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騫(湖南省兒童醫院主管藥師) 編輯|覃靜
吃藥當心“疊中疊”
文|彭騫(湖南省兒童醫院主管藥師)編輯|覃靜
寶寶生病要吃藥,但感冒藥、咳嗽藥等許多藥物中卻有相同的藥物成分,小心別吃重了!
寶寶生病了,家長心里都著急,為了寶寶快些康復,便會想到給寶寶多吃幾種藥,結果就變成吃了一種藥不管用接著再吃另一種藥。這種常見的錯誤心態是造成用藥“疊中疊”的根本原因。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藥物復方制劑比例較大,特別是感冒藥,不同廠家生產的藥品很可能含有相同的成分,如果家長給寶寶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冒藥,就可能導致一種或多種成分的劑量超出治療劑量,超出人體肝臟和腎臟的代謝能力,從而導致藥物在寶寶體內蓄積,產生不良反應,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特別是對于小寶寶來說,肝腎功能還不健全,同時使用多種類的藥物,很容易造成肝腎損傷。我們來看看,哪類藥容易吃重?
感冒藥絕大多數是復方制劑,主要用來緩解感冒癥狀。常見成分包括解熱鎮痛抗炎、鎮咳、抗過敏、收縮黏膜血管等四大類別。

作用成分解熱鎮痛 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雙氯芬酸鈉、阿司匹林等。鎮咳 含氫溴酸右美沙芬成分的感冒藥。抗過敏 馬來酸氯苯那敏、異丙嗪等抗過敏成分可以緩解打噴嚏及流淚等癥狀。收縮黏膜血管鹽酸偽麻黃堿等成分可有效收縮血管,緩解鼻塞不適。
在各類感冒藥中,媽媽們要特別小心對乙酰氨基酚和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在正常劑量下使用安全有效,但它存在日劑量限值,一旦超過這個限值便容易造成寶寶肝腎損傷。
如果媽媽同時給寶寶服用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成分的退燒藥和復方感冒藥,就很有可能導致對乙酰氨基酚過量,造成寶寶肝腎損傷。
如果寶寶感冒的同時還有過敏表現,需要給寶寶服用撲爾敏和復方感冒藥時,要注意看感冒藥的藥品說明書中是否含有馬來酸氯苯那敏成分,如果有的話,要換一種感冒藥,因為這種成分與撲爾敏的成分相同,同時吃的話容易造成藥物過量,導致寶寶嗜睡甚至昏睡不醒,嚴重者甚至可造成意識喪失和不可逆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
兒童止咳祛痰藥以中成藥為主,西藥所含的成分比較少,一般只有1~3種,主要作用是止咳、祛痰、抗過敏和舒張支氣管。
止咳藥:能直接抑制寶寶咳嗽中樞或者咳嗽反射弧,用于過于劇烈和頻繁的咳嗽。
祛痰藥:通過刺激胃黏膜的迷走神經,可反射性促進支氣管腺體分泌,分解寶寶痰液中的黏性成分,從而降低痰液的黏滯性,使積痰稀釋從而咳出體外。

如果需要給寶寶服用止咳藥和祛痰藥時,要先看藥品說明書,兩類藥里是否都含有相同的成分,如果有的話,要更換其中的一種藥,避免藥物成分相同。而且,每類藥物最好都只使用一個品種,不能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止咳藥或祛痰藥,以防重復用藥。
特別提醒:要提醒媽媽們注意的是,咳嗽是個病理過程,有一定的時限性。關鍵是要找出病因,對準根源用藥,切不可急于止咳而多次重復用藥,否則會掩蓋致病因素,甚至加重病情進展。
給寶寶用藥實用指南
● 必須認真閱讀說明書,了解藥品的成分和使用注意事項。
● 藥物種類盡量簡單化。能用一種藥就不用兩種,以免藥物作用疊加,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增高。單一成分的藥物更安全。藥名帶“復方”兩字的要慎用,如復方甘草片,雖止咳效果好,但3歲以下寶寶不宜用。
● 一定按醫囑或說明書中的用法用量服用。如果在服用過程中覺得癥狀未緩解,萬萬不可以自行隨意加大劑量或加用其他藥物,而是要咨詢醫師或藥師,在他們的幫助下調整治療方案。
媽媽疑問:中西結合藥該怎么吃?
中西結合藥品是中成藥里添加了一種或幾種西藥成分,目的是為了功效盡快地發揮,西藥作用發揮迅速,中藥作用發揮得慢,但持久,所以這類藥物可充分結合發揮中西藥的優勢。
目前我國約有200多種中成藥中含有西藥成分,雖然比例不大,但若對藥物成分不了解,很容易與西藥疊加服用,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
給寶寶服用這類藥品時,家長們不要認為是中成藥就放心自行地服用,是藥三分毒。一定要注意查看藥品說明書,看看有哪些西藥成分,各有什么作用。尤其在同時服用其他西藥時務必謹慎,建議最好在藥師或醫師指導下使用。
特別提醒:在不違反中西藥并用禁忌的情況下,如果要中藥和西藥一起吃,建議中藥和西藥服用時間相隔30分鐘以上,并且要按醫囑服用。另外,服用中藥一般不能給寶寶喝綠豆湯。有很多中藥服用期間不能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免發生藥物間或者藥物、食物間相互作用,發生不良反應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