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機器人在工業生產設計、醫療診斷操作、復雜危險環境工作、家庭生活便利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和重大突破。谷歌無人汽車、大狗機器人、會寫新聞的機器人、能與真人交流互動的日本機器人pepper、與戰機飛行員對抗并獲勝的無人駕駛戰機等,大大刷新了世人對機器人簡單狹隘的認識。今天的機器人,已經不是那種單一機械手臂,笨手笨腳、沒有交互能力的象形工具了。而是“與人之間形成互助互補關系,并與人一起創造高附加值的合作伙伴”。
一般而言,機器人必備兩大屬性,第一是機械屬性,體現在可編程、多功能、有一定自由度和靈敏性的高端設備;第二則是人的屬性,特別是要能理解并接近人的思維與情感,具有感知和推理功能,并進而對人的本質特征習得和模仿。后者是機器人科學與產業重大突破的關鍵瓶頸,也是各國努力攻關和激烈競爭的前沿技術。
在眾多戰略性新興技術中,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機器人無疑最具有原始集成、系統集成特征,整個技術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技術外溢性最為明顯。與機器人生產相關的數據分析、算法原理、深度學習、圖像識別、傳感控制、材料技術也正經歷巨大的進步革新。特別是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關鍵技術的支撐催化下,機器人的產業前景和潛在市場得到極大的拓展。種種跡象表明,機器人技術一旦與傳統工業深度融合,將會極大地助推新一輪技術擴張與產業革命,必將是下一波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之一。
世界主要工業大國、科技強國,無不瞄準于此:新興知名企業集中涌現,新成果不斷問世,風險投資數額越來越大,產學研結合力度越來越大。各國政府都把優先發展機器人與人工智能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方向,給足政策和資金支持。
中國是傳統制造業大國,也是新興前沿技術最大的試驗場和開發地。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采購研發新設備、推廣使用新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品質功效,建立自主品牌,從而從整體上提升中國制造業品質,努力使中國制造一躍而為中國創造。而且,還能有助企業緩解技工短缺、應對勞力成本上漲,同時還能解決土地緊張、環境承載能力弱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我國在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相比美國日本,雖然有所落后,但發展勢頭相當迅猛。十三五規劃和國務院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都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做出了規劃部署,相關方面的配套措施已經預熱啟動。
未來10年,全球將迎來機器人產業2.0時代。中國也將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市場。在歡呼這個偉大時代到來的同時,也要全方位地評估某些利弊。比如,機器人的推廣普及,會不會威脅到某些技術含量較低的職業門類? “未來十年,翻譯、記者、助理、保安、司機、銷售、客服、交易員、會計、保姆,這些職業中90%的從業者將會被機器人取代”,是否危言聳聽?如果這果真是趨勢,政府、市場和社會需要進行哪些前瞻性的計劃安排?
這些問題,都對未來的產業布局、研發支持和政策設計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及早籌劃,早占先機,擁抱新技術潮流,是產業革命前夕大國的必然選擇。有鑒于此,我們策劃組織了本次選題,敬請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