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媌
A君,從小縣城考上了北京某名牌大學,畢業后努力奮斗,成為了一家公司的營銷總監,及時買房買車,事業有成。但是2012年公司人事變動,他被迫離職。之后投資了幾個項目,均血本無歸。目前年近40,就業難度劇增。
B君,也是上海名牌大學畢業,2004年畢業后進入報社。因工作原因,先后浪跡上海、廣州、武漢,最后定居深圳。從2014年起,報業沒落,收入打折,房租則大幅攀升,他又一次到了失業的邊緣。
C君,醫生,生活在南京。前段時間,全國頻發的“襲醫案”讓他情緒極為低落,工作狀態大不如前。最近,在網上看到了江蘇省高考削減3.8萬學位的新聞,作為父親的他,準備給孩子辦移民手續。
ABC三個人都是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必須面對的困難卻遠遠不止ABC三種。
房貸支出:中產夢的當頭一棒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報告,2015年我國家庭資產均值為87.6萬元,住房資產占家庭總資產的70.1%,為58.6萬元。住房資產占家庭總資產比重最高,也意味著購房成本是家庭的最主要支出。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房價均價在4萬元/平以上,廈門房價接近3萬元/平,廣州、南京、杭州、三亞等地房價接近2萬元/平左右。如果一對夫妻在北上深買房,在辛辛苦苦湊夠72萬元首付款后每人每月要還7643元房貸,如果兩人工資均在北上深平均線水平(6000元上下),他們完全擔負不起房貸,更別提中產了。而在其余城市,收入低也讓買房顯得十分困難。
過重的房貸壓力讓一批原有機會進入中產的人望而卻步,也使另一批已經越過房貸線的人收入空間被大大壓縮,難言“安居樂業”。
安全隱患,有了房也沒有安全感
2013年,李博踏入濱海新區,通過兩年的努力,終于,在2015年他決定在濱海新區的啟航嘉園買一套二手房,65平米,一共60多萬,他覺得還算便宜。買房后,他打算把父母接來,之后找女朋友、結婚。父母來天津的日子都定好了——國慶節。而李博沒想到的是,他的夢僅僅只做了5天。8月12日晚,隨著轟隆一聲巨響,他的夢被一場爆炸徹底炸碎了。
啟航嘉園是一個新社區,主要的業主跟李博一樣,都是一些剛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年輕人,這片新公寓,寄托著他們對于生活的全部希望——家,家人。
家園被毀,中產心碎。更讓他們不滿的,是這樣一顆“地雷”,居然是在他們很多人已經住進來之后,才埋下的——不知什么時候,自己的房子旁邊建起了化工廠。而中產階級能做的,就是吃下這些自己既沒有發言權,也沒有決定權甚至沒有知情權的惡果。
教育支出,中產血槽砍半
在中產階層集中的大城市,成人世界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向孩子靠攏。子女的教育支出逐漸成為家庭的重頭戲。一個孩子從3歲進入幼兒園到22歲大學畢業,一共需要向學校交20年錢,按平均每學期學雜費1.5萬元的保守估計,一個孩子20年的校內教育支出共計60萬元。此外,中小學課外輔導費用也相當高,根據南京師范大學2009年對380個家庭的調研報告顯示,六成家庭交過擇校費,費用在1.5萬元至15萬元之間;八成以上家庭為孩子報了課外輔導班,家庭所有教育開支中至少45%、最多92%用在課外班上。
按45%的課外輔導費用、每學期1.5萬元的校內教育支出計算,對應課外輔導費用約為1.2萬元。一個孩子從學前教育到中小學階段(3-18歲)參加課外輔導提高班(如英語、奧數等)和興趣班(美術、舞蹈等)共計花費38.4萬元。
醫療支出,中產可能一病回到解放前
2015年知乎上曾有一個獲2萬贊的回答,敘述者原本擁有一個小康之家,生活幸福,可是就在一年之內,他的岳父和父親相繼被查出癌癥,一個中產之家瞬間就崩潰了,以至于敘述者發出“有錢真好啊”的感嘆,小編看完那個帖子也不免心酸落淚。
隨著醫療消費需求的釋放、人口老齡化的加快、疾病譜的變化,醫療花費在不斷上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2014年,中國衛生總費用是3.77萬億元,人均費用2754元,較2013年上漲19%。其中,中國的醫療支出費用32%來自家庭,56%來自政府,12%來自其他來源,和世界其他GDP排名靠前的國家相比,中國家庭承擔著較高比例的醫療費用,也意味著如果大病發生,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可能面臨災難性的壓力,失去中產地位。
輿論中,中產是不被同情的弱者
22歲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魏則西,因罹患惡性腫瘤滑膜肉瘤,于今年4月12日去世。之后,他在知乎講述被位列百度搜索首位的醫院蒙騙的經歷,經網友轉發后,引發公眾對百度醫療廣告模式的口誅筆伐。魏則西事件將人們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醫患關系上。
之后不久,5月5日17時,一名男子持刀傷害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原行政主任陳仲偉后,墜樓身亡。5月7日,陳仲偉經搶救無效身亡。
于是,前后腳的新聞帶來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同樣是醫患關系導致的問題,患者的死亡媒體大肆宣揚,而醫生的逝去卻采取了不合常理的冷處理方式,這樣的作為讓許多醫生極為失望甚至是憤怒。而醫生群體基本都屬于中產階級,于是陳醫生的死亡點燃了他們對于自身命運的關注,也點燃了他們處于輿論弱者地位的焦慮。
人到暮年,養老或成壓倒中產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據《中國新富理財白皮書》,養老正成為中產階層日益關切的話題。由于國家下發的養老金比不上退休前工資,為保障退休生活,許多中產者不得不另備養老金。準備多少錢合適?北京是全國范圍內養老金最高的地區,以北京的老王25歲起繳納養老金為例,在60歲退休前每月保持工資10000元不變,若社會平均工資也保持在10000元水平,退休后他每月能領到的養老金為5958.6元,比退休前減少了約4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9年的統計數字,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4歲。60歲的老王要維持以前的生活水平,必須再準備每月4000元、一共67.2萬元的養老金。
高收入中產階層競爭壓力大
就業壓力也是中產者必須面臨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平均薪酬數據,要滿足中產者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只有平均月薪超過9000元的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金融業和互聯網信息行業的從業者相對容易。而這些崗位以責任大、門檻高、挑戰多著名,工作起來并不輕松。同時,由于工資收入是中產階層的主要經濟來源,背負著各種貸款的中產階層不得不為了防止失業、升職加薪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