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承婕(六盤水市鐘山區人民醫院康復科,貴州553000)
中西醫綜合治療86例小兒腦癱
寧承婕
(六盤水市鐘山區人民醫院康復科,貴州553000)
目的 探討中西醫綜合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該院收治的86例腦癱患兒,根據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各43例。常規組采用常規西醫方法進行治療,綜合組采用中西醫綜合方法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綜合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7.67%)及GMFM評分[(72.51±21.84)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81.40%、(58.24±21.45)分],而Ashworth評分[(2.81±0.37)分]明顯低于常規組[(3.01±0.45)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中西醫綜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小兒腦癱臨床療效,緩解患兒肌張力狀況,并促進患兒運動功能的恢復,進而改善患兒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腦性癱瘓; 肌張力; 醫學,中國傳統; 綜合療法; 治療結果
小兒腦癱多由于患兒出生前后1個月內大腦發生的損傷,尤其對中樞性隨意肌功能產生損害所致,臨床表現為姿勢異常、中樞神經性運動障礙,常伴發癲癇、智力低下及語言障礙等并發癥。有研究顯示,我國腦癱患兒的發病率達1.8%~4.0%,腦癱患兒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腦癱是導致患兒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也給患兒的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1]。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43例腦癱患兒采用中西醫綜合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各43例。常規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1.3~6.1歲,平均(3.45±0.79)歲;強直型11例,肌張力低下9例,痙攣型15例,混合型8例;視聽覺障礙11例,語言障礙13例,癲癇19例。綜合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1.2~6.2歲,平均(3.56±0.81)歲;強直型10例,肌張力低下10例,痙攣型16例,混合型7例;視聽覺障礙13例,語言障礙12例,癲癇18例。兩組腦癱患兒的性別、年齡及疾病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納入標準 (1)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2005年)》對小兒腦癱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2],并經CT等檢查得到確診;(2)年齡在1歲以上,能夠配合醫生進行治療;(3)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另外,本研究內容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1.3 排除標準 (1)年齡小于1歲或不符合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2)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諸如惡性腫瘤、心、肝、腎及血管系統等嚴重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1.2.1.1 常規組 常規組患兒僅給予常規西醫方法治療,包括(1)藥物治療:采用神經節苷脂、腦蛋白水解物等,靜脈滴注,2周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月,并發癲癇患兒應對癥選擇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2)康復訓練[3]:主要以運動療法(Bohath手法、Vojta手法等)、作業療法、語言訓練及感覺綜合訓練為主,3~6次/周,每次20~30 min,3個月為1個療程。(3)物理療法:采用神經損傷治療儀、腦循環功能治療儀及痙攣機治療儀等進行治療。
1.2.1.2 綜合組 綜合組患兒的西醫治療方法與常規組保持一致,同時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應用中醫方法進行綜合治療,主要包括(1)針刺治療:根據中醫針灸理論,治療原則為滋補肝腎、養血益氣、舒經通絡、強壯筋骨,主要取穴位有百合、合谷、曲池、神庭、四神聰、三陰交、足三里等,頸背軟起立困難者配合督脈腧穴的大椎、伸柱,口角流涎配合地倉等,行針采用平補平瀉法,每天1次,2周為1個療程,然后休息2 d后繼續下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2)穴位按摩:對腦癱患兒頭部及四肢穴位進行按摩,采用揉、扣、推、捏、點等方法進行按摩,每天1次,每次20~30 min,促進患兒肢體、關節活動,并輔以功能康復訓練,對患兒異常姿勢進行矯正,進一步提升患兒關節活動能力。
1.2.2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療效評價參考全國腦癱學術研討會標準[4],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兒運動發育、協調功能、關節活動度等與同齡兒童接近;有效:上述各指標較治療前明顯進步;無效:患兒癥狀無明顯變化。其中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分別采用Ashworth評分與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評分對患兒肌張力狀況和粗大運動功能進行評價[5]。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腦癱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綜合組患者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且無效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1。

表1 兩組腦癱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腦癱患兒Ashworth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Ashworth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Ashworth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綜合組患兒的Ashworth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腦癱患兒Ashworth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腦癱患兒Ashworth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t P綜合組常規組43 43 7.9845 5.4785 <0.01 <0.01 tP--3.51±0.44 3.53±0.43 0.2137 >0.05 Ashworth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2.81±0.37 3.01±0.45 2.2512 <0.01
2.3 兩組腦癱患兒的GMFM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綜合組患兒的GMFM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腦癱患兒的GMFM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腦癱患兒的GMFM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t P綜合組常規組43 43 6.480 3.003 <0.01 <0.01 tP--45.97±15.74 45.94±15.63 0.008 9 >0.05 GMFM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72.51±21.84 58.24±21.45 3.056 8 <0.01
小兒腦癱是兒科常見的臨床致殘疾病,主要是因患兒腦部發生非進行性病變而誘發的運動障礙疾病。小兒腦癱與成年卒中患者的區別在于:(1)小兒腦癱多為胎兒或嬰幼兒腦部發育最快時期所發生的腦損傷,而成年卒中患者腦部發育已經完善,并多在獲取完全運動功能后所產生的病變,其治療目的主要是恢復既往喪失的功能,尤其是運動功能;(2)腦癱患兒因腦發育不完善,且運動功能不健全,尚未接受外界刺激,步行、進食、入浴、如廁等經驗欠缺,治療過程要對患兒的各種不正確體驗及能力進行糾正和引導[6]。目前,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時間長、見效慢,臨床上多采用綜合多種手段對腦癱患兒進行治療[7]。
藥物治療諸如神經節苷脂(糖鞘脂類)可以有效穿過血-腦脊液屏障并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且能夠與神經細胞膜結合而發揮其穩定腦細胞膜結構及功能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對一氧化氮合成酶產生抑制作用,降低興奮氨基酸的神經毒性,進而促進神經系統和腦組織的功能恢復。另外,腦蛋白水解物也可促進腦蛋白的合成,通過激活腺苷環化酶活性,提升腦組織抗氧化能力及機體應激能力,進而可降低腦組織損傷程度,加快患者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康復訓練能夠對腦癱患兒的運動模式及異常姿勢進行指導和糾正,可通過有效的功能訓練及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有效促進患兒運動功能恢復。Bobath神經發育療法、Vojta手法等都是常規的治療技術和方法。功能訓練還可預防患兒關節變形及攣縮,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頭為精明之府,聚集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腦癱屬于“五遲”、“癡呆”、“五軟”,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肝腎虧虛、淤血所致[8]。中醫針刺依據現代醫學大腦皮層定位理論和針灸學的理論基礎,對腦癱患兒進行穴位及神經反射區刺激,能夠起到疏通經絡、活化腦細胞作用,有助于恢復腦癱患兒的神經反射功能。穴位推拿療法可起到平衡陰陽、運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對腦癱患兒能夠舒經活血及激發經氣,進而有效緩解患兒的肌肉痙攣狀況,并有效降低肌張力,對癱瘓肌肉及痙攣肌肉起到良好的平衡調節作用,進一步提高患兒肢體活動度,有助于畸形的矯正。
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43例腦癱患兒采用中西醫綜合方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綜合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7.67%)及GMFM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81.40%),而Ashworth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中西醫綜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小兒腦癱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可以有效緩解患兒肌張力狀況,促進患兒運動功能的恢復,且有助于改善患兒的生存質量,也減輕了因疾病對患兒家庭和社會造成的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1]馮鵬飛,尚清.個性化康復治療對小兒腦癱膝過伸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2):266-267.
[2]梁秋葉,覃花桃.健康指導與家庭康復相結合提高腦癱兒童療效及生存質量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10):1114-1116.
[3]呂曉丹.針刺配合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的療效評價[J].中醫兒科雜志,2015,11(5):64-66.
[4]郭洪科,張冬青,劉莎莎.針灸聯合智力訓練治療小兒腦癱84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20(11):86-88.
[5]蒙艷,劉寶瓊,周賢麗.醒竅通督針刺輔助功能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癱患兒療效及安全性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25(33):98-101.
[6]杜青,李曉捷.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第九屆世界大會腦癱分會場報道[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10):785-786.
[7]孔令霞.針灸、按摩與運動綜合治療小兒腦癱的療效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0):170-171.
[8]牛相來,馬軍虎,周偉,等.頭針治療小兒腦癱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5,22(4):347-35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6.042
B
1009-5519(2016)16-2554-03
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