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言是社會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產生新的語言現象。本文將從網絡新詞的類型、產生方式及形成原探討網絡用語中潛性語言顯性化的現象。
關鍵詞:網絡用語 潛性 顯性 修辭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使用的日益普及,網民們為了適應網絡交流經濟、快捷、生動的需要,創造了一些簡單、形象的詞語,甚至打破了傳統的語法規則。王希杰曾在潛性語言和顯性的語言的研究理論中表明,潛性顯性化是新詞語產生的重要途徑。顯性語言的潛性化是語言的一種發展方式,也是語言的發展之路。語言的發展之路是潛性化和顯性化的統一。
一.從潛性修辭看網絡新詞的形式
根據潛顯理論,語言世界分為潛態和顯態。凡有顯語言的,就必然對應存在著潛語言。但不能說凡有潛語言的,就一定有顯語言。事實上潛語言要比顯語言多的多[1]。劉倩忠將“潛語言”定義為:出現過但是現在已經消失了的語言成分和那些即將出現的語言成分都是“潛語言”。我們不能對未來語言的具體現象完全的了解,但是能根據潛性語言顯性化的過程預測出語言發展的大致方向,這便是潛性修辭學的作用。例如當“女生節”這個新詞出現時,我們可以判定作為潛詞的“男生節”也有出現的可能。而在當前的網絡流行語中的形式有很多,有的是全新詞語,如,duang,顏值等;有些是對舊詞賦予新的意義,如杯具,土豪等;有些是運用了縮略形式,如白骨精,喜大普奔等。
1.全新詞
王希杰的《修辭學通論》說語言中潛詞數量遠遠大于顯詞的數量,在網絡用語的詞匯中更是如此。
當目前的詞語無法滿足網民需求的時候,網民變會順勢創造一些全新的詞語。如,“duang”這個詞語,百度百科解釋:DUANG,網絡語,意思是“加特效”,含戲虐性“很好玩”味道。源于成龍代言的一款洗發水,曾是工商部門打假的廣告,在2015年2月被網友們挖出來惡搞,將龐麥郎的《我的滑板鞋》改編為成龍的《我的洗發水》,一句“Duang”成了網絡上最新最熱門的詞語。有趣的是,網民還特地為此創造了一個字:上面是“成”,下面是“龍”。將成龍的名字合成一個duang并標明聲調為上聲。在以前這是沒有的,是潛詞,而現在網上已流傳開來,且已進入百度百科,說明已有潛詞轉化為顯詞了。
還有網民在論壇中自創的用語如“小鮮肉”指年輕、帥氣的新生代男偶像,“萌萌噠”形容長得可愛的事物或人等等。這些詞語要是放到以前使用,一定令人難以理解且產生誤解,它們在網絡沒有產生之前都是潛詞,等到網民需要時就被創造出來了,也由原來的潛詞轉化為顯詞。
2.舊詞新義
顯義是一個詞在運用中已經實現并得到社會認可的一個顯在的意義,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相對穩定;潛義是指,一個詞可能潛藏的還沒有被開發利用的意義。不但潛詞有潛義,顯詞也有潛義。
有些詞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已經不能滿足網絡需求時,一些新的詞義便被開發出來。例如,土豪,原指在鄉下那些憑借財勢橫行霸道的壞人。后來,隨著網絡的興起和發展,“土豪”在網絡游戲中被引申為無腦消費的人民幣玩家,發展到現在,專用于調侃那些有錢又喜歡炫耀的人,尤其是通過裝窮來炫耀自己有錢的人稱之為“土豪”。這個意義在沒被使用之前都屬于潛性的,被網民開發使用之后,由潛義轉化為顯義。
還有些詞因為網民對謀件事情極度關注短期內就流行起來了。例如,“洪荒之力”。在今里約奧運會上,游泳運動員傅園慧因采訪時一句“我應經用了洪荒之力”,引起群眾廣泛關注,“洪荒之力”在網絡上反映強烈且迅速流行使用。“控制不了體內的洪荒之力”也成為網游調侃的常用語。網友紛紛發散創新思維使用“洪荒之力”的感想。如,人們日報在對剛閉幕不久的殘奧會報道“殘奧會落幕,中國紅‘主導’了里約,他們真正用盡了‘洪荒之力’”。
古人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洪荒,指混沌蒙昧的狀態?,F在因為傅園慧采訪時的一句有感而發,使得這個詞產生了新義,短短四個字卻道出了心中千言萬語的感慨。這也正是中國人含蓄個性的體現。
類似于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比如,去年受網民極度關注的“我們”,當時李晨在微博上曬與范冰冰的合影,并配文“我們”,隨后范冰冰轉發李晨微博,同樣附文“我們”。于是“我們”在網絡上迅速走紅,成了新的告白方式。在這些事情沒有發生、被關注之前,“我們”“洪荒之力”都是普通的詞語,待新義產生流行之后,便由潛義轉化為顯義。
3.縮略
顯句就已經存在著的句子。現代漢語的句子豐富多彩,修辭活動首先是從這些顯句中進行選擇的。語法發展的歷史是顯句一步步地發展與潛句一步步顯化,是潛句顯性化與顯句潛性化的對立統一的過程。由于網絡環境的特殊性,一些以前不常用的語法現象已開始浮出水面。在網絡用語中,很多新詞都是由短語節縮而來形成的詞語或短語。
網絡上很多句子被節縮成不符合語法規則的短語,如““啊痛悟蠟”是“啊多么痛的領悟”的縮略形式,亦被引申為“啊多么痛的領悟你為什么用蠟燭滴我”,還有種說法是,“啊痛悟”后面一般會加個蠟燭的圖標表示心情沉痛。來源于辛曉琪的歌曲《領悟》。“啊痛悟蠟”按常規的語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為網絡使用的需要,它打破了原來的語法規則作為一個新的短語在網上流行使用,由原來的潛性轉化為顯性。類似的還有“雖不明,但覺厲”,表示“雖然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等等。
這些新詞,在還沒有被網民改造使用時,只是作為潛性的語法現象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網絡使用的需要,它們就有原來的潛性轉化為顯性,并且逐漸流傳使用開來。
二.網絡新詞潛語言顯化的產生方式
修辭的使用使得漢語的表義更為豐富多彩,也促使語言產生新的意義。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修辭格分為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兩大類,積極修辭又分為比喻、析字、諧音等修辭格。這些修辭手段都是潛語言顯性化的主要手段。主要用于網絡用語中潛語言的顯性化和現代漢語新詞中。
1.摹聲、諧音
摹聲是摹繪的一種。摹聲就是對客觀世界聲音的模仿[2]。在網絡用語中很多新詞運用了摹聲修辭。上文中的“duang”用的就是摹聲修辭,是模擬特效音的一個詞,使之形象生動。網絡中的交際并不是面對面的,比較單調、乏味,運用摹聲修辭,形象生動,“DUANG~~DUAN
G~~DUANG~~”一念出來就明白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了。
與摹聲比較相似的另一種修辭方式是諧音。諧音就是語言運用中的同音現象,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英語諧音:三克油(thank you);符號諧音:==(等等);數字諧音:520(我愛你)等。這不同于漢語中傳統的諧音,漢語中傳統的諧音一般是為了避諱。而網絡諧音的運用則通常是為了輸入簡化,方便交流的一種手段。在網絡聊天的時,為了簡化輸入,節省時間,就會通過諧音的方式簡化一些相對復雜的詞語。
2.摹形
摹形也是摹繪的一種。顧名思義對形狀的模仿。漢字作為象形字,我們可以從其形狀及構字部件上判斷它們的意義。如2008年度網絡流行最廣的“囧”字,我們只需從它的形狀就大致可以推斷出來它的意義:方框像人臉部的輪廓,撇捺像下垂耷拉的眼睛。從整個字形來看,像極了一張郁悶、悲傷、無奈的人臉。而在普通話中“囧”與“窘”又是同音,“囧”字讀起來也很容易跟“窘境、窘況”聯想在一起。成為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之一,它被賦予“郁悶、悲傷、無奈”之意。這是摹形、摹聲的聯合運用。
通過修辭格將網絡的潛語言顯化還有很多,比如析字“槑”,《康熙字典》中解釋為:槑,古文“梅”字。 看其本義與“呆”絲毫沒有關系。但卻由于它由兩個“呆”字組成,而被網友們用來形容人“比呆還呆”。還有轉義、飛白等等,通過這些修辭格都能把網絡的潛語言顯性化。
三.從潛性修辭看網絡用語的形成原因
1.經濟原則
經濟性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特性,網絡語言根植于傳統語言,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網絡語言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經濟性原則。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而人們所運用的都是交際活動所需的東西,潛性語言成分的顯性化取決于社會文化語用條件是否充分。
網絡環境給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由于網民不能面對面的交談,只能通過打字交流,所以只有自由,簡潔,鮮明的語言在網絡空間中才能很好的發展。在電腦上的網絡交流,講究快速與生動,使用“網語”會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和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顯得新鮮,有個性。為適應信息快遞和閱讀提效的要求,網絡語言必須遵循“經濟原則”,最大程度地對已知信息進行縮簡。網絡語言的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能省則省”,這很好的體現了語言的經濟性。
2.社會求新化
在網絡用語的使用過程中人們會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有意突破語言的原有藩籬,賦予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詞語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語言本來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符號體系,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規約性,長時間使用一種模式會讓人感到單調乏味。新詞的新形式往往與讀者固有的語言經驗有偏離,這樣就能造成語言上的新奇感與陌生感。語言的陌生化,通過拉開語詞與人們的心理距離,營造出一種新的意趣。
四.結語
流行語中出現的很多新詞新語都是通過修辭手段使潛語言顯化后的產物,許多潛在語言形式在出現以前它們都處于潛伏狀態。之所以未被使用是因為沒有相應的語用需求或者未受到語言內部規律的制約。而修辭手段不僅成為眾多新詞匯產生的主要機制之一,被眾多富有創造性的網民所運用,創造出新的語言形式。此外,一些修辭手法,諸如仿擬、諧音等,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對研究潛語言的一些規律問題以及漢語的相關詞匯問題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希杰,《修辭學導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3.劉倩忠,王婷,《潛性顯性化——網絡用語產生的重要途徑》,南京師范大學,2010.6
注 釋
[1]王希杰《修辭學通論》p219
[2]王希杰《漢語修辭學》P169
(作者介紹:府婷婷,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