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理論工作者肩負著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大歷史使命。黨員角色與學者角色相統一,是合格理論工作者的雙重定位。傳承馬列與發展馬列相統一,是合格理論工作者的雙重使命。保持一致與解放思想相統一,是合格理論工作者的雙重要求。
[關鍵詞] 黨性要求 學術追求 統一
黨的理論工作是關系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基礎性工作,理論建設是推動各項工作的引領性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進程中,廣大理論工作者責任重大,肩負著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作為集中共黨員和從事理論宣傳、理論教育、理論研究工作于一身的理論工作者來說,要完成這樣的歷史重任,必須做到“兩個過硬”:一是政治上過硬,其關鍵是要真正進入共產黨員的角色,力求做一個黨性強的黨員型學者;二是業務上過硬,其關鍵是要真正進入學者角色,力求做一個學術功底扎實的學者型黨員。“兩個過硬”的基礎和前提,在于對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準確的定位和嚴格的要求。
黨員角色與學者角色相統一,是合格理論工作者的雙重定位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角色的總和。集黨員身份與學者身份于一體,是理論工作者社會角色的突出特征。黨員身份是政治角色,學者身份是職業角色。
黨章對黨員的要求是:必須堅持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遵守和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和組織紀律,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先進性要求是黨員黨性的突出特征,它要求黨員應比非黨員做得更好,成為社會先進分子。
學者的使命是什么?宋代理學宗師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即學者應為社會確立核心價值觀,通過修身致教造福百姓,繼承發展以往圣賢的學問,為社會長治久安作貢獻。這四句話在歷史上評價極高,被稱為“橫渠四句”。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學者的使命就是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
黨員角色與學者角色是可以統一的。它統一于為人民謀利益,統一于為社會謀發展,統一于為真理而追求。其區別主要在于,黨員角色偏重于政治性,學者角色偏重于學術性。學者的職業特點使其更具獨立精神、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只要其出發點是為人民、為社會、為真理,學者秉持的獨立精神同樣有利于黨的事業。
作為集兩種角色于一體的黨員學者,如何使自己同時成為合格的黨員和成功的學者?很重要的就是要在理論工作實踐中堅持“三講”的角色修為:一要講學風,即弘揚優良的治學作風。要弘揚憂國憂民的治學情懷、忘我獻身的治學態度、聯系實際的治學風氣、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反對名利至上、脫離實際、敷衍塞責等不良學風。二要講學品,即追求高雅的治學品位。要堅持不斷求知的探索精神、科學懷疑的批判精神、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追求精品卓越的學術層次,倡導高新寬深的學術格調;摒棄迷信盲從,不搞無病呻吟,遠離嘩眾取寵,防止粗制濫造,克服學術浮躁。三要講學德,即倡導高尚的治學道德。要張揚寬容并蓄的學術胸懷,不矜己長,不攻人短,對不同意見不能亂抓辮子、亂扣帽子、亂打棍子;堅持誠信治學,自律慎獨,不恥下問,不應不懂裝懂;反對學術造假,絕不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當學術小偷。
傳承馬列與發展馬列相統一,是合格理論工作者的雙重使命
1999-2005年,英國劍橋大學、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路透社先后四次發起了大規模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評選活動,除一次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遜于愛因斯坦位居第二外,其余三次馬克思均名列榜首。在資本主義的發祥地,這個結果耐人尋味,又絕非偶然。悠悠千載,代代英豪,在可圈可點的眾多思想家的花名冊上,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獨占鰲頭?這是因為,在人類思想史上,至今還沒有哪一種思想理論,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即使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19世紀,但沒有停留在19世紀;它雖然產生于歐洲,卻傳遍全世界。中國共產黨就是靠馬克思主義起家的。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改革開放的今天,就沒有黨和國家光明的未來。鄧小平同志強調,馬列主義“老祖宗不能丟”。繼承馬列、堅持馬列,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宣傳馬列、傳承馬列,是理論工作者的天職,必須理直氣壯,打開窗戶說亮話。
然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非先知先覺、洞察一切的思想巫師。早年的馬克思曾經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共產黨宣言》發表25年后,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肯定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的同時,也坦承宣言“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如果在25年后,“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他們告誡后人,對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馬克思主義是本好經,但是如果念歪了也會成為精神束縛,用錯了也會誤國誤民。實際上,束縛我們思想手腳的,往往主要不是腐朽反動的思想理論,而恰恰是我們奉為權威正統的思想理論和條條框框。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不少這方面的深刻教訓。理論很少被另一種理論所打倒,卻常常被現實所否定。現在我們搞市場經濟,必然會使130多年前的馬克思大吃一驚;但如果他今天仍然在世,相信他同樣會為我們不搞市場經濟而大吃一驚。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所以鄧小平同志強調,在不丟“老祖宗”的同時,又要“講新話”。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不如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等于馬克思,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只有超過馬克思,才是馬克思主義者。”“超過馬克思”,就是要發展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名合格的理論工作者,既要傳承馬列,又要發展馬列。我們要傳承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傳承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傳承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傳承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所謂發展,就是要拓展馬列、深化馬列、創新馬列,為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出積極貢獻。
保持一致與解放思想相統一,是合格理論工作者的雙重要求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中國3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思想解放史。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加可貴。一旦思想在哪里停止了思考,歷史就會在哪里停住腳步,甚至可能倒退。因此,解放思想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解放思想又是一個較難把握、令人困擾的話題。既要保持一致,統一思想;又要獨立思考,解放思想。如何將兩者有機統一起來?
第一,要端正兩者統一的出發點。強調在重大原則問題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不是為了限制解放思想,更不是回到過去那種僵化封閉的年代;同樣,大力倡導解放思想,也不是為了對付保持一致,把思想搞亂。實現兩者有機統一,一要出于“實心”,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二要出于“黨心”,從是否有利于堅持和維護黨的領導出發;三要出于“民心”,從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出發;四要出于“公心”,從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和國家興旺出發。通過保持一致和解放思想的良性互動,實現更高層次的思想統一和思想解放。
第二,要找準兩者統一的關節點。保持一致不是讓大家都閉嘴,解放思想也不是胡思亂想。保持一致有范圍,解放思想有底線。堅持兩者統一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對待治黨治國的重大政治原則。譬如,在“要不要”的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復興戰略。在這些重大原則堅持與否的問題上,沒有什么解放思想的余地。而在“是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上,如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則應充分解放思想,進行創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保持一致與解放思想相統一的深刻內涵,在于既要反“左”,又要反右,有“左”反“左”,有右反右。要從“四種教條”中解放出來,包括照搬馬列本本的“馬教條”、盲崇西方模式的“洋教條”、迷信儒學主張的“古教條”、囿于自己經驗的“土教條”。
第三,要鉚住兩者統一的落腳點。保持一致與解放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守紀律與追求真理的關系。在理論工作中應把握“三個區分”:一是要把政治問題與學術問題加以區分。凡是涉及黨和國家根本原則取舍問題、某些重大政治敏感或保密問題、一些重大重要表述口徑問題,以及涉嫌違法違紀等重大問題,大體屬于保持一致的范疇。其余均可大體視為學術問題加以自由探討。二是要把公開宣傳與內部探討加以區分。公開宣傳守紀律,內部探討無禁區。三是要把組織規范與學術規范加以區分。在黨組織內部,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全黨服從中央。而在學界內部和學術領域,則應奉行自由討論,崇尚真理,尊重權威,多說并存,不應強求統一。思想是非,不在官大官小,所以不宜濫用權力裁決。理論對錯,不在一夕一朝,所以不宜露頭就打。道理真偽,不在人多人少,因為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所以不宜少數服從多數。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張彬,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