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雋
羅馬競技場
文/覃雋

羅馬競技場,這座巍峨壯觀的圓形建筑,位于意大利羅馬廣場的東北角,盡管它外圍的圓形高墻已經倒塌了一部分,但仍然不損其奪人氣勢和宏大獨特的造型感。凡是前來羅馬旅游的人,沒有一個不會注意到這座建筑。一般的說法是,到了羅馬而不曾游覽競技場,就如到了北京沒有登萬里長城、到了西安沒有參觀兵馬俑一樣遺憾。
公元72年,羅馬競技場開始興建,歷時8年才建成。當時以建造者所屬的家族姓氏來命名——弗拉維露天劇場,其實,它的功能主要不是劇場,而是用于角斗表演和體育競技,它是現代體育場的雛形,稱為競技場或者斗獸場似乎更恰當些。羅馬競技場呈橢圓形,橢圓長軸188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外圍墻高達48.5米,中央舞臺有86米長、57米寬,共占地2萬平方米。外圍墻分4層,除了最上一層的墻面開有小窗外,其余三層都開了門拱,每層80拱,3層共有240個拱,遠看氣魄壯偉,近看則曲拱起伏、虛實相間,而每座拱門的兩側均有兩根半露的圓柱裝飾,形成“圓柱-拱門”的聯合結構,將建筑的力度與美感結合起來,相得益彰。
從建筑結構、功能和形制三者的關系看,羅馬競技場不愧是一座完美構思的杰作。在建筑結構上,大競技場是由半圓形劇場演變而來的,相當于兩個劇場的合并,但大競技場除了外觀的宏大外,重要的還在于建筑物功能的設計。羅馬競技場的觀眾席由最接近舞臺的一層往上到頂層共30余排,可容納5萬觀眾之多,設計者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環形拱和放射性拱。為了解決數萬名觀眾的出入,底層外圍的80個拱門全是觀眾進出的通道,內圈配以50余座大小不一的樓梯,樓梯設置在放射性的墻垣之間,分別通向觀眾席的五個區域:最低層為皇家、貴族和騎士階層的專用座位;中間層為市民席;最高層為平民層。各區的入口和樓梯都有編號,觀眾席按順序編號,觀眾憑票對號入座,不致造成混亂。據說數萬名觀眾退場時不出10分鐘便可全部走空。由于競技場結構嚴密,滴水不漏,中央舞臺可以灌水成湖表演海戰,可以想象,戰船疾馳、喊聲震天的海戰場面是多么動人心魄。從建筑形制上看,大競技場近于橢圓的外形渾然一體,無始無終,四層外墻的券柱式結構運用得恰到好處,立面的虛實、明暗、方圓對比豐富,當陽光照射到橢圓形彎曲的墻面時,會產生奇妙的光影變化。最高層墻面上有裝飾物,墻沿上插著旗幟,用以渲染競技場上的氣氛。整個建筑令人叫絕!
羅馬競技場竣工后,羅馬舉行了100天的慶祝活動。活動期間重要的項目是角斗表演。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驅使大批角斗士上臺表演,除了人與人搏殺,更殘忍的是人與野獸搏殺,許多角斗士慘死在舞臺上,觀眾席上的看客則發出歡叫聲,奴隸主們就這樣觀賞血淋淋的場面以取樂。競技場曾經是一個上演世界上最殘酷兇狠“戲劇”的舞臺,過去它炫耀刀光劍影、虎嘯獅吼,如今已成為一片廢墟,但從它的斷壁殘垣中,仍然可以看到羅馬競技場昔日的宏偉與壯觀,仍能激起人們的無限感動與震撼。
(作者:上海市嘉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