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雕也叫剔紅,創始于唐代。張應文《清秘藏》載,“宋人雕紅漆器,多以金銀為胎,妙在雕法圓熟,藏鋒不露,用朱極鮮,漆堅厚而無敲裂痕,所刻山水、樓閣、人物、鳥獸,儼然若圖畫,為絕佳耳。”
漆雕的制作流程十分復雜,包括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步驟,其雕漆色也有所不同,分為剔紅、剔黃、剔黑、剔彩、剔犀等若干品種,漆層少則堆八、九、十層,多則達200層。雕漆也十分注重雕刻,從平雕到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全靠純手工雕刻而成,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本次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45件中國漆雕作品創作于14至19世紀,展品中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長壽的壽桃、仙鶴等造型圖案。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時間:2016年6月25日—2017年10月9日
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
本展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級文物占比80%。其中包括武丁婦好墓出土的武丁時期斷代標準器物——司母辛鼎,全國唯一以人面為飾的青銅鼎——大禾人面紋方鼎,與四羊方尊齊名的、最大的銅尊——犧首獸面紋銅尊,有“中國鐃王”美稱的象紋大銅鐃以及岳陽博物館鎮館之寶犧首獸面魚紋、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精品銅、金沙遺址古蜀象牙等一批“國寶級”器物。
此次展覽三星堆博物館與成都一公司合作,針對線上和線下兩種場景,提供了不同的數字化文物呈現方式。線上通過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專題服務端口,為線上訪客提供身臨其境地虛擬觀展體驗與游戲互動;線下則主要側重于數字導覽——當游客臨近展品時通過“微信搖一搖”便可獲得更多的文物介紹信息;通過3D模型,可以在手機端更直觀地展示全貌,讓靜止的文物動起來。同時,結合展覽主題,設計開發“穿越殷商”、“占卜”、“文物拼圖”等三款游客互動小游戲,提升游覽中的趣味性。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時間:2016年7月18日—2016年10月18日
地球珍寶特展
位于巴黎的自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建于1793年,原來是作為路易十三的皇家藥用植物園所用,內有大量關于人類學、動物學和植物學的文獻與標本,占地22萬平方米,比較著名的展館有古生物館和比較解剖館、古生物館、礦物學與地質學館、古植物館與昆蟲館。
本次展覽是經歷了4年封閉整修之后的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礦物與地質學”展廳重新開放之后的第一個大展。對礦物及自然科學感興趣的旅行者不要錯過。展覽共6個主題,分別為:館藏巨型水晶、發現礦物世界、形式色彩與逛的游戲、精致寶石、收藏與研究及沉浸在隕石的世界。接近600件館藏珍寶,也非常適合帶著小朋友一起前往。
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時間:2014年12月19日—2016年12月31日
“自·牡丹亭”當代藝術群展
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其藝術的博大精深,在今天即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牡丹亭》是我國昆曲史上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流傳下的一朵夢中奇葩,悠悠水磨腔,幾千年來回蕩在江南,飄逸于水鄉,在無數熱愛與珍視它的中國人心頭縈繞。
本次展覽邀請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大師,從中國文化精髓中尋找東方文化特質,憑借當代藝術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再思考。來自井上有一、李洪波、王雷、徐升等40位藝術家的85件作品,將傳統昆曲藝術中的雅與俗、文采與人性、藝術與思想完美結合,優雅華麗的辭藻與追求人性的解放,巧妙融匯在現代藝術的先鋒作品中,如霧中走出的再生生靈,面向末知的前方,以嶄新的態度和方式,去探索和發現,去行走和經歷。藝術作品呈現的背后,地方性知識與表達習慣磨合并交織,傳統文化根系中的活力盡情釋放。“自·牡丹亭—當代藝術展”以一種獨到的姿態傳遞著傳統文化的源生精神,或彰顯、或升華,最終將構成一種表達能力的突破與藝術內涵的認同。
蘇州金雞湖美術館
時間:2016年6月11日—2016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