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香
完美教育,源于我的性格
—初為“完美地教育”行為
我不敢說,此生只為教育而來,但的的確確,一腳踏進教育,就再也沒有出去,也沒有在教育的門口徘徊過……
1982年,我19歲,從東營師范學校畢業,走上了濱州地區尚店二中的講臺,成為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那時,我沒有經驗,沒有資歷,只是因為剛從學生的身份向教師的身份轉換過來,我對學生的生活、想法、視覺和渴望還深有體會,也記憶猶新。在面對自己的學生時,我首先產生了疼愛的情愫。只要有愛,我們就會發現:沒有一個學生不向往成功,不向往被關懷、被理解、被重視。因此,常被長輩和教師勸誡“水至清則無魚”的我,追求完美的性格,決定了我成了一名教師,爭做一名“完美教師”。于是,我主動請纓做班主任,打造“完美班級”,著眼于每一個學生,也著眼于學生的方方面面,逐漸地發現了“完美教育”這個概念,準確地講,是“完美地教育”。“地”,是“土也地”;教育,是動詞,也就是說,我只想傾我所有,完美地教好每個學生,付出我全部的激情和熱情、愛心與耐心……
付出不求回報,但回報卻自然而來。因為廣受學生的愛戴,親其師而信其道,我所帶的班級和任教學科成績突出,我也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等諸多榮譽。對于那些榮譽,許多人向往過,努力地追逐過,我卻順利地似乎輕易地摘得,自然有種自豪感,但同時也感到肩頭和心頭的沉重。因為那時我的年齡處于20~40歲,我的孩子和我的學生一同成長。我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白天是學生,晚上是兒子,雖然很累,但我的心和他們在一起,他們在我的心里是一樣的近、一樣的重。尤其有段時間,兒子生病住院,疼愛他的奶奶同時在同一醫院另一科室住院,照顧他們的重擔全部壓在我的身上。當時學生年齡都不大,我還是班主任,真是哪邊都不能丟下,尤其是他們的無助、渴望和留戀,甚至還有一點點我離開時的失望和恐懼,讓我絲毫感受不到這些榮譽有多少含金量,反而在學生面前,我就是天,我的愛大于天。
此時,在疲憊的付出和依賴的收獲中,我感到、發現了個人力量的單薄,強烈地渴望所有的教育人都充滿愛心、耐心,追求完美,能完美地教育孩子。所以,我的腦海里形成了完美的教育品牌。此時的“完美的教育”,“的”是“白勺的”,教育是名詞,是一種完美的、沒有缺陷的教育品牌……
完美教育,曾是我的夢想
—發展為“完美的教育”夢想
“我努力去信任教育當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兒女為賭注來信任的—但是,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將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在教師崗位上的22年,每次更換新的工作筆記本時,我總是在扉頁上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2004年,我被調任濱城六中校長。之前,我在濱城三中只是一個教務副主任,而且只擔任了一個多月的主任,一下子當校長,內心非常惶恐。這是因為同一職業在不同的職位有著天壤之別,優秀不再,熟悉不再,從頭再來,再加上我面對的是一所陌生的學校,人心渙散,民心背離,這一有色眼鏡和質疑的聲音給了我無形和無限的壓力。
可每每看到筆記本上的這段話,我就提醒自己:不能放棄!不能退縮!不能懈怠!不能敷衍!盡管艱辛,我仍然堅信“完美的教育”的夢想,執著于“完美的教育”的追求。因此,在面對質疑與拒絕時,我就堅信這些對我的“完美的教育”的追求來說,算不得什么,要接受委屈和挫敗。
發展“完美的教育”是那么的遙遠,路是那么的長,現在我要做的,也是一直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是當務之急,完美的教育也須從此出發。也就是說,“完美教育”并非沒有缺陷,它首先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就是因為承認缺陷,實事求是,不忘初心,我才能將渙散的人心再次凝聚,贏得人民的再次依賴和支持。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一步一個深情故事,一步一首凱旋之歌。
整整5年,在我的腦海里只是1 800個日日夜夜,終于,我們走出困境,看到了曙光。到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又是整整5年,我和我的同伴們又是在1 800個日日夜夜中讓一所新校在蓬勃朝氣中理性而昂然地前行,使之底蘊厚重而又聲名遠播。此時,我認識到“完美教育”并非一個結果,而是向往、規劃、追求“完美的教育”的一個個完美過程、完美細節、完美心靈和完美的愛。
完美教育,聽到它的聲音
—“完美教育”得到發展
我說,我聽到了完美教育的聲音,不是聽到了別人夸贊我和夸贊我的學校、同事的聲音,也不是聽到了自己應邀在各類各地教育會議上發言的聲音,而是聽到了人生拔節、生命開花的聲音。
一位學生家長曾給我寫信說:完美教育,它讓我的孩子遇見,我不曾遇見的多彩校園;它讓我的孩子經歷,我不曾經歷的成長美好。當我接到女兒的成長記錄時,我暗暗想:這是值得珍藏一輩子的禮物啊,我一定拿它給孩子做
嫁妝!
一名學生給我的信中說:我喜歡唱歌,喜歡播音主持,也喜歡科技小發明。成為學校藝術節主持人,參加3D打印社團,設計的“調酒神器”獲得國家專利并計劃投入生產,是我最引以為傲的事。我至今還記得老師把獲獎證書交到我手上時鼓勵的話語:“希望你今天做好小創客,將來成為了不起的發明家。”活力課堂讓我們找到了真正精彩的自己。
……
讀著這些信,我很感動,也很感慨:人民教育,莫過于人民的認同;完美教育,莫過于人民的共鳴。透過這些信,我總能聽到這種聲音。
它飽含著“以人為本,充滿和諧”的特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升華,是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完美追求,彰顯出完美教育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它飽含著“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特質。“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完美教育充分尊重每一個教育對象的基本權利,給予全體學生同樣的關心和指導、同樣的鼓舞和期望,努力讓“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它飽含著“富有自我,充滿智慧”的特質。在完美教育的追求中,我們尊重差異,尊重個性,注重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保有學生天賦的、不被外界所左右的原始生命優勢,并能夠讓這些優勢資源在享受“完美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呈現出來。
它飽含著“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特質。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諧統一的現代人,培養有愛心、有責任感、與人為善、追求卓越的人格健全之人,培養有終身學習觀念、自我發展精神、團結協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完美教育的現實追求。
透過這些聲音,我們也能看到完美教育之于一個家庭更加溫暖、一個社會更加和諧,讓一個學生享有一生幸福的力量。天下大同歸于仁,學道大同歸于愛。這些力量,這些幸福之花,是用愛與責任澆灌的。因此,完美教育是以仁愛盡責為基礎的,基于仁愛,情智雙生,情智迸發,完美多元。
這就是說,在對完美教育這一品牌的構建與詮釋中,以“完美學校、完美治理、完美德育、完美課程、完美課堂、完美教師、完美學生”等各個完美基點而發展的完美體系,完美地保證和促進了每一個孩子因為我的追求而變得更加快樂、幸福、自信、美好,去追求他們自己的完美人生之旅。
完美教育,肩負歷史使命
—“完美教育”的品牌效應
關于“完美教育”,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經過32年的踐行與思考、探討與總結,今天,我要為它“正名”:“完美教育”是“完美+教育”的復合詞。其中,“完美”代表“完美的”“理想的”“正確的”和“使完美”“使熟練”兩種解釋的完美融合。它所追尋的理想不全是那些觸手可及的現實的東西,而是“雖曰不能,心向往之”的前方。所以,完美教育不是一個苛刻的衡量當下的標準,而是一份信仰,一份責任,一份使命,集中體現著教育的價值觀。即,完美教育是不斷追求、不斷超越、日臻完美的教育過程,服務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精神發展,最終目的是為每個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讓他們在健康快樂成長的過程中達到自己所能達到的高度,成為一個“日趨完美”的人。
完美教育,不是假的,不是空的,本文以實驗初級中學為例。
第一,有明確的價值方向。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課堂為主陣地,精心構建“自主·體驗·力行”潤德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心靈的美化、情感的純化、品德的優化和智慧的提升。此外,學校充分發揮家庭、社區、社會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傾力打造游學課程及“實中大講堂”,形成育人合力。
第二,有強勁的執行力。學校堅持以章程建設為載體,全面構建現代學校制度,構建了以校長負責制為主體、“教職工代表大會”和“校務委員會”為兩翼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同時,全面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值周校長責任制、今日我當家、項目負責制、家長委員會常態化運行機制,釋放了師生和家長的創造力。
第三,有豐富的內涵。學校以學生成長為圓心、以學生生活為依托、以“學科內、學科間、拓展性整合”為途徑打造完美課程體系,實現了育人模式的創新,成功構建起3D打印等80余門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和京劇表演等90余門社團課程。
第四,有多彩的課堂。學校以“問題導學”課堂為核心,創新性地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完美融合,用互聯網思維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與學的校園,從備課、上課和作業等全程顛覆傳統的課堂格局。
第五,有廣闊的舞臺。學生紛紛登上全國和國際舞臺,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林肯中心贏得廣泛的贊譽,在東盟十三國科技大賽、第67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摘金奪銀,與郎朗等名人大師同臺演出……
總而言之,“完美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的教育,它讓教師有了完美的成長方式,讓學生有了完美的生命狀態,讓學校有了完美的發展模式,讓教育有了完美的變革范式。
在完美教育的引領下,濱城六中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學校,能夠與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東廬中學等全國名校同課異構,贏來全國數萬同仁的參觀交流。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區委、區政府超乎想象的支持、全體同事的戮力合作及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關愛,完美教育仿佛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內涵更加豐富。同時也告訴我,完美教育之路,絕非單槍匹馬,絕非教育獨行,而需大家的努力,更需大局的協調。
夢,還很遠;路,還很長。32年過去了,完美教育才剛剛開始……經歷歲月的櫛風沐雨,曾經的夢想與追求,更加明確、堅定地告訴我:完美教育,是使命,是一個時代教育人的使命。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