝繩武獲得了本屆“杰出大學校長獎”。在上海交通大學120年的建校史上,謝繩武是一個繼往開來的人物。他秉承“儲才興邦”的建校理想,提倡“學生第一,教師第一,服務第一”;他大力推進辦學體制、辦學模式等改革,使上海交大的學科結構更加合理、綜合實力更強。他帶領上海交大躋身“985工程”,推行國際化辦學,擴建閔行校區,為了實現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想我們大家一起,為把中國的高等教育辦成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努力奮斗。”謝繩武在獲獎感言中說。
2015年,是中國科技發展里程碑式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科技在國際舞臺上實力刷屏。本屆年度人物活動也因此評選出一批出類拔萃者。
外爾費米子,是當今凝聚態物理最前沿的研究對象之一。80多年來,各國科學家們為尋找外爾費米子展開了激烈的科學競賽,但一直沒能觀測到它的存在。2015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員率領科研團隊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具有“手性”的電子態——外爾費米子。他們的工作被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公布為“2015年十大突破”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15年11月2日,中國商飛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架機在上海總裝下線。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干線民用飛機,寄托著中國的“大飛機夢”。從立項到首架機完成總裝下線,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和他的團隊用7年時間讓大飛機夢想照進現實。
銀河系三維結構團組首席研究員劉繼峰,在國際上首次從超軟X射線源發現相對論性高速噴流,揭示了黑洞吸積和噴流形成的新方式,被Nature雜志認為是2015年領域內最重要的五大發現之一。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發表了全球第一篇有關利用CRISPR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報告,并因此入選Nature雜志2015年度“對全球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人物”。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領銜的“攻克細胞信號傳導重大科學難題”,也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15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這些盤點,只是本屆獲獎者所做成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活動在評選中更加注重創客群體,湖州賽爾迪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洋、杭州華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駱建軍等6人獲得“科技型企業家獎”;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特聘教授伍楷舜、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所長劉偉偉等23人獲得“杰出青年科學家獎”,也印證了年度人物評選的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獲得這個青年獎,我們更多了一份傳承的責任,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奉獻精神,帶領著跟我們一樣年輕甚至比我們更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勇于創新、再攀新高。”劉偉偉在作為獲獎代表發表感言時誠懇地說。
“跟年輕人在一起,人老心不老。”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陳洪淵院士的話,則表達出前輩科學家平易近人的態度。除獲得本屆年度人物外,他還被《自然》雜志頒發了2015年杰出導師獎——中國南方終身成就獎。他與秦裕琨、褚君浩、楊志峰、沈建忠,是本屆年度人物獲獎者中的院士代表。
“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任福繼、何克清,在頒獎之后表示要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繼續努力。這也代表了各位獲獎者的心聲。對于科學家們來說,不論個人身上有多少獨特的風格,創新探索、勤懇奉獻,都是他們的共同品質。
每一年,頒獎典禮后的“圓桌論壇”環節都備受矚目。今年,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與本屆獲獎者代表——武漢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所長何克清、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李烈軍、湖州賽爾迪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洋、隔爾固(青島)振動控制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學軍,就“開放、共享”主題進行了一場交流。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十三五”時期的五大發展理念。劉燕華認為,政府在未來會從三個轉變上推動科技層面的開放共享,一是從項目到服務;二是從研究到創新;三是從科技到經濟。
“推動開放共享,重點是從轉變政府職能開始”,劉燕華說。首先,政府職能會從單純的項目管理,轉向創新服務,為創新創造環境;其次,要把研發鏈、產業鏈、市場鏈連在一起,把科技活動與國家發展融在一起,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大幅度地拓展“創新”的概念;最后,科技服務經濟要從正向創新和逆向創新上雙重發力,讓研究成果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所謂正向創新,是沿著科學家的興趣愛好,讓研究成果進入市場;而逆向創新則是從市場角度考慮,去反溯創新的動力。”
劉燕華的發言給幾位獲獎代表打了一劑強心針。他們從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談了開放共享理念所帶來的影響,并呼吁杜絕科技和工程創新過程中的不良現象,為好的創新和產品點贊。他們認為,在這樣一個時代里,我們不能再做一個信息孤島,而是要在開放和共享的理念下,協同發展,更好更快地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科學這樣無所不能,而醫學這樣無能為力,我們能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推動醫學的發展?能不能用科學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醫生呢?我們曾經這樣做過,我們現在還在這么做,這么做是對的還是錯的?是弊多還是利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以一連串的問題開啟了今年的主題報告環節。樊代明院士從17個方面闡明了醫學與科學的關系,臺上妙語連珠,臺下掌聲雷動。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生態正在向開放轉型。“今后某一天學生不到教室上課,可能不是大學排名不夠靠前,僅僅是因為技術要促進人類文明邁上新的臺階。”談到“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李志民說。
著名食療營養學家王宜還與現場來賓共同分享了科學養生話題“食療營養談健康”。
科學精神無處不在,科學探索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舊的謎題解開,新的謎題又將產生。李志民在報告里說,“科技的發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我們不能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至少應該緊跟人類文明所走的腳步,如果你沒有看到這種變化,說明你老了。”而科技創新生生不息,科學人永遠年輕。

圓桌對話環節

主題演講環節
觀看年度人物現場精彩片段,請掃二維碼,建議在有WiFi的情況下觀看。

“開放·共享”論壇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做主題報告

杭州華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駱建軍(右)在頒獎典禮現場接受頒獎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與戚發軔院士交談

媒體見面會

部分獲獎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