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婷婷 馮青青
內容摘要:基督教在蘇北五市農村發展很快,日益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本文主要分析蘇北農村留守群體的基督教信教現狀,探討農村留守群體信教的特點,并深究其原因,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蘇北農村 留守群體 基督教
一.引言
隨著我國城鎮化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浪潮的不斷推進,農村留守群體的生存狀況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的傳播速度較為迅猛,并呈現出眾多新的特點,值得探究。
蘇北地區包括鹽城、淮安、宿遷、徐州、連云港五市,選取蘇北地區作為主要調查點的原因是蘇北地區是中國基督教傳播現狀的一個縮影,具有代表性。首先,蘇北地區的基督教勢力較大,信眾較多;其次,蘇北地區的基督教傳播有相當長的歷史;再次,經濟的欠發達造成蘇北農村留守群體的大批出現,他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滿足。
我們主要走訪了鹽城市亭湖區靈恩堂、真道堂,濱??h大教堂,連云港市灌云縣中正堂,淮安市朱壩鎮潘莊教堂,宿遷市沭陽縣教堂,徐州市沛縣教堂。采用了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個案分析等方法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當地信教的基本情況,和信教群眾、傳教人員以及相關管理人員的面對面訪談,使我們了解了他們的心路歷程以及當地留守群體的需要。
二.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的傳播現狀
在2010年《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調查數據顯示中,我國現有基督徒總體數估計為2305萬人,80%的教徒分布在農村。2011年蘇北五市有基督教信徒100多萬,約占全省信徒的80%。[1]據2013年的統計數據,蘇北地區基督教信徒有130萬之多,活動場所占全省的93%,教職人員占全省的60%。[2]具體以鹽城為例,全市80多萬宗教信徒中,基督教占60多萬,其中80%左右的信徒生活在農村。從宗教活動場所數量來看,截至2013年底,全市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中基督教628處,占總數的84%;從宗教教職人員數量來看,全市經認定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中基督教374人,占74%。2013年,在鹽城基督教60多萬信徒中,北四縣(響水、濱海、阜寧、射陽)45萬人,占75%;基督教628處活動場所中,北四縣509個,占81%;374名基督教牧師、長老、傳道員等教職人員中,北四縣289人,占77%。
由此可見,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的傳播呈現如下特點:首先,蘇北農村留守群體基督教信眾數量增長較快。無論是場所數量、教職人員,還是信教群眾,基督教占絕對優勢,而且其組織化程度更高。其次,區域分布格局明顯。蘇北地區呈現“北信神南尊佛”的宗教分布格局,北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盛行基督教,而中、南部地區佛教占主導。再次,改變社會關系結構。長期以來,基督教信眾呈現“三多三低”的結構特征,即農民多、婦女多、老人多和文化低、收入低、能力低。北部地區多數村莊,基督教逐漸成為農民的主要信仰。因有共同的信仰、定期的聚會、經常的互助,這種以教會為核心的新型社會關系結合得更加緊密。最后,社會影響逐漸擴大。近年來,基督教逐漸向其他社會階層擴展,社會“白領”、企業“骨干”、行業“精英”、高?!皩W子”以及中青年信徒增多,甚至出現部分離任村干部等加入信眾隊伍。
此外,農村基督教信仰近年來有“三大趨勢”。其一,場所多元化。以前基督教活動場所主要在教堂,現在基督教信眾較多除了教堂以外,家庭聚會點也成為活動場所之一。其二,傳播方式多元化。以前基督教的傳播方式是主要通過組織形式,有專門的傳教人員傳播福音,以活動的形式吸收信眾。而現在除此之外,還有分發基督教宣傳冊等通過個人影響周圍人群的方式進行傳播,呈現了傳播方式多元化的趨勢。其三,對象多元化。以女性、中老年人及文化水平偏低者為主,他們信教的原因多是希望解除病痛、期盼平安,也有不少人因從眾心理而信教。此外,公職人員、高學歷者及未成年人在信眾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基督教傳播呈現多元化趨勢。
蘇北農村基督教發展速度快、信教人數多、活動規模大,且信眾多為農村留守群體。這種情況在全國十分罕見。
三.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傳播迅速的原因
關于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迅速傳播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是受到家庭及經濟發展的影響,如祁崇岳(1990)[3]和如月眾禾(1997)[4];也有學者認為是基督教本土化造成的影響,如呂朝陽(1999)[5]。
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城鎮化的加速和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使農村留守群體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顯示出某種失衡的狀況。21世紀由于農村社會結構變化,造成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缺乏,需要填補。第二,基督教有其自身的魅力:基督教團體活動使信眾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歸屬感;基督教“人傳人”的傳播方式使其易于擴散;基督教作為一個組織性極強的宗教團體,在農村地區有著極強的“吸附”能力;基督教“神圣化”的華美儀式對年輕人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第三,改革開放后,新的宗教政策和基督教的本土化改革使其在農村快速發展。在傳播方式上,商業化模式的融入以及現代傳播方式都使得傳播進程加快。
四.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傳播的影響
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的傳播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首先,基督教教義引人向善,提倡平等團結互助,鼓吹樂善好施的風尚,教人學會感恩、學會寬恕,學會主動照顧弱勢群體,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一定程度上也填補了蘇北農村留守群體的精神缺失,維護了社會文化價值。其次,由于我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封建思想文化在現實生活中還有比較大的影響,諸如算命、測字、看風水等帶有迷信、愚昧、頹廢色彩的落后文化在蘇北農村還沒有被完全改造和剔除,同時具有功利性、丑惡性、欺騙性等特征的腐朽文化也在蘇北農村滋長,侵害人們的心靈,這時,基督教的傳入和傳播就起到了一定的移風易俗作用,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思想行為方式。最后,在公眾信仰缺失、質疑心日甚的今日,慈善事業困難重重,基督教通過社會服務在捐助人和受益人之間起到了組織和連接作用,傳遞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慈善文化,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浇淘谔K北農村留守群體中的傳播也有一些消極影響。
其一,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的有效傳播造成阻力。由于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的快速傳播,很多信眾盲目信奉,反而對國家大力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漠不關心。我們在濱海縣界牌鎮淮河村調查時發現,很多信眾不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概念,一些當地的干部也不能完整地說出具體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受阻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
其二,方便了異端邪說的傳播,給邪教勢力在農村的滲透提供機會。成因復雜、種類各異的基督教組織的私設點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容易宣揚異端邪說,成為境外宗教滲透的溫床,不利于社會穩定。據鹽城市真道堂長老介紹,他們經常接到一些農村信眾的舉報,有不明身份的所謂傳道者到農村傳播邪教思想,比如全能神教、主神教等,他們披著基督教傳播福音的外衣,極有迷惑性。有些對宗教教義理解膚淺,思想比較單純,明辨是非能力較弱信眾就相信了這些邪教,從而被邪教勢力利用。
其三,部分基督教教義與農村傳統文化習俗相沖突,突出表現在喪葬儀式上。據宿遷市潼南村村民介紹,按照當地習俗,老人去世后,子女需戴孝、拜靈位等。但基督教教義規定不能拜鬼,因此辦喪事時,信教人員不愿意戴孝、跪拜靈位。有的信眾還希望用基督教的儀式為逝者辦理喪事,由此產生民俗沖突,很容易帶來家庭矛盾。據村民介紹,每年都會有因基督教徒不為逝者戴孝而產生家庭爭吵、斗毆的現象。
其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村基層組織的社會權威。基督教組織正在逐步介入到農村社會事務中,一些教會會組織教友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為臨終的老人祈禱,為病人提供醫務、金錢和精神上的支持等,還幫助解決家庭、鄰里的矛盾和糾紛,這為基督教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在農村基層組織日漸邊緣化的情勢下,基督教過多地介入到農村社會事務中,勢必會削弱基層組織的社會權威,進而有可能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五.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傳播的建議
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的傳播不但符合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而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傳播所呈現的諸多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政府應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的宣傳力度,以消解基督教發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傳播的阻力。政府可以通過地方的主流媒體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報道;采取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深入宣傳;另外,在假期也可以配合地方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體,深入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也可以借鑒基督教的某些傳播方式,如尊者宣傳、熟人社區傳播模式等,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
第二,基督教組織和團體要加強自身建設,防止邪教勢力的侵蝕。教會應該堅持愛國、公開、透明的原則,以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己任,加強自身制度建設,完善對傳教人員的資格認定與培訓制度,禁止無資質人員在公開場合傳教,以確保宗教活動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健康進行。教牧人員作為教會管理者具有一定影響力,應注重提高學識修養,努力將傳統文化精華與基督教教義結合起來,積極構建具有本土意義的神學理論。
第三,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基層宗教事務的管理。地方政府應該細化執政方式,加強對所轄范圍內基督教組織的有效監管,將宗教活動場所布局納入總體規劃,使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盡量發揮基督教的正能量。同時,加強團體建設、場所建設和宗教事務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加大對宗教工作干部的培訓力度,加快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基層民族宗教干部隊伍。此外,加強宗教信仰的跟蹤研究,及時掌握宗教發展格局變化,為科學決策與依法管理奠定基礎。
第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主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娛樂場所的建設力度,為農村留守群體提供娛樂溝通的有效平臺,多組織積極健康的娛樂活動和文體活動,以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消解他們對基督教信仰的從眾心理,淡化他們對基督教的狂熱信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真正建立起親睦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六.結語
本調查源于對蘇北農村留守群體的人文關懷。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我們基本了解了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留守群體中的傳播現狀,厘清了基督教快速發展的深層原因及基督教發展對蘇北農村留守群體的影響。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基督教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宗教,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由人們的內心認知所決定的,無論貧富貴賤、教育程度的高低,都有類似的需求,因此,對其作簡單粗暴的結論或無端的指責都是不妥的。我們必須認識到,宗教信仰是長期存在的社會現實,需要對其作持續深入的研究。
其次,基督教在蘇北農村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對農村的基層管理和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對其予以高度重視。
最后,基督教關于“愛人如己”的教義以及在倫理道德方面的要求,與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是一致的,應該充分發揮基督教在心理調適、社會整合、文化建設等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全錄.江蘇基督教現狀及發展趨勢[J].唯實,2010(3):83-85.
[2]江蘇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江蘇省宗教事務局.全省民族宗教工作調研成果匯編[C].內部資料,2011、2012、2013.
[3]祁崇岳.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一鹽城市濱、阜、響、射四縣宗教發展情況調查[J],唯實,1990(4):11-14.
[4]如月眾禾.蘇北農村基督教發展情況探析[J].唯實,1997(1):38-41.
[5]呂朝陽.蘇北農村基督教發展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6):41-46.
基金項目:鹽城師范學院2015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蘇北五市農村留守群體基督教信仰調查研究”(20151032401
0Z).
(作者介紹:鮑婷婷,鹽城師范學院學生;馮青青,鹽城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