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記者 程朔 實習生 余泛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臺生蔡秉憲學業創業都有成 兩岸交流做推手
作者丨記者 程朔 實習生 余泛
“我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了北京近十幾年的變化,現在的北京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蔡秉憲回憶1999年剛到北京時的情況說,那時候清華就像在一個鄉村中,清華北大的外面以前都是碎石路,常常在外面騎車就會爆胎。當時還沒有地鐵13號線,也還沒有比四環多一環、比六環少一環的五環路。
蔡秉憲,出生在臺北,在家中排行老三,常年在海外留學。蔡爸爸是閩南人,蔡媽媽是客家人。因為良好的遺傳基因,蔡秉憲的身材有優勢,很是“有型”,五官精致、牙齒潔白,笑起來親和力十足;一身筆挺的西裝,更顯出整個人的精明干練。
蔡秉憲12歲在臺灣小學畢業后,就先后到英國和南非留學。“可以說,從小就受‘全球化’和‘大中華’理念的影響了。”蔡秉憲告訴記者,他以前留學歐洲、非洲的時候,看到日本人、韓國人,都會感到比較親切,因為自己與他們長得都比較像。在這樣的影響下,當他從歐洲留學回到臺灣后,就想著到大陸看看,因為考慮到那是一個黃種人在一起聚居最多的一個地方。“我以前在海外的時候一直以為,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強大起來之后,我們黃種人在海外的地位會隨之慢慢提高。現在看來,還有一段距離,還是白種人在占據了比較主導的地位,很多的東西他們還有比較大的優勢。”
最初的時候,家人并不完全積極支持蔡秉憲到大陸發展的想法。由于了解不多,他們會擔心,大陸的環境會不會不是太好,如果秉憲生病的話沒人照顧會怎樣……不過,當蔡秉憲將心中關于不同膚色人群發展狀況的理念與父親充分溝通后,蔡爸爸只說了一句,“你想去就去吧”。
于是,經過種種努力之后,蔡秉憲在1999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系。“那時候,清華大學雖然在國內的大學里數一數二,但在世界的排名還有些靠后,不過現在好了,清華北大基本上都能保證排在前50名了。”
離開清華,蔡秉憲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深造,畢業后不久,便開始創業,創立了亞洲電信通訊集團。“那是一個做通訊的公司,因為在清華電子系求學時,主要是偏通訊領域,所以我大學畢業后的第一個工作是跟通訊相關,而之后的創業也跟通訊相關,從自己學的專業開始,會比較容易入手。”
春江水暖鴨先知。新世紀開始,中國大陸經濟騰飛逐漸駛入快車道,與許多海外華人相同,正在南部非洲打拼的蔡秉憲也充分感受到了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注,這激發了他再赴北京的念頭。吉人天相!就在那段時間,蔡秉憲獲得了中國政府和南非政府的推薦,在中國政府獎學金的支持下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時,蔡秉憲以光華管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榮獲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的稱號。
從光華管理學院畢業后,蔡秉憲又開始在北京創業。當首家企業的經營業務基本走上正軌之時,他再次回到校園充電,2012年蔡秉憲又成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一名博士生。

蔡秉憲
正如某廣告詞里說的:男人不止一面。學業有成之外,蔡秉憲還是個成功的創業青年。他現在有兩個企業設在北京,而回北京之前他就已經將在海外開辦的公司賣掉了。
蔡秉憲在北京經營的第一個企業,是家“桌游”店。他與清華的3個校友,創建了一個名為北京眾博弈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代理全球的桌游產品。公司在境內多個城市設有體驗店,吸引客戶了解、接受桌面游戲,并且在線上、線下銷售桌游產品。“‘三國殺’‘實話冒險’都是比較初級、普遍的桌面游戲啦,其實桌面游戲產品線非常豐富,很有開發游戲者智力、充實游戲者知識庫的作用,我們這個公司現在是境內銷售正版桌游產品規模最大的,這個公司已經經營快8年了,每年的營業額都是兩到三倍的速度在增長。”
蔡秉憲與朋友一起開辦的第二家企業,辦公經營地址就設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旁邊。那是一個互聯網公司,主要業務就是開發手機游戲APP。“這個企業在2014年底成立,2015年初已經完成首輪融資,公司業務現在已經很穩定了。”
蔡秉憲對記者感嘆說,在他讀大學本科時,2000年開始使用數字BP機;2001年開始使用文字BP機;2002年有人開始使用手機;2003年全班同學都有了手機……親身經歷了大陸經濟飛速發展的奇跡,是一件非常有幸的事情。“我是學電子通訊的,對這方面的關注以及感受都會更強一些。上大學4年的時間里,親身經歷了電子通訊技術為代表的許許多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也就更能了解新技術、新產業的重要性,做一個親歷者,獲取事物發展變化的訊息比霧里看花的旁觀者全面很多,所以我開辦的企業,也都幾乎是剛好符合發展方向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公司的運營發展也還都算順利吧!”
據蔡秉憲介紹,企業的桌游業務目前在西安、南昌、上海、深圳等地設有體驗店。他希望企業規模再擴大一些后,一起謀求更大發展,逐步邁向上市的目標。而做手機游戲APP開發的企業正在征求新一輪融資。“這類公司就是很燒錢的,但是它的盈利潛力是巨大的,前期,也就是研發期,只有不斷投入,很難看到盈利,但研發階段結束后,就會有相當一段時間不再需要大投入,而會看到很大產出。很多這樣的企業,成敗的關鍵都是要看它在燒錢階段,能不能夠堅持得下來。”
蔡秉憲還介紹說,目前,做類似業務的公司往往是小微公司,而從業者往往即是創業者,這樣的企業、這些創業者其實很需要、但卻不容易得到資金支持。他建言,相關部門或機構要推出更多辦法,來推動社會上各類資金提供方采取一定的傾斜政策,更多地扶植此類創新型小微企業,推動“雙創”。
“90年代,兩岸關系更像是‘窮親戚’,臺灣會覺得大陸這邊比較窮,可是大家都是一家親;到了2000年以后,則感覺像是變成‘富朋友’,大家比較有距離感了。”蔡秉憲說自己會覺得兩岸關系“其實很奇妙”。他認為在未來10年內,兩岸間應該更像緊密合作的“兄弟”,越來越傾向“務實”發展。
再次負笈北大后,蔡秉憲在北京大學除了學生的身份以外,還擁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名譽主席。這讓他每天超級忙碌。“以前在國外的時候,我也有打橄欖球、曲棍球,現在可是完全沒有時間玩這些了;我現在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就著重看一些雜志;看電影的話也不太有機會;音樂會的話就只能是偶爾去聽了。現在是處在一個比較沒有休閑生活的狀況下。僅有的休閑可能就是看個新聞,去了解下今天發生的一些情況啊……不過,雖然忙碌,但很開心。”
蔡秉憲認為,進一步推動兩岸的交流仍然非常重要。“之前的兩岸交流工作比較重視讓沒來過大陸的臺灣鄉親過來走走,感受大陸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因為有太多臺灣人,始終沒有來過大陸。通過這幾年的交流現稍有好轉。但是現在隨便找個臺灣人,問他‘九二共識’的內容背景是什么?問他‘一帶一路’起點、范圍是在哪里?估計很少有人能夠回答得非常清楚。這就說明兩岸交流的工作,要做的還有許多。”
為將兩岸青年的交流持續進展,蔡秉憲在2014年創立了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現在更需要與時俱進地搭建更多專門化的交流平臺,推動兩岸同胞加深互相了解。”蔡秉憲告訴記者,與其他機構交流工作的核心內容有所不同,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現在專注于推動組織專業性較強的兩岸交流項目,并且會根據不同的活動成員和招募對象進行針對性的交流輔導。
蔡秉憲舉例說,由于目前有不少臺灣學生有意到大陸求學或創業就業,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于是就為他們搭建一個專門平臺,甚至專門安排同樣專業背景的青年為交流對象,來為臺灣青年們提供更有實際指導或參考意義的訊息。“比如我就經常將我的個人經歷講給臺灣青年聽,分享我的人生經驗,建議他們來大陸學習,了解大陸。”
蔡秉憲對記者說,為兩岸青年交流做這些事其實是很辛苦的,但為兩岸青年搭建溝通橋梁,會對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很有意義,所以自己會覺得“拼的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