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正YUWENZHENG
數位匯流
宇文正YUWENZHENG

臺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
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大東亞所碩士,有作品集十余部
我的“雜志編輯”年代,雖然是擔任文字編輯,但熟稔于自行貼版,那時做版是照相打字,刪稿、改稿,不敢勞動大牌的美編大叔,都是自己小心翼翼撕下來,割開,貼回。計算機打不出來的字,自己從舊雜志里挖字,細心拼湊組合。而后,我的“報社記者”年代,每日發稿,手寫在報社專用的稿紙上。報社分工細,不像雜志社編采合一;記者寫完之后下班,編輯怎么處理就不關記者的事了。那時的稿子,我想應該是計算機排版,不是撿字排版印刷了。我的字不算太草,對打字、校對及編輯已經算仁慈;那年代他們都有特異功能,能夠辨識草書、天書、鬼畫符!
1991年,我離開媒體工作到洛杉磯南加大念碩士,1999年重回就業市場,進入聯副(《聯合報》副刊)。那時報社記者已普遍使用計算機,但作家們用電腦寫作比例不高,主要稿件都是紙本郵寄。我每天一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剪刀拆信。起先編《世界日報》副刊,邊拆信邊欣賞信封上的郵票,漂亮的就剪下來,還因緣際會集了一陣子的郵票。然而短短二三年之間,數位科技以勢如破竹之姿狂襲媒體業。2000年,《聯合報》成立UDN(聯合在線)公司;內部公文全面e化,同仁們分批上課,年輕人教導資深同事,來幫忙修計算機的工程師,愈年輕的愈被信賴,世界一夕翻轉。我在座位上聽見義芝主任練習操作電子公文喃喃自語說:“出手之前,要先預覽……”我心想:這個主任愛說笑,還御覽呢!等自己上計算機操作一遍,喔,是“預覽”!
《傷心咖啡店之歌》從網絡紅回紙本,痞子蔡、藤井樹網絡小說爆紅,我在外頭座談、評審,開始被學生問道:“你對網絡小說的看法?”我的答復始終沒變,網絡只是載體、傳播路徑,就作品內容來說,并沒有先天的原罪或優勢,未來,當愈多的文學菁英把他們的精力放在網絡上時,就會是它開花結果的時候吧。
2008年10月,我們開設了《聯副文學游藝場》部落格(博客),嘗試在紙本副刊之外,另辟園地,陸續舉辦游戲性格濃厚的網絡征稿,包括龍頭鳳尾詩、隱題藏頭詩、標語詩歌、復仇小說、車票詩、十字小說、武俠極短篇、便利貼告白詩……種種活潑的征文活動。這些過程,令我這個過去只把計算機當作打字機的新石器時代人種大感吃驚。在無獎金為誘因下,每期征稿動輒上千人次參與,印象最深刻的,《十字小說》(2009年10月)來稿竟高達八千余件!
這種由副刊主導,文學場內的界外玩法,讓我看到許多潛伏網海的優秀書寫者浮出水面。對我而言,文學游藝場,像是網絡與副刊這兩個平行宇宙間,一個交會流動的出入口。
又過幾年,臉書興起,每一個愛好文學、且喜歡在臉書上分享(轉載)作品的臉友,都像是一頁個人副刊,人人都是主編(只是不發稿費)。這情況對副刊,是又一沖擊/打擊嗎?我倒不這么看。臉書便于“分享”的特性,固然造成一有爭議爆發,迅即延燒,讀者的反應常常尖銳、不留余地,也不免有偏頗,處理稍有閃失,主編是無處躲藏的;即便見仁見智的議題,還是令主編如坐針氈。但好文章卻也能因此快速擴散。寫作、編輯,最后的目的不就是面對讀者嗎?大千世界,好文章是源源不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