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出現了一輪“小陽春”。據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的測算,去掉金融服務業的實體經濟增速回升到6.5%,明顯高于2015年全年的6.3%。與此相對應的是,3月的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相對于2月,出現了幾十個月以來少有的環比上升;PPI同比增速也由2月的-4.9%收窄到-4.3%。工業增加值增速由2015年全年的6.1%回升到今年3月的6.8%。
有分析指出,以上一系列指標的回暖,及過去五六年以來已持續存在的消費占比和勞動收入占比回升等因素均表明,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開門紅。
U型反轉有賴于解決三大基本問題
《檢察風云》:2016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出現了一輪“小陽春”,GDP增長速度穩定在6.7%,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是否由此見底,進而開始U型回升?
李稻葵:中國經濟正走在U型的調整過程中。目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并不是潛在增長速度,還是以低于6.7%的速度在運行。2016年非常關鍵,廣義的金融改革必須要到位。中國經濟目前仍存在三大基本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中國經濟的U型反轉也將很難實現。
第一,高債務問題。中國經濟“去杠桿”的核心在于企業的債務水平必須下降。當前中國企業的債務水平處于歷史最高點,達到GDP的150%左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也達到了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大規模衰退之前的水平。企業債務水平必須下降,因為如此高的企業負債率,表明相當一部分企業是資不抵債、需要破產重組的。IMF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達到GDP的7%,而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正是企業債。假如不良貸款的平均還款期限為3年的話,這就意味每年需要有相當于GDP約2.3%(即7%除以3)的社會融資總額去填補沒有破產重組的不良債務。我們知道,中國每年新增的社會融資總額相當于GDP的25%左右。這就是說,如果不有效處理呆壞賬,每年相當于9%的社會融資得不到合理利用,它損失的是0.6%的GDP增速,這對于中國經濟增長是極其不利的。
第二,新增長點仍然未鞏固。服務業固然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但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還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化解房地產庫存重要的、根本的出路,也是維系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目前,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工在城市定居以及家屬進城的機制尚未完善。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問題難言有出路。
第三,美元加息以及國際貨幣環境的不確定性。今年第一季度,由于美國加息風聲放緩,全球美元短缺的局面暫時得到了化解,人民幣貶值以及資金外流的壓力明顯放緩,中國外匯儲備不降反升。這為中國經濟調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但是并不能說,今年全年以及未來一到兩年內,這種格局都將會維持。事實上,美元加息的步伐一定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加快,人民幣貶值以及資金出走的壓力還會重返,由此可能引發中國股市的進一步下滑,這始終是中國經濟這一輪調整的重大風險點。
2016年經濟增長走勢前低后高
《檢察風云》: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復雜是否也給“十三五”的開局增加了挑戰?如何預警?
李稻葵:“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需要注意三大風險:
第一,實體經濟不斷下滑。2016年中國經濟有不斷下滑的慣性,這個慣性目前還沒有遏止。
第二,金融風險持續累積,金融市場波動無常。首先,P2P行業風險集中暴露,目前也正在重組。與此同時,股票市場再一次經歷巨幅波動。1月4日,中國A股一開市出現了較大下行,并連續兩次啟動熔斷機制,其中1月6日交易了15分鐘。這再一次考驗投資者和監管者的應對能力。本輪下跌的最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未來中國經濟看法有高度分歧。而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場的波動助推匯率貶值預期,形成資本外流壓力。另一方面,由于經濟不斷下行,下行壓力仍然持續,企業融資難度增加,也會面臨債務無力償還,資金鏈斷裂等風險。
第三,新興市場金融波動。如果中國友邦國家發生金融風險,我們將很難置之度外。如果把國家開發銀行還有進出口銀行的貸款情況拿出來看,截至2015年年底,國家至少有3500億美元貸款分布在這些友邦國家,包括阿根廷、委內瑞拉、土耳其。如果出現亞洲金融危機似的金融動蕩,中國將面臨救與不救的抉擇。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在東南亞就遇到了這樣的困境,因為美國與IMF不想救,所以很多投資打了水漂。現在中國遇到的情況很相似,IMF提出很苛刻的條件,中國如果不行動,很多投資打水漂;單邊行動,一定程度上挑戰IMF主導國際秩序,這是一個難題,也是機遇,如果處理得好,中國將彰顯在經濟治理過程中的領導力。
《檢察風云》:未來五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影響因素是?
李稻葵:相信一兩年內,尤其是2016年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力點還是穩增長和保增長。按照目前的態勢,經濟下滑還要持續至少一個季度或者半年,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往下滑,對“十三五”的執行非常有挑戰性。
2016年上半年,房地產投資開發速度較慢,預計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范圍內,房地產的投資開發速度將逐步提速。房地產也將轉換為中國經濟的拉動力。而影響明年或后年經濟走勢的,或將是已經出臺的、還沒有完全落地的計劃生育改革政策,即“二孩政策”。我看了很多人口專家的各種預測,他們的普遍預測是二孩政策按全年算,將會多出生200萬到300萬的嬰兒。這對今后兩年經濟有什么影響?首先一批能夠享受計劃生育改革紅利的人口,應該集中在城市。所以,城里人、公務員、大學老師到目前為止生一個孩子的,會首先響應二孩政策。很多家庭生了二孩后,還必須增加其他消費。初步測算,至少會帶來額外0.5個人的消費,對GDP的拉動是0.2%。
“經濟下行”下的投資建議
《檢察風云》:在實體經濟的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企業家該如何提前布局?
李稻葵:首先,產業必須布局。中國經濟出現了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格局,這個結構不一樣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工資漲了,而且是農民工的工資漲了,這將全部改變我們的產業形態。未來大學生比不上同齡藍領工人的工資。藍領工人的工資上漲帶來的后果是消費上升。此時此刻,雖然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下滑,但消費的增長超過GDP,消費占GDP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我的研究表明國家統計局的消費量遠遠低于實際消費。浙江企業家是最靈敏的群體,應該跑在市場前面,要布局,要改變結構。哪里有先進的結構?現成的案例就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一開始他們也做小五金,后來逐步升級做電子產品,這就是覺醒。
其次,企業家應關注的是國外的“營養品”。現在“一帶一路”是國策,從長遠來看,對中國經濟絕對會有正面影響。對企業家而言,投資要謹慎,但也要走出去。建議把“走出去”當成深山采藥一樣去汲取國外的“營養品”,缺什么補什么,缺什么找什么。
《檢察風云》:未來金融行業將發生哪些改變?個人或家庭理財又應作出哪些調整?
李稻葵:對個人和家庭而言,現在中國金融正處于一場大的變革期,金融行業未來五年可能會有格局性變化:一是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私募股權基金都將對個人放開,此外還有基于互聯網的產品,除了買股票,人們還會到互聯網上買一些金融產品,如信托、理財產品等,這是第一個變化。二是境內境外將會打通,以后金融業將會更加國際化。相信五年內如果不出重大意外,那么一定會有相關境外公司來中國境內上市,但我指的不是阿里、京東、百度回歸A股,而是100%的純外國公司,如蘋果、微軟將來中國A股上市。這就形成了境內境外打通,讓中國人不出國門就可投資股票。針對以上兩個變化,我對投資者有如下建議:一是要更多去研究專業化的投資機構,而不是單打獨斗憑著個人喜好去理財。也不能盲目選擇金融機構,而是逐漸從研究股票轉向選擇投資機構;二是股市經過大調整,預計今后還將會有進一步波動,但就目前經濟形勢看,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成為阿里、京東那樣的量級,所以傳統行業未來還將是產能過剩,建議大家不要有過多的股市上升的期望值。
文:李飛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