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裕嶺
在我國推行“光盤行動”,提倡節儉之風的過程中,借鑒意大利及其他國家有益經驗,嘗試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回收制度不失為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明智之舉。
意大利于2016年3月14日通過了一項打擊食品浪費的法案,成為歐洲繼法國之后第二個為打擊食品浪費而立法的國家,并鼓勵將未售出的食品捐贈給慈善機構。
食品回收步入法治軌道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品供需與安全,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社會穩定,關系民族的延續,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歷史階段都要面對的重大課題。近日,意大利在眾議院兩黨的支持下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強食品安全、回收過剩食品和打擊食品浪費的法律議案。意大利政府通過立法進一步加強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并將檢查超市、商店、餐館和酒吧等食品公司是否丟棄未使用的食物,全面禁止浪費快過期食品或剛過期產品的行為。新的法規改革還放寬了食物的安全期限規范。即便過了最后銷售期,食品公司仍可以在食用期限內,把剩食捐給其他慈善單位。簡化了超商、批發商和農場捐贈物資的繁復過程,鼓勵剩食再利用。這使得意大利成為歐盟第二個通過法律回收食品、禁止食物浪費過度的國家,也標志著歐盟成員國通過立法推進食品回收制度的正式開始。
意大利此次通過立法推進食品回收制度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嘗試,實際上經歷了長期的醞釀,是響應歐盟號召,推廣法國食品回收立法經驗的理性之舉。早在2013年,意大利西西里島的一群年輕人就提出反對食品浪費行為,他們聯合各地的義工會發起食物分享網站,民眾可以上網登記多余的食物,提供給鄰近有需要的人。2014年5月,德國、荷蘭、瑞典、奧地利等國政府在歐盟農業部長會議上提出保質期標注不明導致大量食品浪費,建議歐盟進行相關改革。2015年7月,歐盟正式提出議案,準備取消部分食物的“最佳食用時間”標識。這份提案建議歐盟在其成員國范圍內統一移除某些可以長期儲存而不會變質食物的“最佳食用時間”標識,這些食品包括干面、大米、茶葉、咖啡、蜂蜜、干奶酪等。法國于去年開始執行食品新標識碼規定,新規定取消了“最佳消費限期”標識,代之以“最低耐藏限期”。即使食品已喪失部分品質,只要其對人體不會構成傷害就應當作為食品繼續銷售或捐贈。在2015年米蘭國際食品展上,意大利政府則是將“減少食品浪費與食品合理分配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展會的重要探討議題。2016年2月,法國國民議會與參議院通過的反對食品浪費的法律草案,規定營業面積大于400平方米的超市,必須將原本準備銷毀或丟棄的食品捐贈給慈善機構或者食品銀行,并且不得致使未出售食物變得不宜食用,違者將處以高達7.5萬歐元的罰款或者兩年的監禁。這標志著歐盟國家開始嘗試通過立法推進食品回收制度。
意大利食品回收立法借鑒了法國經驗,但與法國巨額罰款的“高壓”做法不同。意大利在此次立法條文中,明確“以減稅代替罰款”,即如果食品生產公司、銷售公司向慈善組織捐贈他們的垃圾食品,那么政府會根據他們所捐贈的食物比例予以減免相應的垃圾稅。而且法案還將捐贈事先聲明制,改為事后備案制。法案實施后,食品捐贈者僅僅需要每個月總結一下當月的捐贈數目就可以了。
食品回收背后的經濟困境
如果說法國立法對銷毀或丟棄即將過期食品的行為處以重罰只是一時之舉,那么,作為歐盟第二個通過立法推進食品回收制度的成員國,意大利的此次立法是頗具代表性的。但值得思考的是,鼓勵食品回收,反對食品浪費行為本應是政府在自由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種引導性行為,為何卻要上升到法治強制手段,以國家法律固化,甚至將違反者繩之以法,科以重罰呢?是食品資源分配與食品安全立法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是經濟發展倒退,食品供應不足的無奈之舉呢?
據意大利媒體分析,意大利民眾平均每年丟棄約76公斤的食物,其中一大部分仍是可食用的食物,相當于每年浪費120億歐元,當中餐廳占兩成、店鋪占一成五。意大利政府通過公眾媒體傳達出此次立法的本意,即通過立法來解決意大利120億歐元的食品浪費問題。意大利農業部部長莫里奇奧·瑪蒂娜接受《意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訪問時表示:“我們要讓企業覺得捐贈食物比浪費食物更方便。我們目前每年恢復了5.5億噸的過量食物,但我們希望在2016年達到10億噸的目標。”合理調配食品資源必然是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這一立法也必將節省大量的糧食,但僅僅是為了節省食品資源嗎?
其實不然。法國政治家阿拉什·德朗巴斯此前在向歐盟提議通過迫使超市捐贈避免浪費糧食的議案時,面對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記者的采訪,道出了食品回收法制化的深層次原因:“問題很簡單,我們有食物浪費而窮人在挨餓。”意大利社會研究和投資中心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共有240萬意大利家庭忍饑挨餓,比2007年危機爆發之初多了100萬家庭。意大利監測食品浪費的機構“浪費觀察者”在2015年對意大利家庭消費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由于意大利人對經濟前景和環境問題感到憂慮,因此他們在購物時候更重視潛在的食品浪費問題。很多家庭開始改變購物習慣,比如購買更小包的食品,提前計算每周的食品使用量,同時只購買必需品。在被調查家庭中,甚至有高達63%的家庭承認他們食用了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意大利工商協會主席說道:“經濟危機促使意大利人必須找到不同的方法,以減少他們的食品開支。多數意大利人已開始自制食物來代替碳酸飲料和甜點。”
這一經濟危機引發的食品供給危機,已經影響到意大利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價值判斷和司法審判。就在本月,意大利最高上訴法院判決超市內盜竊食品的犯罪嫌疑人無罪,引起國際社會一片嘩然。最高上訴法院解釋稱,犯罪嫌疑人生活貧困,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存,其舉動是為了滿足必需的食物需求,因而不構成犯罪。并希望借助這一司法判決提醒大家,在一個文明的國家,即使境況最糟糕的人都不該被餓死。
意大利的經濟狀況由此可見一斑,以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食品回收制度也不足為奇。據分析,意大利經濟目前的狀況或多或少和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差不多,政府稅收收入勉強維持當前的政府支出。與此同時,意大利的投資水平降到了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水平。因此,不同于我們國家正在積極倡導的“光盤行動”,在社會中提倡節儉之風,經濟的困境才是意大利食品回收法制化的根本推力。食品回收的首要目標是解決貧困問題,讓尚未過期或是已過期但尚未變質,仍在“最低耐藏限期”的食物能夠調配到貧困人群中,從而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負擔,而非“創收”。
食品回收是否應當推廣
在法國、意大利推進食品回收法制化的同時,德國、瑞典、英國等國家和地區也正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食品回收制度。如羅馬尼亞眾議院以多數票通過確定每年10月16日為全國飲食日即反對食品浪費日的法案。(據報道,羅馬尼亞居民收入的主要支出用于購買食品。)當然,食品回收法制化雖由經濟困境所推動,也是意大利等歐盟部分成員國減輕經濟負擔的無奈之舉,但也并非僅僅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甚至是食品市場發展與安全監管的必然,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首先,食品回收能夠減少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糧食系統中的損失和浪費。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分析,全球為人類消費而生產的食物約有三分之一被損失或浪費,這相當于每年大約13億噸食物從農業生產到最終家庭消費這一食物鏈中被損失或浪費。另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的相關研究表明,中國每年浪費的食物可養活2.5億至3億人。
其次,食品浪費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還會導致環境的惡化。在食物種植與食品加工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土地、水資源、能源、投入物和經濟成本。食品在包裝、運輸和銷售的過程中還消耗了數以百萬噸的紙張。據研究者們估計,每年由于生產食物排放的溫室氣體高達33億噸。
食品回收在本質上屬于食品資源的再分配,這種資源再分配并不是一日之寒。食品回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極為嚴格,不安全食品的回收會直接威脅人民的生命健康權,適得其反。法國、意大利的食品回收制度是建立長期有力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在對食品生產、加工、進出口、倉儲、運輸、銷售每一個環節均進行全方位監控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我國推行食品回收制度,也應當至少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即強有力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食品質量來源追蹤系統與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