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指出:“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13億人口,了解中國要切忌‘盲人摸象。……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態度。”“大國情懷”是習近平總書記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大國政貴有恒,不能隨便“翻燒餅”,那樣并不叫有魄力,相反是不穩當的表現。在與外國友人談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表示,在中國這么大的國家搞建設,很不容易。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年多的國家治理發展進程彰顯出:“大國治理戰略”是一以貫之于習近平總書記全部治國理政實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是指導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就的總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習近平總書記大國治理戰略思想體現為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思考,既是其執政理念——“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的具體化,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國治理方略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大國治理戰略思想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大國治理哲學思想之精髓,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戰略基礎: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
近代以來,中國成為各種力量的角逐地、各種制度的試驗田。最終,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才成就了今日之中國——一頭已經覺醒的、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把中國比喻成一頭睡獅的拿破侖曾說:“人是根本無法決定未來的,只有體制才能決定一國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鄧小平同志1992年在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他所說的時間節點,是建黨一百年的時間節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時不我待,自當奮起。黨的十八大特別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十八屆四中全會則把如何從法治上為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作為主題,因為“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再到四中全會,制度建設層層遞進,一步步落在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他把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當前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不僅包括政治制度,也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曲折發展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發展成就,已經十分明白地告訴我們,制度是發展的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大國治理的根本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制度建設要適合本國國情,強調制度的本土性。新發展經濟學極其重視轉型國家歷史文化傳承所產生的路徑依賴對制度的決定性作用,在別國適合的東西移植過來未必適合本國國情,制度也有一個水土不服的問題,這已經成為新發展經濟學的共識。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考察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后總結道:“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我們這樣一個正處于歷史轉折期的大國,在選擇國家治理體系時要更加注重民族精神血脈和歷史精神的延續。他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一個國家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么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
戰略關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擔負著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全面深刻地提出了一個嶄新論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這是對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豐富與發展,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新概括。
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法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皮克迪在其巨著《21世紀資本論》中,用翔實的數據和嚴謹的分析對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惡化的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嚴重質疑。
市場經濟需要外部制衡的力量,這一力量必須來自于以制度為表象的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而必須來自于一個能夠以全體國民之利益為根本利益的執政黨的堅強領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之飛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法治建設的不斷提速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一個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自我改革、自我革命、自我實現機制,這為中國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的各項成就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響亮宣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的政治自信之實踐來源。
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也是改革開放中不斷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法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我們黨建設好。”“打鐵還需自身硬”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期我們立下的軍令狀。針對黨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警告振聾發聵:“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也是我們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指出:“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怎么辦?他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發揮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中的戰略關鍵及核心力量作用,“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
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強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并實現全面建成小康這一階段性戰略目標,要緊緊依靠中國共產黨這個戰略關鍵;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經常、主動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保證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戰略力量: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八條基本要求,其中的第一條要求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其核心要義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深情地說:“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這篇僅1500余字的講話,19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自我成長力量之源的高度認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充分尊重人民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他指出:“我們要珍惜人民給予的權力,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覺讓人民監督權力,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使我們黨的根基永遠堅如磐石。”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執政黨的堅定目標,也是人民的強烈意愿。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所以必須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發揮人民主體性,要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勝利,千百萬優秀中華兒女毀家紓難,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實現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國。印度學者兼社會活動家阿肖卡·梅塔在評論共產主義在印度毫無市場的原因時曾感慨地指出:“一個大黨不是一天所能建立起來的。在中國,是革命造就了一個偉大的黨。……但是在印度,若想通過正常的途徑形成一個大黨,把分散于50萬個村落中的數百萬人鼓動起來,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正是通過革命,歷史考驗了中國共產黨并賦予其莊嚴使命,人民認同了中國共產黨并追隨她奮斗不息。南湖的小小紅船,歷經風雨,劈波斬浪,最終成長為一艘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超級巨輪,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的力量,正滿懷信心地執掌著這艘巨輪駛向復興的彼岸。
發揮人民主體性,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外地調研,選擇了“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他在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于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鏗鏘有力地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發揮人民主體性,要求我們的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所以,“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
習近平總書記大國治理戰略思想飽含著對中華傳統文明的溫情與敬意,具有極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極其濃郁的民族情懷。作為大國領袖,習近平總書記有奮發進取的歷史擔當,有行穩致遠的歷史耐心,有“有為”蘊“無為”之理念、“無為”顯“有為”之方向。其大國治理戰略思想律動著大國脈搏,充盈著大國智慧,洋溢著大國風范,展現著大國情懷;其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滋養的自然之果,是全球化未來期望走向所必需的人類文明公約數。習近平總書記大國治理戰略思想理論生成的厚重歷史感與活潑實踐性,其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無不閃耀著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光輝。
新的實踐孕育新的思想,新的思想指引新的實踐。全面實施大國治理戰略思想,是深入學習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抓手;進而,以此為思想引領和理論遵循,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昂首闊步引領中華文明走向復興之路,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這就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就是文明自信。
(作者:楊英杰,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