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波
我們為什么移民
文/吳曉波

招商銀行和貝恩顧問的《2011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提供了這樣精確的數據:當前中國高凈值人士的數量是50萬人,人均擁有可投資資產3000萬人民幣,加在一起的可投資資產是15萬億人民幣,相當于GDP總量的1/3。個人資產超過一個億的大陸企業家中,有27%已經移民了,還有47%正在考慮移民,加在一起,就是有74%的人已經移民或正在考慮移民。
移民最多的國家是4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我知道新加坡的政策:2010年是150萬元新幣,后來漲到250萬元新幣,理由當然是申請人太多了。在那個鳥島大的地方買一個像樣的房子起碼又要150萬新幣-200萬新幣,也就是說,沒有3000萬元人民幣的資產別往那兒跑。后來美國又公布了一個數據,過去3年中,美國移民的3/4是中國人。
為什么要移民呢?
我問一位到了溫哥華的先生,“過得好嗎?”
“非常好。”
“怎么個好法?”
“清早起來,送兒子去讀書,然后回家除草,中午睡個午覺,下午繼續除后院的草,太陽要下山了,把兒子接回來,再到前院看看,草有沒有再長出來,明天繼續除?!蹦抢锏奶旌芩{,那里的牛奶沒有三聚氰氨,那里的牛肉沒有瘦肉精,那里的菜油不是地溝油。但是,那里的新聞與你無關,那里的生意與你無關,那里的人民與你無關,那個國家,與你無關。
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二百多年,也有些國家發生過有產者的集體大移民,但那大多與階級斗爭和種族清洗有關,比如1918年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對俄羅斯貴族和資本家的驅逐,比如1940年代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處在高速發展的和平時期——甚至是世界上表現最好的經濟體,卻有超過7成的有產者試圖離開這個國家,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為什么要移民呢?再問一遍這個問題。我想破了頭,理由大概有三個,第一是追求高品質的生活;第二是子女教育,第三是財富的不安全感。
第一條理由是可以理解的,都說“商人無國界”,況且每個人都有在地球上自由遷徙的自由;第二條理由就讓人深思了,但凡有子女讀過中國的初中和高中的,都會對應試教育深惡痛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不是一般的殘酷,咱們有錢了,為什么不轉到寬闊的高速公路上去?第三條理由就更值得上上下下深思了。有產者為什么會有不安全感?他們是對什么不滿?是哪一種預感讓他們想要逃避?這些人移民之后,決不會在瓦藍瓦藍的溫哥華“除草等死”,他們還是會回到熟悉的中國市場,繼續做生意賺錢,然后把錢通過各種渠道輸送出去,他們的行為一定會更加的短期化——因為這已經不是他自己的國家,那么,中國經濟的未來又在哪里?
最后問個問題,移民的人很快樂嗎?他們真的可以“離開”嗎?
1975年,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被迫離開捷克,移民官員遞給他一個地球儀,讓他隨便選一個國家,昆德拉慢慢轉動地球儀,良久,輕輕地問,“您還有沒有別的地球儀?”
你的錢走了,你的人走了,但是,你的心呢?也許,移民者都是昆德拉——在心靈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離開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