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堂 清成
2015年6月初,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人民檢察院干警小梁和馬志國滿身雨水回到院里,帶回一條有價值的線索。原來,他們在調查某公司駐南陽辦事處一起涉嫌挪用公款案時,在賬本上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借四千元給方城縣券橋鄉城中村改造中拆遷、補償辦公室汪主任。(以下簡稱拆遷辦)”這張既沒有注明日期,又沒留著借款人姓名的紙條,引起了辦案人員的警覺。而辦事處主管和財務人員面面相覷、神情緊張,拒不說出借條的原委,更令辦案人員意識到這張借條大有文章……
一張借條大有文章
方城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張庚辰和正在縣院檢查工作的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王中信得到匯報,初步分析這個鄉拆遷辦的“汪主任”可能有受賄嫌疑,當場決定對此線索展開調查。
經辦案人員調查證實:這張借條是該辦事處為了業務需要,按總公司的指令,向鄉拆遷辦汪忠良行賄的款項,并從總公司查出另一筆向汪忠良行賄4.7萬元的賬單。至此,汪忠良涉嫌受賄數額已達5.1萬元。調查工作取得新進展,引起了市、縣兩級檢察院領導的高度重視。
6月21日,方城縣檢察院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分析案情。從汪忠良的職業特點入手,分析汪忠良近幾年來一直掌管著全鄉土地征收、拆遷改造,征地補償款的申請、領取、發放,以及“城中村”的水、電、暖、通(信)等相關項目的計劃、申報、采購等工作,有著貪污犯罪的便利條件。
結合已掌握的汪忠良受賄5.1萬元的初步證據和收集到的一些有著汪貪婪斂財性格特點的涉案信息,南陽市檢察院王副檢察長當即決定對汪忠良立案偵查,同時部署了傳訊汪忠良,對汪忠良的辦公室、住宅同步從速進行搜查,抓贓抓證,并全面細致地收集各種涉案信息的偵查措施。
破靠墊中藏“秘密”
在對汪的住宅進行搜查時,辦案人員對眼前景象感到驚異,狹小擁擠的房間,破舊的家具,坐上去搖搖晃晃的沙發,連擺放電視機的小桌子也是用紙包著破磚頭支撐著。這哪像高收入的家庭。辦案人員向汪妻出示《搜查證》,告知搜查程序及規定事項后,汪妻主動交出28萬元存單,并再三表明,家中的所有存款都在這里了。
辦案人員沒有被這一“丟車保帥”的把戲蒙蔽,仍然按照既定的搜查方案,分成兩個小組,有條不紊地全方位細搜、細查。
第一遍搜查結束時,在汪氏夫婦的臥室里搜出一個密碼箱,箱內裝有10余件金銀首飾,汪妻忙說:“你看,這些東西常年不動它,我都忘記了。”隨著又表現大度地說:“真是沒有東西了,不信你們隨便搜好了。”這時,在一旁始終觀察著汪妻舉動的縣檢察院反貪局李副局長,對搜查人員說:“汪妻表現異常,一直窺視著臥室內的搜查過程。”經在場搜查人員簡短討論,決定把臥室作為重點再進行第二遍搜查。
果然不出所料,當搜查人員第二次走進臥室開展搜查時,汪妻突然表現出不同尋常的“熱情”,主動提示還有幾個旅行箱別忘記了檢查。這種“轉移視線”的伎倆,更讓搜查人員警覺起來。搜查在進行著,時間像凝固了一樣,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仍然沒有收獲。這時,大家發現汪妻的眼神格外“關心”床上,馬上調整搜查目標,將床上床下查個仔細。搜查人員在床頭夾縫中拿起一個又臟又破的方形靠墊時,汪妻撲向前奪在手中,連聲說:“這里邊什么也沒有。”搜查人員頓時意識到問題可能就在這里,拆開一看,碎海綿里包藏著一個小鋁制飯盒,裝滿了銀行存單和國債券。
搜查完畢,經過半個小時的清點,戰果輝煌,從汪忠良家中共查出人民幣定期存單12張,計14.8萬元,憑證式國債券21張,計5.8萬元,黃金首飾20余件。
另外,從汪忠良的辦公室搜查出對偵破案件有價值的筆記本、名片等物品一宗。
筆記本中的奇特公式
搜查大告成功,但是面對汪的近30萬元贓款和他拒不認賬的態度,下步的偵查工作怎樣進行?該院迅速成立了“6·21汪忠良專案組”,并作了認真的案情分析和充分的估計。汪忠良有大學文化,心理成熟,狡詐圓滑,具有一定反偵查能力,如果沒有確鑿證據,他決不會束手就擒,因此取得罪證是突破案件的關鍵。
專案組作出決定:一是緊緊圍繞筆記本、銀行存單、名片和其他書證,結合汪忠良分管的業務內容摸排分析其他涉案信息,掌握汪忠良的犯罪痕跡和細節,把汪忠良的犯罪過程串聯起來,通過查證形成證據鏈。二是對書證、物證的核查以及對證人、知情人的詢問、對汪忠良的審訊,要同步進行。
汪忠良有好幾個筆記本,大都記載著一些日常工作、學習的情況,字跡潦草,密密麻麻大約十幾萬字。辦案人員分頭閱看,認真記錄,兩天過去了仍然毫無頭緒,從中似乎沒有發現對破案有價值的線索。第三天,有一位辦案人員指著筆記本喊道:“過來看看,這是什么公式?”筆記本中寫著一些排列整齊的奇怪公式,如150KW→27×0.5=13.5。這些既不是數學公式,又不是物理公式的奇特組合,到底說明著什么?
根據汪忠良做事的特點推測,公式絕對與其不法行為有關聯,于是決定絞盡腦汁,也要破解出公式的“含義”。專案組組織力量把汪忠良經手并已執行完畢的購物合同書及有關資料全部調來,認真分析研究。經過對上百份合同書(或協議書)和上千頁有關資料的多角度、多層面對照分析,終于在一份鄉政府購買廣州某公司柴油發電機組的合同中,找到了答案。該合同中的產品規格和價格的內容與公式中的前兩個數字相一致。即:發電機組功率是150(千瓦),銷售價格是27萬元。再按公式計算下去,27×0.5得數是13.5萬元。用這種思路查驗其他公式,發現結果相符,這是否就是汪忠良索要回扣的標準?辦案人員連夜趕往這些受賄公式所牽連的廠家查證,果然得到證實。
通過破譯這些公式,檢察機關證實了汪忠良在全鄉“城中村”拆遷建設、改造項目中,利用購買設備之便,索要客戶賄賂20余萬的犯罪證據。
辦案人員還運用計算機分析汪忠良的銀行存單等物證。綜合銀行存單、公式、名片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結論,使辦案人員對汪忠良的作案規律、犯罪手法、作案時間和地點及犯罪數額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輪廓,基本摸清了汪忠良的脈絡,為下一步展開對汪忠良的審訊和收集調取犯罪證據提供了方向和重點。
靈活施策就像“擠牙膏”
汪忠良到案后,抵制心理較強,對他的審訊可以說非常艱難,最初的幾次提審都以無果而終。“具體我也記不清了,但絕對沒有大問題。”汪忠良以這種總體承認,具體否認的態度試探,應對審訊,狡猾至極。
辦案人員認識到這是一場斗智斗勇的較量,針對汪忠良的社會閱歷深、思維敏捷、犯罪持續時間長、手段隱蔽、涉案數量較大等特征,制定出突破汪心理防線迫其認罪的靈活審訊方案。
首先,辦案人員將某公司向汪行賄5.1萬元事實證據作炮彈,直接點給汪,迫其回答。這措手不及的一擊,觸到其要害,汪顯得惶恐不安,不等他緩過勁來,辦案人員就連續出示證據。在證據面前,汪不得不供出受賄5.1萬元的全部過程。
汪忠良有高血壓,在開始交代問題后,思想壓力過大,經常出現臉色發青、手足顫抖的現象,這時辦案人員就給他看病買藥讓他休息,并根據他的身體狀況安排審訊時間。辦案人員不急于求成,不訓斥、不追問,保持其供述的連貫性,盡量減少刺激,防止轉入對抗造成“封口”。由于疏導措施得力,汪開始斷斷續續交代自己的問題……
揭開補償款背后的秘密
汪忠良供述說,那是2014年6月,券橋鄉財政所所長高某得知“上級下撥了用于城中村改造項目的農民補償款200萬元”這一消息后,便打電話給汪忠良,說他有一個親戚陳某在銀行工作,行里有儲蓄任務,想讓汪忠良把這筆征地款存到他們銀行。腦袋靈活的汪忠良立馬想出了一條“妙計”:他伙同該鄉負責審批的工作組成員,公款私存,截留私分,把自己負責保管的土地補償款中挪用200萬元用于銀行理財,并設定了專門的賬戶,這樣一來錢生錢,自己的手頭寬裕了,再把這筆錢補上,豈不是一舉兩得。就這樣200萬的補償款被挪用成了“理財產品”。
不久,汪忠良到券橋鄉財政所領取提款申請單,填寫好數額后報券橋鄉財政所所長高某審批,再由項目工作組組長、副鄉長單某簽批,最后由券橋鄉財政所工作人員開取現金支票。汪忠良拿著現金支票到農村信用社兌現,兌現后把錢存到他在信用社開立的征地款專用銀行卡上。這個卡平時就由他自己保管。在撥付村組征地補償款時,根據各組上報的底冊,按上報的款額給各組進行撥付。具體撥付時,汪忠良將征地款專用銀行卡上的款轉存到各組組長的補償專用卡上,再由各組組長對村民進行發放。
對理財一竅不通的汪忠良用身份證在營業部開了一張農行卡把信用社銀行卡里的200萬存款分四次轉到了農行開的這張新卡上,轉款手續辦妥后,他在營業部的自動取款機上進行了查詢,并確認這200萬元確實轉入到了銀行卡上。他的這兩次理財,一共產生了1239元的利息。
汪忠良說:“理財對于我來說是個新生事物,我對理財的事情也不懂,才‘錯誤’的將自己保管的征地款在農行購買了理財產品。通過這兩天檢察官對我講解法律法規,我才意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
事實上,根據一系列規定顯示,鄉政府要求所轄各村建立土地征占款收入支出賬目,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對土地征占收入的使用,必須經本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通過,大額支出須經主管副鄉長同意,報鄉長審批。
誰知,上述規定在汪忠良面前都成了“擺設”。汪忠良利用管理本村征地補償款的便利,總計200萬補償款私自用于投資理財。在查處汪忠良一案的過程中,辦案干警“拔出蘿卜帶出泥”,又查處了方城縣楊集鄉政府挪用征地補償款案件2件3人(另案處理),共查處挪用和參與非法營利活動資金800多萬元。
2015年8月28日,汪忠良因受賄罪、挪用公款罪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2016年4月23日,法院依據新修改的刑法判處汪忠良有期徒刑六年零六個月。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