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漪 陳鳳
9月6日至9日,來自山西、安徽、河南、廣東、廣西5個代表團的28位全國人大代表對上海法院進行了視察。短短4天里,代表們走進法院,走近法官,旁聽案件庭審、體驗二維碼掃一掃立案、觀摩訴訟服務中心……一次次近距離的觀察和感受讓代表們對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建設與司法體制改革成效贊不絕口。
據悉,近年來,最高法院、上海高院高度重視接受人大監督和代表聯絡工作,通過邀請代表參與調研、觀摩庭審、視察法院等形式,不斷加強與人大代表的聯絡溝通。在此次視察活動中,法院邀請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來滬,通過參觀法院的各類訴訟活動和信息化建設,讓代表們在依法履職的過程中,切身感受法院、法官真實的工作狀態,從而更加深入了解、廣泛參與和有效監督法院工作。
在此次視察活動中,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姜平對代表們表示了誠摯的歡迎,他表示,上海是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近年來,上海法院始終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全力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審判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有較大提升,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司法服務和保障。姜平希望代表們在上海視察期間,多提寶貴意見建議,推動上海法院工作再上新臺階。
9月7日,代表們在上海高院參觀了智能化法庭、12368訴訟服務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并在法院工作匯報會上聽取了最高法院副院長李少平、上海高院院長崔亞東對全國法院工作情況和上海法院司法體制改革等工作情況的匯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薛潮出席會議并致辭。
當天下午,代表們又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旁聽了一起由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黎淑蘭親自擔任審判長而審理的一起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庭審結束后,代表們認真聽取了最高院民三庭副局級審判員周翔和上海知識產權法院院長王秋良所作的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以及上海知產法院工作情況的匯報。隨后,代表們紛紛圍繞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現狀和自己關心的知產法律問題與合議庭成員進行了互動交流。
9月8日、9月9日,代表們先后前往上海海事、普陀、浦東、徐匯等法院,深入了解上海法院在海事審判、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障自貿區建設、破解“執行難”、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等方面的工作開展情況,并對推進人民法院各項工作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在上海海事法院,代表們觀摩了一場特殊的模擬庭審演示,這場模擬庭審在上海和連云港兩地同步進行,“原告”、“被告”分別在上海海事法院院部第一法庭和連云港法庭內,法官則在連云港法庭主持庭審。通過兩個法庭內兩張高清大屏幕,“原被告”都能清楚地看到各自法庭的情況。“這樣的庭審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技術很高超!”坐在旁聽席上的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南寧市糧食局局長李森連連贊嘆。
在上海普陀法院,代表們則參觀了該院的訴調對接中心,聽取了普陀法院對多元化解糾紛機制的介紹。蕪湖新興鑄管公司軋鋼部部長助理陶群南對此贊不絕口,她認為訴調對接中心的建立不僅為當事人提供了訴訟的便利,也對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為期四天的視察活動中,筆者聽到代表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上海法院的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代表聲音】
關于司法體制改革:
林新華 廣東省梅州市政府健康產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
不論是在信息化建設還是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法院都圍繞著提高辦案水平、維護司法公正這個根本的目標,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很明確,措施很得力,上海法院先行一步的試點改革已經理出了路子,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可以作為樣本在全國推行。
黃麗蓉 廣東惠來粵東電力燃料有限公司工會主席
這次視察中,深深體會到法院建設工作既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智商”指的是法院要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上海高院建立的信息化大數據平臺,實現管理扁平化、可視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審判質效。“情商”指的是將群眾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比如普陀法院的訴前調解平臺做“當事人心中的老娘舅”,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和正義。上海法院融“智商”和“情商”于法院建設和司法改革中,諸多的經驗做法值得全國法院學習和借鑒。
關于知識產權審判:
夏玉潔 安徽省宣城市政協常委、安徽中鼎(控股)集團公司董事、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如何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學術界,也是各個行業都熱議的話題。創新需要時間、經驗等大量的投入,如果對創新的維護做得不到位,對于中國來說將是從制造業向創造業轉型的一大打擊。在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旁聽了一起發明專利糾紛案件的庭審后,感到知識產權案件的確愈發復雜,對法官專業性、復合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將繼續關注上海法院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
樊進軍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學會會長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知識產權也是一樣,沒有法律保護就沒有市場創新。在上海設立知識產權法院,不僅是黨中央的決定,也是人大代表的強烈呼吁。希望國家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法律來維護市場的公平交易,培養專業的知識產權法官隊伍。希望上海法院繼續大膽的有所作為,給全國法院提供更多可借鑒的經驗。
關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徐建賢 廣東省懷集縣興泰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
案多人少是困擾法院的一大難題,多元化解糾紛機制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糾紛的辦法,不僅減輕了法官的負擔,也提升了法官的效率以及辦案質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高效地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適合中國“人情社會”的現狀。
李根 中航工業河南新飛電器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上海法院工作細膩、開放、創新。尤其是訴前調解工作做得很好,來上海之前沒想到基層法院每天會有那么多當事人要接待,設立訴訟服務中心其實就是“開門辦案”,不僅能為老百姓做各類引導,還充分考慮了老百姓的需求,這種探索很接地氣,讓訴前調解真正成為了老百姓解決法律糾紛的一個有效載體。
關于破解“執行難”專項工作:
丁宏鎖 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氨肥廠質計部副部長
以前查詢“老賴”財產,需要法官去銀行一個一個查找,現在只需要在電腦系統上搜尋就可以“點對點”精準地查到,大大提高了執行工作效率。
劉蓉華 民建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
“執行難”是法院的一個頑癥,上海法院能夠大刀闊斧地開展“破解執行難”專項治理工作,這種決心和耐心很值得贊賞。
關于法院信息化建設:
董明珠 民建中央常委,廣東珠海格力集團公司董事長,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上海法院走近百姓、貼近百姓,真正把司法為民落到了實處,營造出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司法環境。信息化建設不僅對法官的職業素質提高非常有價值,而且降低了成本,可以視作是“司法領域的經濟轉型”。通過12368訴訟服務平臺,不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這種操作體系把辦案過程放在陽光下,杜絕了很多不當行為。
劉琴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古溝回族鄉太平村村民
以前對法院工作比較陌生,此次能夠近距離接觸上海法院,親身感受法院司法為民的種種舉措,對法院建設工作的艱巨和法官工作的辛苦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法院在智能化辦公和現代化建設等方面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如上海法院首創的12368訴訟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多功能的訴訟服務,既提高了法院的工作效率,又為當事人訴訟提供了便利。
馬瑞燕 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生物安全系主任
上海法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為法官設計了很多辦案的提醒和服務,而且還通過科學嚴謹的大數據分析對法官的工作進行評價,比如對法官寫的裁判文書進行自動糾錯,種種舉措將“互聯網+”真正落到了實處。細節決定品質,只有法官的水平上去了,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更多的公平正義,更好地做到便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