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霰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建筑工程與管理系, 四川成都 611731)
?
臺灣北投溫泉博物館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研究
王蕾霰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建筑工程與管理系, 四川成都 611731)
中國臺灣歷史為多元族群的組合,留下諸多見證歷史發展的珍貴建筑遺產。文章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例,從歷史沿革出發,探討了其空間特色及價值,并重點梳理了博物館從被指定為古跡、修復整理到再利用的整個過程,借由該個案中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可以見得臺灣地區在面對歷史建筑時所持有的態度和實施的作為,以期對大陸地區開展相關工作有所啟發。
歷史建筑;保護;再利用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位于臺北北投公園內,修建至今百余年,因荒廢即將被拆除,經過各方人士大力奔走,于1997年被指定為臺灣三級古跡,1998年10月31日修復后開放參觀(圖1)。

圖1 北投溫泉博物館現狀
1.1北投溫泉浴場歷史沿革
1.1.1原住民時期
北投地區產硫,早期為漢人與原住民之間交易的主要商品,因此漢人陸續移居此地。起初漢人視溫泉為沼澤漳瘤之毒水,不知道其保健的功能與價值,一直到德國人、日本人先后來到北投發現溫泉,由日本人提倡而開始了溫泉開發。
1.1.2日據時期
日本人深信溫泉可治百病,戰爭時期便在北投設立“陸軍療養所”,傷病人員源源不斷地送來療養,促進了北投溫泉的發展。當時北投溪第一瀧露天浴場因“妨礙風化”之理由屢遭取締,1905年“臺灣婦人慈善會”發起“浴場改良會”幾經爭取,臺北市決定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改建瀧湯浴場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提升一般民眾享用溫泉的品質,其中設有溫泉浴池、休憩室、餐廳、娛樂室等功能,為當時東亞最大型的溫泉浴場,成為北投溫泉發展史上極重要的代表性建筑,于1913年6月17日正式啟用。
1.1.3國民政府時期
光復后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局部維持對外開放,東南角作為臺北縣議會招待所,二樓由陽明山民眾服務社使用,后來和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光明派出所共同使用,曾一度租給長虹影視公司使用,隨著這些單位陸續遷出,建筑日漸損壞(圖2)。

圖2 光復初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1.2北投溫泉浴場造型式樣的變化
北投溫泉浴場興建于日據時代,建筑風格深受當時日本建筑的時代思潮影響,為仿英國鄉村別墅風格。一樓采用紅磚砌造,整體為英國維多利亞式樣的基調,局部開半圓彩繪玻璃窗,二樓木造,外墻使用英式雨淋板構造,并輔以其他洋風語匯綜合表現,如北向主入口處的門廊,三支煙囪等等,也都是洋風建筑的常用手法,反映了強烈的時代特征。國民政府時期,為了使用和管理上的需要,做了大規模的增、改建。始建至今近百余年,但原有材料老化以至多次的增改建,以致于修復前就與原貌有頗多的出入。
一層為浴場的主要功能空間,與外觀的洋風一樣,內部空間的設計采用了大量歐式的語匯,裝飾以拱廊及彩繪玻璃為主。最具特色的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大型古羅馬式浴池(圖3),由圓拱列柱圍合的浴池與兩側墻上的鑲嵌彩繪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地面墻壁皆鋪設瓷磚,營造出氣派、奢華的空間氛圍。浴池外觀呈規矩的長方形,加上外圍拱廊的意象,流露出華麗的歐洲羅馬浴場的空間構思。

圖3 古羅馬式浴池
二樓主要是浴場休閑交誼的場所,采用日本傳統方式建筑,中間的開敞大廳鋪有榻榻米(圖4),以糊紙的推拉門劃分空間,四周開高窗引入光線兼可通風換氣。客人洗浴結束之后可以在此休息交流,品茶用餐,還可以下棋、打桌球,或是到露臺欣賞北投溪沿岸的山光水色。

圖4 榻榻米空間
3.1古跡指定過程
1995年因惋惜如此富有人文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建筑即將被拆,北投國民小學的兩位教師帶領學生寫了一封陳情書給有關部門,希望保留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該行為引發了一連串的社區活動,直接推動了古跡指定的過程。在該過程中,由社區人士對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歷史意義及保存價值深入研究,并對未來的使用方式提出意見,同時邀請專家學者會勘,與臺灣各有關單位進行密集而有效的溝通,終于在1997年1月29日經審查通過,將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指定為三級古跡,并于同年2月20日公告。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被指定為古跡的整個過程,在臺灣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社區參與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對于之后的文化資產保護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3.2修復原則及情況
依照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古跡應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損壞,而主要構造與建材仍存在者,應依照原有形貌修復。無論是自然或是人為的破壞,修復的工作應以保存原貌為原則,然而古跡經常在演變過程中因為主觀需求功能的轉變或客觀社會的影響而有所增改,因此“原有形貌”的意義對于每個古跡而言,均應視其特色或演進過程而各有不同,連帶在斷代上的定位也應視各部位的情況,經多方研判后再做決定。
在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修復工程中,對已改變原貌者鑒定其原貌,對近年來修改或破壞的部分盡可能予以恢復(圖5),而對無法考據的現況,不做猜測性的修改或增建。仍維持原貌的部分,則視其材質破壞情況,分別施以不同程度的修復和保存,使其不再繼續遭受破壞,并注意不做無謂的修復。

圖5 不同時期瓷磚共存
4.1空間定位
1997年底進行過一項《北投溫泉文化問卷》的調查工作,調查關于北投溫泉文化改造后的功能,249名本地受訪者認為北投溫泉文化應與鄉土教學結合(230人,92.4%),并以服務社區居民生活為主(226人,90.7%),服務外來觀光客為輔(160人,64.2%);從這項結果可見,社區意識在北投的萌芽和鄉土教學的落實扎根,社區居民親手打造屬于自己的公園和博物館,也盼望作為引以為傲的溫泉文化新生的開端。
北投溫泉博物館在規劃之初的定位便不僅僅是一座孤立的館舍,靜態地陳列或研究北投溫泉文化的相關文物,而是發揮動態的轉譯、促發與媒合的功能,與北投的環境密切互動,彰顯整個生活圈的文化特色并促使其更加活化、創新。因此首先對周邊環境進行重新整理,以北投溫泉博物館、親水公園為中心,結合陽明山地區之地熱景觀據點及溫泉點,建立溫泉生活環境博物園(Eco Museum),以溫泉洗掉喧囂都市生活的疲憊與壓力,讓大臺北都會區的市民就近了解溫泉文化的同時,進而對臺北盆地的自然環境增加了解與愛護。
經過專家學者與社區民眾多次討論,浴場不適再用作浴場用途,應以歷史性空間之展示為重點。北投天然浴池的實地體驗,可利用“溫泉博物館”周邊的親水公園露天浴場來實現,以簡化溫泉博物館的功能性,并增加建筑內部的空間利用,以達到展示空間豐富而精致的目標。最終以微型博物館(Micro Museum)的概念出發,以溫泉作為主軸引導出相關展示。目前館內共分為十一個展覽室,展出北投發展史、人文、地質、溫泉、北投石、浴場、該館的歷史沿革等,另有多媒體視聽室,定時播出北投風物等相關影片,讓民眾對周遭環境及人文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尋回對鄉土的關心與認同感(表1)。
4.2空間規劃
在空間規劃上,內部空間維持原貌的同時,根據功能需求進行部分增建。由于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公共浴場改建而成,空間布置必須尊重原有配置,除了滿足一般博物館的空間需求外,借由原有浴場空間的特色展現,突顯歷史建筑再利用的優勢(圖6)。

表1 各展廳展示內容


圖6 博物館平面示意
由于地勢關系,從入口進入可直接到達二層,保留了原有日式榻榻米空間,作為展演空間使用,露臺和望樓保留其作為休息眺望的功能,其他空間作為北投相關歷史文化的展示及視聽使用。除此之外,因曾經租給影視公司使用,且一度是臺語片的熱門拍攝地,專門開放一個角落為臺語片的播放與介紹。這樣的空間規劃體現了歷時性的保存方式,即是將各歷史時期的空間元素累加,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使用見證。
一層保留了原有主要的浴池空間,分為男浴池和女浴池,以重現當年的場景,展示空間分主題介紹,內容包括北投溫泉的地景地貌及發展,北投石的發現,研究與實體展示,以及世界各地溫泉分布與發展等等,剩下的作為附屬空間,用于后勤管理營運。
4.3營運管理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運作經費來源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以及社會捐款,其營運機制在整個臺灣來看都是相當特殊的案例,由社區志工組成的服務隊,義務負責博物館的日常運作,服務志工負責游客咨詢服務,協助場地整理,維持參觀秩序及品質,維護展示物及展示相關設施。導覽志工負責導覽解說博物館建筑物、館藏、展示及周邊景點,研發導覽手冊、充實解說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專業志工,即因特殊功能或業務而招募的志工。
志工服務隊當初由社區自發成立,在多年實踐中,與上級部門溝通協商形成現在相對完善的機制,旨在提升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服務品質,同時積極結合社會人力資源,提供民眾參與服務及終身學習的機會,增進民眾對鄉土的了解、關懷與參與,進一步推動溫泉文化發展。
4.4教育作用
歷史建筑的價值在于其集結了祖先的智慧,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是鮮活的記憶載體。想要將歷史建筑的價值發揚光大,必須重視其所潛在的教育意義。
首先是歷史建筑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配合中、小學甚至大學的課程或課外教學,歷史建筑不只是游客參觀的景點,而應該讓年輕人從其中收獲知識與啟發。另外,在歷史建筑所在社區開展教育訓練,讓民眾更加了解生活的這片土地,進一步認同地域文化,肯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通過培養志工群體,不但可以解決專業人力不足的情況,讓不同領域的有志之士參與事務更能加速知識的傳達與思維的創新。
北投溫泉博物館是臺灣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其不僅局限于建筑單體的維護與展示,更擴大到周邊社區,形成以其為中心的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而博物館也不再只是扮演過去傳統的角色,進一步負擔起文化再造、相關研究累積、居民終身學習等方面的功能和責任,形成動態的生活文化網絡。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保護活化方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探討學習,首先,其修復過程中遵循“保存原貌”原則,尊重歷史建筑所承載的文化和價值,同時保留歷史各階段的建造使用痕跡,體現了“歷時性”的保存理念。其次,社區參與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突破了以往歷史建筑獨立存在,被保存下來的空間很少帶給其所在地域新的社會影響,而北投溫泉博物館則嘗試以志工為主的經營方式,配以各教學機構、社團組織、商業團體等的合作互動,帶動起整個社區的新文化與新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再造的社會意義。
[1]張譽騰.臺灣的生態博物館:發展背景與現況[J].中國博物館,2005(3):68-72.
[2]黃天浩.北投溫泉博物館[J].臺灣建筑報道,1999(1):42-54.
[3]洪德仁.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新生——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夢想與芻議[J].臺北文獻,1998(9):167-185.
[4]許陽明.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細部規劃[J].北投社,1997(10):9-13.
[5]許陽明.社區博物館的思考與建構[J].生活環境博物園,1999(6):4-6.
[6]陳林頌.社會文化反省的歷史作用空間——北投溫泉博物館[J].書評,1999(41):75-81.
王蕾霰(1988~),女,碩士,助教,主要從事建筑設計方向的教學及研究。
TU242.5
A
[定稿日期]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