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在美國,很多人都有家庭醫生。作為初級醫療服務承擔者,美國家庭醫生分流了大部分病人,其數量占醫生總人數的80%以上。美國的家庭醫生成為醫療體系的中堅力量。
患者生命健康的第一道“守門人”
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非常復雜,主要包括兩部分:社會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社會醫療保險主要是政府對退休老人和殘疾人的“醫療照顧”保險(Medicare),以及州政府經營的、為低收入居民服務的“醫療救濟”保險(Medicaid),此外,退伍軍人可以申請退伍軍人醫療保險(VA)。享有社會醫療保險的人群,只需支付很少的月費、預付額等費用,其余的費用一律由政府埋單。這類人有病可以看私人醫生,也可以直接看專科醫生。
據了解,美國的醫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科醫生(specialist),一類是私人醫生(PCP)。專科醫生可以是全職在醫院工作的,也可以自己在外面開私人專科診所,例如婦產科、心臟科、皮膚科或者單獨的耳鼻喉專科診所。PCP有自己的診所,他們包看百病,所以私人醫生又叫“全科醫生”。私人醫生的核心工作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咨詢與指導、定期體檢,定期對客戶的健康狀況作出綜合性評價與疾病預警,必要時還向客戶提供疾病診治的醫療協助服務。如果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病患,私人醫生就會把病人轉到其他的專科診所去治療,畢竟他們的醫療條件有限。私人醫療保險是由私人保險公司經營,主要有兩種:HMO和PPO。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適用于美國的較低收入人群,為管理式保險計劃,其保險費相對便宜。根據美國保險政策的要求,購買HMO保險的病人必須由保險公司指定一名私人醫生,私人醫生的名字會印在病人的醫療保險卡上,病人看病首先要找自己的家庭醫生,除非發生意外情況叫了急救車。如病情較重,要看指定范圍外的專科醫生,必須通過 PCP 轉診,且事先要征得保險公司的同意。如果病人繞過PCP,“自說自話”徑直跑到醫院或者專科醫生診所,那是要吃“閉門羹”的。
家庭醫生與各專科醫生的關系是緊密合作的,在一般疾病以及慢性病治療上,要由家庭醫生出面治療并協調各專科醫生管理患者。可以說,在當今美國以患者為中心的家庭醫療體系當中,家庭醫生是掌舵人。家庭醫生不僅負責患者的診斷治療、分流轉診和會診,而且撰寫綜合轉會診報告,同患者探討診療計劃,定期隨訪,并在平時按不同年齡階段負責進行健康普查等工作。
PPO(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為自選式保險計劃,保險費較貴,適用于中產階級生活優渥人群。與HMO不同,PPO保險不用通過家庭醫生轉診,就能直接看專科醫生。盡管如此,絕大多數的PPO客戶也都為自己找了家庭醫生并更愿意由他們來協助轉診,不僅因為找私人醫生看病是一種傳統,更重要的是,私人醫生掌握了自己全部的醫療史。小病可以由他們解決,大病則可以從私人醫生那里得到專業的意見。
除了私人醫生和專科醫生,還有一種超級私人醫生,他們存在于醫療保險制度之外,費用極其高昂,一般是由富豪級人物聘請他們作為自己的家庭醫生,隨時上門應診。當然,這類人因為經濟條件許可,一般會同時聘請多名家庭醫生,必要時進行會診。
在美國人心目中,家庭醫生是他們的醫學顧問和健康的守護神。一個人沒有生病的時候,家庭醫生負責督促其定期檢查,監控健康,防止大病產生。此外,家庭醫生平日里還要負責教育他們,如何更好維護自己的健康。假如一個人生病了,家庭醫生是第一線的處理醫生,根據每一個人的醫療檔案,用專業知識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判斷是否有必要轉診。這種健康守門人制度,有效解決了醫療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僅避免患者盲目求醫,而且也可以避免醫生過度醫療,滋生醫療腐敗等問題。
看病第一步:預約
在美國,人們生病了,不會直接上大醫院排隊、掛號、看病,而是在第一時間找“自家”的醫生。在美國,要看自己的家庭醫生是要預約的,要提前一兩天打電話進行預約。在美國政府部門或正規公司工作的人都知道,上班時不能打電話談私事,不過跟醫生預約看病則是例外。如果不預約,患者直接去看醫生,一旦碰上病人多,就需要久等,而在等候的時間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險。預約的好處是,確保醫生能夠有充裕的時間,為患者仔細認真地檢查、治療;預約可以讓病人在舒服的環境中,準時得到最到位的診治。如果不進行預約,前來看病的患者們就有可能排起長龍,此時醫生煩躁的心情可想而知,可能會一兩分鐘就打發病號:“下一個!”據了解,美國家庭醫生每天大約只看十多個患者,所以病人必須提前預約,而且不可遲到。通常患者要提前十幾分鐘抵達診所,因為還要填些表格什么的。一般來說,到了私人醫生的辦公室,先要在大廳里等,然后安排到診室。一般情況下,診室是一個個單獨的小房間,這里不僅安靜,而且私密性好。大廳有一些娛樂性雜志、畫報等供患者及家屬等待時消遣。由于病人健康狀況是由私人醫生一直跟蹤服務的,所以他手頭會有病人全面的健康檔案,他知道患者的血型、過往病史,對什么東西過敏,曾經做過什么手術,目前服用藥物及病人的家族病史。總之,一切與病人健康有關的資料,他都可以通過電腦等一覽無遺。
那么,這樣的“預約制度”會不會發生急診病人“病死了都沒輪上看醫生”的情形呢?首先,假如不是病得很嚴重,但是還必須當天看醫生的話,的確有時候是約不到家庭醫生的,特別是口碑好的家庭醫生,每天日程都排得很滿。趕上患者多的時候,預約到幾周以后也是很常見的事情。不過,如果患者特別著急,一旦他跟家庭醫生說明情況之后,醫生一般也會給患者加急。需要說明的是,幾乎所有家庭醫生的診所都有好幾個醫生駐診,如果病情較急,特殊情況下可以讓另外一位醫生暫時先看,然后把治療記錄交給自己的家庭醫生跟進。
其次,假如是較為嚴重的病,就會由家庭醫生推薦給專科醫生。家庭醫生是全科常規醫生,他們能夠應付常見病,一旦遇到重病,比如腫瘤、心臟病等重大疾病時,家庭醫生就會考慮將患者轉給專科醫生。此時,家庭醫生需要向患者解釋轉診原因,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填寫轉診單。
如果一個人病得很嚴重,病情緊急,還可以立即到家庭醫生所屬醫療集團的醫院看急診。在美國,每一個行醫的醫生,無論受雇于大醫院也好,自己開個小診所也好,都隸屬于一個醫療集團。每一個醫療集團通常擁有幾家甚至幾十家、幾百家醫院,因此不會出現大量急診病人集中在急診室的情形。假如病人有疑難雜癥,需要進行大手術之類,家庭醫生無法搞定的時候,就要通過醫療集團里面的大醫院來處理了。比如發生“半夜高燒、胳膊摔斷、心肌梗死”等等,這些情況可以直接由親友送醫院急診室,或者打911電話。所以,只要不是自己認定非自己的家庭醫生不看,就不會出現“病死了都沒醫生看”的情形。
怎樣選擇自己的家庭醫生
美國人看病,首先要選擇一個自己的家庭醫生。選擇家庭醫生時,每一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適當的選擇。比如小孩子出生以后要選兒科醫生作為他們的家庭醫生,兒科醫生可以一直看病看到小孩長大至21歲為止。有時候,家庭醫生還不止一個人。比如,一個女生,從出生到17歲,她的家庭醫生是一個“兒科醫生”。到了18歲以上,除了自己的家庭醫生以外,還有一位婦科醫生做自己的家庭醫生。另外,看牙要有個“牙科家庭醫生”,配眼鏡要有個“配眼鏡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式服務在美國發展到今天已經比較成熟和完善。從培訓過程來看,美國有著長達11年周密的家庭醫生培養制度、嚴格的準入制度和7年一個周期的全部家庭醫生不分年齡、不論背景,重新考試,合格者繼續從業、不合格者吊銷執業資格的“嚴酷”淘汰制度。從學歷來看,美國的醫生從業標準非常高。據了解,家庭醫生要由正規醫學院校畢業,且必須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而能授予醫學博士頭銜的大學,個個是名校。博士畢業后還要經過3年的家庭醫學的住院醫師實習期,然后通過多種嚴格的考試才能行醫。從個人能力來看,家庭醫生要求全面掌握臨床各科常見病、易發病和預防保健知識,且經過社會學、心理學、運動學、營養學、康復訓練學等全科知識的系統培訓。據美國家庭醫師協會(AAFP)統計,現今注冊成AAFP會員的醫生和學生人數是120900人,其中每個人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方才取得AAFP會員資格的。
那么,家庭醫生是不是一旦選擇了,就要“從一而終”呢?據知情人士說,“在美國,家庭醫生制還是蠻靈活的,如果病人不喜歡或者不信任自己的醫生,隨時可以換一個。如果搬家了,也不得不換醫生。不過總體來看,大部分人還是有自己固定的家庭醫生的。”
總之,私人醫生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人們進行個性化保健消費的需要,是對社會醫療資源的有效補充與完善。美國家庭醫生與有消費能力的個人醫療消費,通過市場經濟的原則自由搭配,優勝劣汰,保證了美國基本醫療價格供應相對低廉,以及相對可靠的醫療服務保證,不僅有效避免了醫療過程中的腐敗現象,而且避免了醫療糾紛發生時,通過非理性、過激的行為向院方索取高額醫療賠償的“醫鬧”現象。AAFP顯示,美國每年所有的門診量中,約每四個患者中有一個患者是到家庭醫生診所看的;80%~90%的病人可以由家庭醫生直接治愈,僅10%~15%需要轉診到專科診所或者大醫院治療。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