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安陽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南455000)
健康教育對早期宮頸癌健康行為認知、滿意度及疾病知曉率的影響
劉 靜
(安陽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南455000)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對早期宮頸癌健康行為認知、滿意度及疾病知曉率的影響。方法 選擇該科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入院診治的106例早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抽簽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3例。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以入院宣教、術前指導、健康信念教育和生活指導為主要手段。統計兩組入院與出院時的疾病知曉率、健康行為認知情況及出院時護理滿意度。結果 經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疾病知曉率由62.26%上升至92.45%,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后(77.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34%,明顯高于對照組(81.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對定期檢查、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體育鍛煉、及時就醫的認知率分別為88.68%、96.23%、83.02%、98.11%,均顯著高于對照組73.58%、84.91%、60.38%、86.7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康教育有利于早期宮頸癌患者采納有利于病情康復的健康行為,有利于其對疾病正確的認識和認知度的提升,建立良好的心態,促進術后盡快康復,增加患者滿意度,同時促進護理質量提升。
宮頸腫瘤; 健康教育; 認知; 病人滿意度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較高的發病率,近年來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發病人群更趨于年輕化[1]。有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宮頸癌患者位于發展中國家,其中我國所占比例高達30%[2],提示我國在宮頸癌預防及控制方面的巨大任務。
宮頸癌是一種相對長期的惡性病變,從癌前病變至發展為惡性腫瘤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早期宮頸癌以診斷出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為標準,這一階段是早期檢測的重要階段,若能及早發現可及時實施手術,避免惡化轉移,提升患病婦女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早期宮頸癌采用手術治療,其圍術期護理涉及生理、心理、社會、人文等多種模式。但目前圍術期的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患者對宮頸癌并不了解,也因此延誤了治療時機。基于此,對本院收治的53例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調查其健康行為認知、滿意度及疾病知曉率的改變,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入院診治的106例早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抽簽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3例。年齡24~57歲,平均(38.14±13.02)歲;病程6個月至8年,平均(4.34± 2.77)年;文化程度:小學24例,初中21例,高中32例,大專及以上29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參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臨床手段檢測為CIN病變;(2)對本人病情知情;(3)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與溝通能力,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4)無心、肝、腎等嚴重疾病;(5)無貧血及凝血功能障礙;(6)未接受宮頸癌化療、放療。排除標準:有嚴重精神疾病,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妊娠期和哺乳期及表達能力受限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內容,主要手段包含以下幾點。
1.2.1 護理方法
1.2.1.1 入院宣教 設專人高年資主管護師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宮頸癌一般知識的普及,講解人乳頭瘤病毒(HPV)與宮頸癌的關系,并發放教育手冊,對易患人群、高危因素進行整體介紹,提高疾病認識。
1.2.1.2 術前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術前準備工作、麻醉方式、手術方法、需要的配合要點,指導術后飲食、體位、翻身、肢體活動及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目的、意義。
1.2.1.3 健康信念教育 由于患者大多需接受全子宮切除手術,加之對疾病的不了解,術前易形成負面情緒。通過反復健康教育,鼓勵患者說出心中憂慮,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自我管理的進程中,以消除恐懼,樹立信心。
1.2.1.4 生活指導 醫護人員對患者生活習慣進行指導,提倡規律作息、清淡飲食,定期詢問患者生理與心理狀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解答,鼓勵患者咨詢,提高疾病知曉程度與治療配合度。
1.2.2 觀察指標 (1)疾病知曉率:由醫護人員討論自擬問卷調查,干預前后分別測試。問卷包含宮頸癌及HPV的基礎知識了解、宮頸癌高危因素、婦科檢查重要性、宮頸涂片了解程度4項,總分100分。其中分數小于60分為不了解,60~<80分為一般了解,≥80分為非常了解。知曉率=(非常了解例數+一般了解例數)/總例數×100%。(2)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時對護理作評價,共分3個級別,即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健康行為認知:于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健康行為認知調查問卷。健康行為包括定期檢查、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體育鍛煉、及時就醫4個方面,統計各部分認知率。研究中問卷回收率均為100%。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知曉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疾病知曉率顯著上升,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疾病知曉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出院時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健康行為認知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對定期檢查、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體育鍛煉、及時就醫的認知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健康行為認知情況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宮頸癌的致病因素越來越多。多項調查研究顯示,HPV、子宮慢性炎癥、性生活年齡過早及性生活不潔等均為宮頸癌的高危影響因素[3]。事實上,其中多數致病原因為患者本身行為,屬可控因素,因此,宮頸癌的控制不僅是一項臨床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對宮頸癌發病率的控制更是刻不容緩。
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內容缺乏統一的標準,隨意性較大,教育的時間較為隨機,從而使教育的效果難以保證。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證明,健康教育可在疾病控制中起重要作用[4],人們可通過系統性的教育指導了解疾病與自身狀況,促進在疾病防治與治療過程中的參與度,是國際廣泛認可的有效措施。其中,宮頸癌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具有較長的早期過程,這一階段也是治療的關鍵時期。若能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認知與配合度,可大大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將本科收治的106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經抽簽進行分組,兩組均實施常規治療與護理,觀察組輔以健康教育,以入院宣教、術前教育、健康信念教育和生活指導為主要手段。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疾病知曉率顯著上升,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顧景艷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健康教育可為患者提供全面了解疾病的機會,尊重患者知情權,也是更加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因此,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顯示健康教育促進了醫患關系和諧發展,使患者受到尊重,是護理水平提升的體現。“知-信-行”理論曾提出衛生保健知識是健康行為改變的基礎[6],這與本研究中健康行為認知調查結果是十分契合的,經干預后,觀察組對定期檢查、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體育鍛煉、及時就醫的認知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健康教育可以逐漸影響患者的生活方式,對其日后向健康方式轉變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與傳統健康知識普及不同,健康教育增加了專業性、系統性與交流溝通形式,是護理理念的更新轉變。結合本研究結果來看,對早期宮頸癌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提高其疾病知曉率與護理滿意度,同時促進患者對健康行為的認知程度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這對宮頸癌的預防與控制均具有重要意義。
[1]馬亞琪,劉愛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病理診斷及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11):803-805.
[2]慈璞媧,王臨虹,趙方輝,等.宮頸癌自然史模型轉移概率的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12):1292-1295.
[3]王又又,向群英,佘茜,等.宮頸癌高發區婦女HPV感染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3):259-261.
[4]陳仁友,甄麗紅,孫桐,等.健康教育控制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4):501-503.
[5]顧景艷,朱靜,湯琳,等.健康教育在早期宮頸癌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3169-3171.
[6]閆春梅,劉凱,邢愛紅,等.健康教育對提高山東地區農村婦女宮頸癌知曉率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0):4677-4678.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6.057
B
1009-5519(2016)16-2581-02
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