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紅
編者按
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2015年5月,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委與首都師范大學首都教育協同創新中心、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有規劃、分批次實施門頭溝區教師脫產輪崗培訓項目。本項目通過U—D合作(區域與大學合作)方式,讓50多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中學教師重新接受系統、專業的教師教育培訓,從而改變教師的專業成長方式—以理論自覺的經驗超越自然循環的經驗。以下三篇文章正體現了一線中學教師在教育理論引領下的教育實踐創新嘗試。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1]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習慣于把語法點的講授和分析作為課堂主要活動。語言學習脫離了情境,字詞句被機械地割裂,失去了“生命力”。沉悶、被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厭倦,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學生不愿說也不會說。
哈德利(Hadley 2001)指出:“在有意義的語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遠比在孤立的環境中學習單個語法知識點更具有吸引力。”[2]Canale和Swain(1980)也認為:“如果語法知識沒有被隔離在有意義的語境之外,第二外語的學習將會更加有效。”[3]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巧妙進行教學設計,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展開情境交際,學習運用“活的語言”。而課本劇教學活動恰好強調了這一點。本文試圖在理解課本劇教學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案例,探討如何通過課本劇教學促進學生對英語的體驗和理解,詳細闡述如何使用課本劇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課本劇教學這種將靜態的符號語言轉化為動態的情境語言的教學方式,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課本劇教學應以語言學習為核心
課本劇教學以教材為依托,使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活用課文資料進行改編,根據自己真切的生活體驗將課文改編成劇本.課本劇可以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以表演方式開展情境交際活動,并在表演過程中感受和理解語言。但改寫不是隨意的,必須服務于當前階段的英語學習,否則課本劇教學就只能流于形式,學生走走過場,即便能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卻因為不能把握語言本身而喪失了英語學習的主體。以八年級“Online life”一課為例,本單元的語法重點是賓語從句,功能重點是表達意見(同意/不同意)。結合這兩點,筆者將課本劇的話題設定為對互聯網生活的討論。學生被分為不同小組。組內成員選擇不同的身份,如老人、小孩、女士等,并依據各自的身份來表達意見。教師指導學生使用I(don’t)think (that)...和I(don’t)believe(that)...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用I(don’t)agree(with somebody)和I(don't)think so來回應他人的觀點。由于受到母語表達習慣的干擾,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將否定詞后置于從句中。例如,“I think you can’t grow food on the Internet.”而英語通常用否定提前句來表達同樣的含義:“I don’t think you can grow food on the Internet.”課本劇教學給予了學生使用英語與他人溝通的機會,教師可以更快地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因此,教師要明白課本劇這種形式是為了實現何種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實現。
二、課本劇教學應幫助學生體驗語言所蘊含的情感
語言源于生活,脫離實際生活的語言是不真實的。一個語言枯燥的課堂是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只有將語言融入生活,它才會釋放魅力。課本劇教學的特點之一即利用具體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簡單來說,語言就是我們生活實踐的表達。因而,在英語教學中使用課本劇,是要讓學生在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中領會如何用另一種文化的語言實現信息交換和情感交融,并學會使用這種語言來描述和表達自我。
語言既陳述事實,也表達情感。這二者融于一體,只有在具體情境下才是有意義的。學生要了解英語表達情感的微妙之處,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那就需要通過課本劇所創設的情境來體會。唯有如此,英語學習才是鮮活生動的;對英語的感知、理解和內化才有可能實現。以八年級“Dealing with problems”這一單元為例,筆者設計的主題為“代溝”。學生通過表演與父母發生矛盾的過程,來體會語言本身所包含的情感。比如,父母態度強硬時,對孩子想做的事都是不同意(no或don’t)。平時常常使用命令的口氣說話,孩子聽到必須、不得不(must,have to)或者祈使句do時自然會產生反感。許多時候家長甚至會用威脅的口氣對待孩子:“You won’t play computer games, unless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這是第一個層次。接下來,讓學生嘗試使用語氣較為緩和的詞。比如,父母可以用should來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才是好的。這樣的詞不至于引起孩子的強烈對立情緒,但或許用得多了就會像說教。這是第二個層次。最后一個層次,筆者設計以父母對孩子委婉地提出建議,這時可以使用“Why don’t you do...”“How about doing...”或者“Maybe you would like to do...”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選擇其中一種情況進行編寫,然后聲情并茂地演繹出來。在學生改編和表演過程中,他們就能夠體會到同一種意思,選用不同的詞,使用不同語氣會帶給聽者不同的感受;在不同語境下應該選用合適的詞來表達想法,才能讓對方更好地理解自己。
三、課本劇教學應使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
一個國家的語言體現著其歷史與文化積淀。正是基于此,我們說語言不是字詞句的簡單組合,而是有意義的表達。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沒有文化的語言。英語學習只有在理解孕育發展這種語言的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來展開才是活的。以“Shopping”這節課為例,筆者將場景設定在英國的商店。劇本一開始是由學生起草的。然而筆者在查閱劇本時發現,盡管“Can I have...”和“please”這樣的句型和詞匯是學生小學時就接觸過的,但大多數學生依然使用的是從中文直譯過來的“I want...”。這樣的句式雖然沒有語法上的錯誤,但顯然不符合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及文化習俗。基于此,筆者特別設計了一個示范性劇本。
中國留學生來到一家水果店對店主說:“I want some apples.”
店主面露不悅,沒有回答,也沒有給中國留學生拿蘋果。
中國留學生以為店主沒有聽見,于是提高音量又重復了一遍:“I want some apples.”
店主依然不為所動。
這時,英國顧客登場,他對店主說:“Excuse me, sir. Can I have some apples, please?”只見店主笑盈盈地回答:“Of course. How many would you like?”“Five, please.”
稱重,付款。
離開時,店主親切地對英國顧客說:“Have a nice day!”
英國顧客也微笑著說:“You too.”
中國留學生在一旁默默觀察著,意識到自己剛才言語上的失當。這一次他也學會了用“Can I ...”以及英國文化中最為重要的“please”,從而順利買到了蘋果。
英語是英語母語國家人們在生活中使用的習慣性表達方式。脫離了語境和文化的字詞學習,往往造成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現象,在與外國人溝通時難免帶來誤解和尷尬。筆者的設計是通過兩位顧客語言的對比,使學生關注到英語語言的地道表達及字詞句背后所蘊含著的英語文化。
短短一學年,筆者在課堂開展課本劇教學,通過精心設計,激發學生真實交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本劇的編排演練中來。學生在語境中接觸和理解語言、體驗語言所蘊含的情感以及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在具體生動的場景中使用活的語言。學生喜歡用英語交流了,也開始關注地道的英語表達,說話有條理,對于話題的寫作也能得心應手。
如何利用課本劇有效地促進英語學習需要更進一步思考。回頭去看課本劇教學的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分組時習慣于同一組安排不同程度的學生,希望能以好帶差。但在實際課堂上,組內通常是一個成績較好的同學大包大攬,中等學生協助,程度較差的學生往往參與不到練習中來。教師或許可以開展A、B分層教學,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設計和學案,甚至參與到B層小組的編排演中,多給B層學生指導,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Hadley.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Thomson Learning. 2001.
[3]Canale &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Linguistics. 1980 (1): 1- 47.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新橋路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