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氣象天文臺,也叫信號臺、洋涇浜信號臺,坐落于中山東二路1號(外灘延安東路口)。它是外灘經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在國內也屬鳳毛麟角獨此一座,被列入全國重點保護建筑。
外灘氣象天文臺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1843年11月8日,上海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作為對外通商口岸正式開埠。上海開埠后,黃浦江上外國的商船進出繁忙。那時眾多的船只進出港口須到岸上了解天文水情,天長日久深感不便。
1884年由法國人開設的徐家匯天文臺在外灘建造了一座氣象信號臺。當時所謂的信號臺只是用一根木桿而已。根據每天不同的風速、海浪、氣候等情況,掛出不同的信號旗,讓江上的船只根據信號來決定自己的航行日程。旗桿頂端還有一只上下升降的大球,給船員預報時間,這也是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座報時臺。隨著業務的發展,簡陋的外灘信號臺已不能滿足當時的需要,因此在1907年3月被重建成圓柱形的氣象信號臺,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筑。它的設計者是一個名叫馬第的外國人,信號臺統高50米,塔高36.8米,塔頂部安裝了各種測量儀器,使得氣象信號功能得到了加強。1927年外灘天文臺又進行了擴建,并在塔樓的邊上增建了一座長方形的群房,塔高升至48.8米。塔身上有三段用紅磚鑲嵌,頂部也用紅磚裝飾,遠遠望去非常醒目。當時的外灘天文臺是上海最高建筑,也是遠東地區的第一高塔。
新中國建立以后,隨著現代科技和通信手段的飛速發展,外灘氣象天文臺作為氣象信息的功能逐漸喪失。1953年,外灘氣象天文臺被改造為上海水上派出所。雖然如此,但是建筑物本身并沒有被破壞,它和外灘的其他西式建筑物一樣都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到了1995年,上海市政府對外灘道路進行改擴建。在整體設計中山東一路路幅時,外灘天文臺處于路的中央成了路障,要么拆除,要么整體移動。在反復比較兩種方案后,最終市政府選擇了保護歷史建筑,整體向東南方向移動的方案。整個平移工程耗資540萬元,施工單位采用最新科技,以一天移動幾厘米的速度,花了幾十天時間,毫發未損地將天文臺向東南方向平移了22.4米,定格為現在的樣子。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個空前的創舉。
與此同時,外灘氣象天文臺也被改建成了外灘史陳列室。一層陳列室里陳列了許多上海的舊照片,每一幅照片后都有一個故事,從中可以了解到外灘和上海的古老文化;二層改建成了一個咖啡廳,老式的留聲機傳出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爵士樂,還有定時的鋼琴演奏,有著濃郁的懷舊情調;三層是一個圓形平臺,周圍用欄桿圍著,站在平臺可以眺望黃浦江和南北外灘,是一個攝影的好去處。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