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萌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
?
川西林盤社會變遷中的鄉土記憶與啟示
徐萌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
林盤是川西農民的聚居形式,也是川西農人形成共同意識,形成共同體的社區單元。傳統的林盤社會關系簡單,鄰里和諧,公共生活興盛,公共空間富有活力。城鎮化促進了林盤生產生活方式優化,但也伴隨著林盤空廢、公共環境惡化、公共生活凋敝等問題,使林盤社會的凝聚力逐漸瓦解,抑制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文章從鄉土記憶的角度探尋傳統林盤社會活力的內在原因,并淺析其對現代林盤建設的啟示。
林盤;現代化變遷;鄉土記憶
“鄉土”為故鄉之意,在現代語境中特指基層農村。因此“鄉土記憶”是一種依托于鄉村實體空間而存在的鄉民共同擁有的記憶。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既是一種物質客體、物質現實,如塑像、紀念碑又是一種象征符號,或某種具有精神含義的東西、某種附著于并被強加在這種物質現實之上的為群體共享的東西[1]。因此鄉土記憶不僅是鄉村發展過程中沿承下來的物件、空間、文化,還是鄉民們對故土的認同感、家園感以及歸屬感。記憶的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思想與行為,實體物質和物質限定的場所和空間則是記憶的載體。
1.1川西農民的社會特性
在傳統社會中,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是兩種主要的社會聯系,并常常相互滲透交織。
(1)血緣關系。川西林盤村落以姓氏為命名,可以看出林盤最初是以家族來組織的社會結構。但由于林盤的規模不大,一般不超過二三十戶,難以形成較為嚴明的宗族法制。因此林盤內的宗祠建筑并不多見,尤其是在經歷了“破四舊”后,大部分的宗祠和廟宇基本被拆除,林盤內的血緣關系也就更為淡薄了。
(2)地緣關系。林盤內的地緣關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清朝初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大部分的土地握在地主手里,農民經常更換耕地,以川西為邊界的地緣關系難以形成,所以這個時期的地緣關系是以移民原籍為地理親緣聯結而成的。現今很多古鎮里的廣東會館、江西會館等印證了這一關系。第二個階段是在新中國土地改革后形成的,農民分田地興農業,以社隊為組織搞生產,形成了“小鄉、虛村、實組”的共同體關系,地緣關系也以“鄉”為邊界。
1.2林盤中的社會活動
楊·蓋爾的《交往與空間》中將公共空間中的戶外活動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社會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如問候、閑聊在大多情況下是由必要性活動與自發性發展而來的,是一種“連鎖性”活動[2],因此筆者對林盤的必要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進行了詳細的調研。筆者隨機抽取了10個年齡為70歲以上的老農,根據他們的記憶描述,林盤社會活動特征統計如表1所示。
1.3林盤鄉土記憶的載體
記憶的載體是物質空間,所以林盤的鄉土記憶由林盤內外的公共空間所承載。本文根據空間的形態將林盤的公共空間氛圍“點”、“線”、“面”三類分別闡述這些空間的社會特性。 “線”性空間將“點”狀空間聯系起來,“面”狀空間將林盤包裹起來,使林盤的公共空間形成一個環境良好、整體性強的公共空間體系。這些空間的性質如表2所示。
社會活動促進了居民的交往,公共空間為交往提供場所,研究社會交往有利于理解社會活動與公共空間的關系。
2.1行為特征促進空間發展
(1)高頻率。林盤居民互相熟識和了解,見面的機會也非常的多,交往活動隨時都在發生,可以是在去干活的路上,也可以是某個屋檐下,甚至于一邊干活還能一邊交談。
(2)隨意性大。林盤的大多數活動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沒有特定的條約規范,人們在活動中產生的交往沒有特定規律,不存在“為交往而交往”這種刻意的行為,自然地表達感情,使得活動氛圍愉快且放松。
(3)高度開放。傳統林盤規模小,人口少,人口的構成簡單且更安全,鄰里之間的了解程度深,因此鄰里之間更樂于共同活動、分享空間。使人們在高度開放的社會中互通有無。在彼此的家中可以隨意地進出。在這里生活的小孩他們可以在整個村落里面到處自由地玩耍,而在城市里的小朋友在戶外的一舉一動都必須在家長的監視之下。
(4)持續時間長。林盤中的人們無論農忙農閑,他們都會有特定的交往活動,使他們長時間地集聚在一起。長時間的交流和互動能夠增進居民間的了解,增進居民間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表1 林盤社會活動特征

表2 林盤鄉土記憶空間載體特性
2.2良好的空間環境促進交往
(1)尺度宜人。林盤中的公共空間多為“點”和“線”,而且這些空間的產生是基于活動需求而產生的,如林盤間的街巷空間是隨著宅院建設而發展,是村民憑借方便、經常行走而形成。街巷空間的尺度由已有宅院和新建房屋主人的心理舒適度和交通便捷度所決定的。這些街巷聯系一個個獨立的宅院,在盡端形成能夠駐足交流的擴展空間,由此可見林盤內的空間以人為本,尺度宜人。
(2)功能復合。林盤內的開敞曬壩、鄉間小道、田埂步道以及一些半開敞的農家院子大多沒有明顯的空間界限,功能復合多變,能夠滿足不同活動的需求。比如宅院與街巷交界處形成的較開敞的空間,農民平日里當做曬場,或臨時堆砌一些閑雜物品,同時孩子們能在這些空間里玩耍。如果哪家要辦紅白喜事,還可以在這些壩子里擺桌辦宴。這些壩子是農民們自建宅院過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態上又是豐富多變的,形態各異,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
(3)生態環境良好。川西林盤以農田為基底,通過生產與生活互動、綠化與建筑融合,使整個川西平原環境優美,人地關系氛圍融洽閑適,具有相當的內聚力和親和力。農民在其中所產生的一切活動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舒適性。
(4)利用率高。林盤的公共空間因人而設,隨需而建,功能與空間渾然天成,如一些洗衣臺這樣的濱水空間節點,最初可能只是一個親水性較強的臺階,隨著人們到此處洗衣人數和頻率的增加,便有人找來一些石板砌出專門洗衣洗菜的一些設施。
綜上,川西人不認死理、樂于合作、善于變通,不講原則的性格[3]使得社會交往在林盤社會內部鋪灑開來,使傳統林盤居民間的往來非常活躍。交往中自發形成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適宜的公共空間反過來又促進了居民交往活動的親切感和舒適感。兩者之間是一個良性促進的關系。
林盤的現代化發展將林盤居民推入城鄉統籌發展的市場網絡中。首先農民的社會關系網絡與城市中的關系網絡交織在一起,農民的觀念和意識正被現代的思維瓦解和重組。其次現代科技的發展給予了農民更多的選擇機會,使他們的社會生活多元化,并將林盤的發展與建設納入市場需求中,如現在大興特性的農家樂旅游。最后,新的觀念和物質條件改變了林盤居民曾經的需求。林盤中的人際關系網絡向城市轉移直接導致了林盤愈演愈烈的空心化,林盤內部的人際關系聯系卻越來越松散,淡薄的人情和虛設的鄰里和落寞的的公共生活催化了林盤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林盤公共事務的衰退,最終導致現代林盤社會凝聚力急劇下降,林盤的發展舉步維艱。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會受所處空間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林盤公共空間的優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生活的興盛。因此探討林盤的發展問題要從社會層面和空間層面入手,雙管齊下。
3.1社會層面——修補內部關系網,培養林盤認同感
現代林盤中的人們缺乏互動,人際關系淡薄,缺乏共同意識,對林盤的價值缺乏理解使得林盤的社會凋敝,失去活力。從社會重塑的角度出發,首先,要激活林盤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讓他們扎根林盤,做到林盤傳統空間的現代化利用。其次,政府除了要發揮宏觀控制、政策調節、資金扶植、制度規范、市場監管的作用以外,還要在工作中體現農民主體地位,促進農民參與到農村公共事務中去。注重鄉村精英的引領作用。返鄉精英通過自身的倡導以及利用外界資源的灌輸可以將鄉村成員的意識逐漸喚醒。只有在深入了解和溝通的前提下,才能培養民眾對鄉村社區的認同感,最終完成社區認同重構的宏大工程[4]。
3.2空間層面——優化空間環境
良好的環境和宜人的風貌能夠讓林盤內部居民產生自豪感和保護欲。首先林盤空間的營造要注重整體性,堅持自然生態的原則,體現本土特色。其次,空間功能要促進林盤居民的社會交往。如建立活動中心,配上圖書館、電腦室、報刊欄、卡拉OK、健身隊、愛好小組等,并可不定期舉辦相關讀書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比賽。第三,以人為本,以農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文化習俗審視公共空間營造手法,確定營造主體,讓村民的公共生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后,目前林盤之中的老人和孩子是公共空間最主要的使用群體,林盤空間營造要體現人文關懷,關注老年人和兒童的特殊需求。
[1]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王習明. 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M].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9.
[4]耿雪川,劉小虎,陳晨. 返鄉精英:鄉村營造的中堅力量——以陳統奎的“理想國”為例[J]. 新建筑,2015(1):42-45.
徐萌(1992~),女,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城鄉規劃。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