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黃 健
融合傳統與現代,助推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
——記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劉新民教授
本刊記者黃 健

參加歐盟FP7專項“植物源性食品風險-效益評估方法”大會并作大會報告
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歷經歲月迭代,新老融合,才能不斷以新的姿態綻放于現代文明。同樣,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雖博大精深,但若只囿于一隅,則可能會在新時代的沖擊下盡失羽翼。
“尊古而不泥古,堅持中醫藥特點,結合現代科技,創建特色中藥研發技術,促進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劉新民教授,從事中藥研究三十余載,將現代科技手段應用于中藥藥效和安全性評價,打造了獨具特色,基于動物行為實驗的中藥神經精神藥效和安全性評價平臺,致力于用現代科學研究結果闡釋中醫藥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因其貢獻卓越,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自2008年起被世界衛生組織選聘為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并連任至今。
1979年,懷揣著家人的殷切期盼,劉新民考入湖南醫學院,想成為“方便家人看病”的醫生。大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與中藥相關的各種典故書籍并漸漸沉浸在神秘的中藥領域,“傳統中醫藥文化是很有趣的”,這讓他堅定了今后從事中藥研究的決心。1984年,劉新民大學畢業后即選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藥理室,擔任實習研究員。
4年過后,時光流轉到1988年。這一年對劉新民來講,是頗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當時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師從于澍仁教授,攻讀神經藥理學碩士學位,正是在這一年,他結識了今后科研路上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現中國航天員中心)的陳善廣。
“那時候做動物行為實驗時,都是采用人工測試,整個實驗周期都需要人去盯著,”這在劉新民看來頗為“浪費時間”,結果又不客觀,但又想不到合適的辦法。正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進行碩士研究論文實驗的他,結識了工科出身、擅長計算機編程的陳善廣。
“如果研發特定程序,采用計算機監控整個實驗,會不會更省時省力,而且還能確保結果精確呢?”劉新民隨即找到陳善廣,兩個當時20多歲的年輕人一拍即合。
想法有了,錢從哪里來?時任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肖培根院士和他的助手王立為教授十分支持劉新民的這一大膽提議,從他們自己當時的科研經費里東拼西湊,給他籌資了三萬巨款,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IBM286電腦。兩個年輕人隨即投入到緊張的實驗過程當中。由劉新民負責動物行為實驗,陳善廣負責編制程序。首創了我國第一臺小動物生理信號計算機自動監控裝置、學習記憶計算機實時分析裝置。劉新民也被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
二十多年來,與陳善廣教授密切合作,劉新民教授結合信息、傳感和圖像監控技術,對動物行為信息進程全程無干擾的實時捕獲、采集和分析,突破了原有動物行為不可控的檢測技術瓶頸,即使在不良環境下也可實現對動物行為進行準確實時高精度的檢測分析,極大地提高了對動物各類精細敏感行為的辨識程度,研制開發出了系列用于小動物認知、情緒和運動行為,功能完備、具備自主知識產權,高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行為實驗實時檢測分析處理設備。
動物行為實驗實時檢測技術的創建,讓劉新民榮獲了多項國家、軍隊和部委級獎項。目前,這些核心裝置已經取代了國際同類產品,成為人因工程、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兩大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關鍵實驗研究平臺。被有效應用于我國特因環境應激損傷和防護、載人航天和重大新藥創制等重大工程和專項任務。
建立多任務、多模式、多維度指標,可以對疾病狀態早期的神經功能性損傷行為進行精確評價,尤其是正常健康人群在極限環境下所致的神經精神功能障礙的早期預測、預警和防護,而中醫藥在這方面有著良好的防治效果。劉新民利用研制開發的動物行為檢測設備,結合神經藥理學領域的經驗成果,構建了基于動物行為藥理,靈敏快速、客觀規范,適合中藥復雜體系特點的神經精神中藥藥效評價技術和方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藥藥理研究領域。已經被先后應用于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航天員中心、湖南省藥品檢定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湖南省中醫藥大學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單位,受到來訪的美國、英國、加拿大、盧森堡等國家科學家的高度評價,正與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合作,建立“中-巴神經精神藥物研究中心”。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良好影響。
三十多年來,他和他的團隊完成了50多種中藥的神經精神藥效和安全性研究工作。從芹菜甲素的衍生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不同于臨床藥物結構的抗癲化合物,并從芹菜以及人參皂苷、天麻生物堿、積雪草皂苷和遠志皂苷中發現能夠改善多種學習記憶障礙的有效成分。并且發現開心散、人參、遠志的抗抑郁作用。更有意義的是,他發現中藥在防治抑郁癥的同時,對其所伴發的學習記憶障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相關科研成果,先后榮獲衛生部、科技部和林業部的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

與中國航天員中心主任陳善廣教授合影
正是與陳善廣教授的結識和科研工作的合作,劉新民教授思索如何將傳統中醫藥應用于我國航天醫學,為保障我國航天飛行的順利進行、發展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眾所周知,航天飛行時由于失重、狹小空間、多重復雜操作任務等特殊狀況,使人在這種特因環境下也極易出現不可預知的生理及心理疲勞狀態。那么,如何去識別、預治航天員出現的各種身體狀況呢?
1994年,劉新民就與陳善廣教授發表了我國第一篇中藥在航天應用的學術論文——《中草藥在航天飛行中的應用前景》。他利用動物行為實驗對人的行為狀態進行模擬分析,比如對大鼠尾吊狀態下行為活動進行自動監控、采集和分析處理,攻克了長期失重效應模擬無人伺服條件下多動物樣本連續實時檢測分析難題,建立了地面模擬航天失重動物模型。在失重環境下所引起的學習記憶障礙、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等方面進行了多方研究,對中藥的早期干預和防治方法進行了有效探索,為長期載人航天飛行所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預測、預警和防護研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地基模擬動物實驗方法。他首次發現人參和西洋參中的達瑪烷苷元及代謝產物能夠對特因環境下異常的氧化應激反應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能夠改善學習記憶功能減退癥狀。而澤蘭則能夠有效改善模擬航天失重狀況下引起的家兔血瘀癥。相關研究成果為2014年《Science》專刊-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進展所收錄。
在數十年一絲不茍、精心鉆研之下,劉新民先后主持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支撐計劃、中醫藥國際合作和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等30多項國家、部委級課題,取得多項專利及榮譽,創建了多項實驗技術與方法,也為我國特色的航天中醫藥研究方向的建立奠定了堅實根基。
屠呦呦的獲獎,讓世界肯定了中藥的國際地位。“在解決醫學頑疾上,中醫藥是很有作用的”,在劉新民眼中,“中醫藥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我國的中醫藥研究水平及成果很高”。他也堅持認為“中醫藥一定要現代化和國際化,讓國內人才走出去,把國外人才引進來,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技術要相互融合”。
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科技部制訂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戰略和規劃的核心專家,他從1992年開始就參與起草制定了多項國家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重大發展戰略研究和規劃。比如“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醫藥專題)”“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和“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十年規劃”等。作為執行主編,出版了《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和《中醫藥國際化戰略》等書籍,引起國內外政府機關和相關單位的高度重視。
憑借在中藥國際化發展中的卓越貢獻,劉新民在2008年成功當選為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且連任至今。“每次參加國際會議,我都會介紹我國中醫藥的發展水平及成果,讓國際社會了解我國的中醫藥研究現狀,達到擴大我國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藥領域的影響力”。
近年來,劉新民一邊培育數十名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為我國中藥研究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一邊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他與加拿大UBC和SFU大學、加拿大天然藥物集團、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盧森堡國家健康研究中心、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和臺北體育運動科研所等國際著名院校展開合作,在中藥/傳統藥物研發、培訓和人員交流方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先后獲得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家科技部中醫藥國際合作重大基金資助,聯合開展“巴基斯坦傳統藥物益智活性成份研究”“益智中藥藥效評價技術和方法”“后基因組時代的中醫藥研究”等課題研究。承擔了歐盟-FP7框架大型科技計劃,這是歐盟有史以來設立的專門資助中醫藥的兩項FP7項目(GP-TCM、TCM-CANCER)。2015年又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特邀咨詢專家,負責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草藥-西藥相互作用技術指南”編制工作……
“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建立科學客觀、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醫藥國際標準,用確實可靠的療效說話,才能讓傳統中藥在國際社會中穩定持久發展”,劉新民表示,“讓中國科學家建立的評價技術和方法,研制出的中藥產品,憑借世界衛生組織這個權威的國際平臺,讓更多國家及地區的人們獲益”是他接下來的設想,“這可以快速提高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中醫藥產品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并且能夠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人才加入傳統中醫藥研發”。
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是在歲月的土壤上,在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之后,其“精華”才會更讓人沉醉。同樣,在劉新民教授們的帶領下,中國傳統醫藥歷久彌新,定能在世界醫學領域形成一股強大的“中國力量”。

在世界衛生組織工作時與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部負責人張奇司長合影

與課題組老師和研究生老師節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