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一、關于初中歷史教育的困惑與
思考
這里的“歷史教育”指的是狹義的歷史教育,即在學校教育中,以歷史學科為依托,以學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師生共同探究、成長的教育活動,通常也稱為歷史學科教學、歷史課程教學等。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歷史學科在中學相對邊緣化。在與教師們的交流中發現,大家對于歷史教學都存在不少困惑,我先談談感觸較深的兩點。
困惑一:中考要求與認識間的矛盾
中考作為重要的評價手段,是對初中階段教學的綜合考核,也是學生未來求學的重要參照。中考的總分為750分,歷史只占50分,而且是以開卷、與政治合堂分卷方式呈現。由此可見,在考試指揮棒“指點江山”的現實下,歷史學科的現實地位多少有些尷尬。
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許多人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種認為反正考試可以翻書抄,所以平常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都沒關系;另一種則認為不管怎么考,我以“不變”應“萬變”,學生只要將知識點背熟就行。所以,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存在問題,忽視了平常教與學的積累,把希望寄托在考前背書、考中翻書。真的可以這樣嗎?縱觀2007年以來的中考試題,我們發現,中考關于歷史的考察有明確的要求:立足基礎知識和技能、強調能力立意、彰顯學科知識傳承與資鑒明智的功能、注重育人價值、進行綜合考察。從這個角度看,考試本身與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吻合的、不矛盾的。但是,如果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沒有構建起學科清晰的知識框架和脈絡,沒有掌握恰當的學科學習方法,沒有深刻體會到歷史學習的價值,他們很難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近幾年重慶市中考歷史平均分都在33分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一問題。
困惑二:學生喜歡歷史與不喜歡歷史課的矛盾
大多數初中生對歷史是感興趣的。他們喜歡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傳說,他們愛看歷史劇、歷史小說,他們愿意聽易中天、袁騰飛……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他們并不愛上歷史課!這是為什么?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我們教師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在許多人看來,歷史教學就是講過去的事情,在舊紙堆中翻找陳舊的知識,并將其分割為時間、人物、背景、經過、結果、影響……于是,歷史的豐滿與美感被肢解,原本靈動的歷史成為生硬的知識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照本宣科、羅列課本知識;有的教師偏離主題,講故事說閑文;有的教師對照考點勾劃要點,要求當堂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怎么會喜歡?當然,也有似乎很不錯的教學:課件精美、資源豐富、活動頻繁,課堂氣氛熱烈。然而刻意的熱鬧之后,留在學生腦海里的東西并沒有多少。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淡漠了。對此,我不禁要問:我們的歷史教學怎么了?我們到底要進行怎樣的歷史教學?我們的教學到底該給學生們什么?
這樣的困惑許多一線教師都有,當然也包括我。要走出困境,肯定需要改變,怎么做?就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課堂、改變自己的教學。遵循歷史教學的價值準則,回歸教育本源,實現學生真正需要的歷史教學。
二、回歸學科本源,做有價值的歷史教學
歷史的本源和價值是什么?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說:“述往事,思來者。”在他看來,歷史貴在啟示后人,啟發人生智慧,資鑒明智,進行方法論和價值觀的引導。這就是對歷史本源的表述。“真正的史學,必須是以人生為中心的,里面跳動著現實的生命。”[1]歷史的價值在于能服務人生。歷史的本源和價值就是:以史啟智,服務人生。
作為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就必須從歷史本源入手。教師要常追問自己:這節課我要干什么?這節課的靈魂和主線是什么?它的教學價值到底是什么?教師通過深入思考,把握知識學習與思想價值的關系,用思想價值引領學生學習知識,用思想塑造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的歷史教學對學生才更有意義。
1.遵循歷史之“道”,用智慧引領課堂
所謂歷史之“道”,就是歷史學科的智慧、素養與價值,它隱含在歷史事件之中。教師要分析、感悟并提煉歷史之“道”,在設計教學時,做到立意高遠、講求主旨,從歷史意識的角度入手,引領學生從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取汲取智慧。這就是專家所言:課堂的靈魂就在于價值引領![2]
歷史的價值與智慧無處不在,認識原始文化不僅在于知道有哪些原始人類、他們怎么生活,還在于了解認識他們的過程體現了“探索永無止境”的精神;古代的卓越工程,其“卓越”不在于建造了多少宏偉工程,而是在于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古今中外的改革,其價值不僅在于能學習、善借鑒、敢創新,更在于它遵循規律從國情出發……歷史的智慧還在于它不是孤立的點而是延續的線。例如,該怎么看待中國近代史?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3]中國近代史的基調是痛苦的,那學習中國近代史就應當立足于中華民族如何在悲苦中不斷地抗爭、探索、突圍、解困……一節課、一個主題、一段歷史,只有按這樣的立意去思考、建構,三維目標才能融為一體而生成有靈魂、有智慧的課堂,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歷史的無窮魅力,將之內化為自己的人生智慧。
2.追求教學之“術”,用精彩助推學習
所謂教學之“術”,一般指為實現教學意圖而采用的策略、技巧、方法等。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特點、初中生的思維認知發展水平決定我們的教學一定要以精妙的“術”為依托,通過“術”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激活與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參與探究中獲得歷史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并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得到真正的發展。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學中,我們能采用的“術”有哪些?結合學科特點常用的有情境創設、進行講述、問題導學、材料教學、播放影視、實物展示、角色扮演、口述歷史、辯論探討、實地考察……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要注意一定的原則,不能就“術”論“術”,“術”的采取是為了“道”的實現;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保存、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挖掘學習的潛能;是為了教會學生辨別歷史知識、懂得如何學習與思考。“術”的選擇要符合教學內容、要使課堂跌宕起伏、要體現教師特點、要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學生在積累知識、鍛造技能的同時,也生成感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課堂不是戲場,但要有戲劇的情景和高潮;課堂不是書店,但要有書店的廣博和養料;課堂不是茶館,但要有茶館的自由和平等。”[4]只有“術”與“道”有機結合,才是理想的課堂,才能使我們與學生共成長。
結合實際,我們常采用材料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符合歷史學科“重證據重邏輯”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更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感悟歷史本身的智慧。
在進行《張騫通西域》教學時,通過大量的前期閱讀準備和對學情的調查,我將教學主旨聚焦在透過張騫“壯士十年歸”的人生傳奇去感悟他的忠貞堅毅、為國建功立業上。教學過程以遞進的三個環節展開:為赴西域募良臣,張騫勝出(出使西域的背景);蒼茫西域“迎”遠客,張騫勇往(出使西域的過程);“鑿空”西域創偉業,張騫揚名(出使西域的影響)。最后,再以“我為張騫來頒獎”的課堂活動實現情感升華。其間,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圖文材料,適當補充《史記》《漢書》等專業書籍中的相關史料,節選電視劇《漢武大帝》的視頻片段,并選用西漢疆域圖等豐富材料,帶領學生暢游歷史長河,了解、認識、感悟張騫,最終在對人物強烈認同的基礎上,實現了知識與技能的統一、認知與情感的交融、完成了有“靈魂”的歷史學習。
我們的教學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參與。在進行活字印刷術的教學時,可以安排學生動手實踐,自己雕刻、排版、印刷,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古人的智慧;在學習改革開放時,可以安排實踐性學習,讓學生收集重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果并在課堂上展示,幫助他們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用心觀察與感受生活;我們還進行大型實踐學習活動“我們的家譜,我們的全家福”,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拍攝影像、現場演示講述等,了解家族過往,感悟現實幸福,展望未來精彩。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在“學校的歷史學習”,就“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上,而是“重在接觸和反映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上了。這樣的歷史學習,才是對學生真正有益的歷史學習,也才是我們教師能做到、走出困惑的歷史學習。
3.修煉內心之“魂”,用篤行追隨理想
困惑始終是存在的,但并不可怕。面對種種教學中的困惑,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堅定對歷史的熱愛和能夠教好學生的信念。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要以學科啟迪智慧、服務人生的本源來強大內心,做一名自信的歷史教師。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考試本身與教育教學并不矛盾。只要我們的教育教學是真教育真教學,能引起學生共鳴、打動學生內心,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幫助學生在收獲良好素質的同時也獲得實實在在分數的過程。
回歸踐行以人生為中心的教育本源是我們作為教師應有的追求與擔當,在現實的壓力與迷茫中,要堅持這樣的追求無疑是一種考驗。我們需要修煉自己的內心之魂,用堅定的行為追尋理想,做一名不僅能鉆研教法技術,更能研究人和育人的優秀歷史教師,讓我們的教學能造就時代需要的“人”。
參考文獻:
[1] 余英時.余英時文集(第一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任鵬杰.價值引領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靈魂[J].陜西教育(綜合),2013,06.
[3] 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 朱良才.理想的課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重慶市字水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