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海市民安居補好短板
——上海“兩會”房地產問題綜述

2016年1月23日至29日,上海市十四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和政協上海市十二屆第四次會議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兩會”的議程中,除了審議并通過上海“十三五”規劃外,環境、交通、養老、醫保、求學、住房等仍然是“兩會”代表們熱議的焦點問題。代表們表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上海已將“補好短板”列為重點課題,針對這座城市現實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勤于發現、勇于擔當、集思廣益、務求實效。
上海市長楊雄在“兩會”閉幕后的記者會上講到了上海房地產業發展。關于上海去房地產庫存和調控政策變化問題,他談到: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一直是上海市政府貫徹的一個指導思想。上海這兩年房地產市場變化比較大,2014年是量跌,價格稍微跌了一點,2015年是量價齊升。截至2015年底,上海網上可售新建商品房面積1075萬平方米,按照2015年的情況估計銷售周期在7個月左右,從這個量來看,上海房地產去庫存的壓力還不大。上海還是會堅持限購等現行調控政策,同時根據房地產市場變化,在供應結構上希望多增加一些中小戶型的供應量。
關于“十三五”住房規劃和2016年目標問題,楊雄市長說:“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完善廉租住房、共有產權保障房、公共租賃住房、征收安置房“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完成中心城區240萬平方米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2016年將新增供應5萬套各類保障性住房,啟動建設一批大型居住社區外圍配套項目,出臺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管理辦法。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55萬平方米,完成郊區城鎮舊區改造4萬平方米,實施舊住房改造300萬平方米。完成226萬平方米危險房屋和嚴重損壞房屋的處置,為100個老舊住宅小區增配或改造消防設施。
上海“兩會”期間,恰逢幾十年未遇的寒潮來襲,盡管氣象部門提前一周發布寒潮警報,并提醒這是“三十年罕見”、“最低可達零下八到十度”,但相關職能部門未能充分利用這一周的時間做好應急準備。三天來,全市各區縣均出現自來水管凍結爆裂的現象,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停電問題,給市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各區縣政府、街道辦事處、居委和水電供給部門對告急電話應接不暇,疲于奔命。在寒流面前,再次暴露出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脆弱的防災減災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的短板。
市政協委員徐國民直言:災害已經發生,但是不能搶修過后就草草了事,而應當深刻反思其中的教訓,及早進行整改,為下一次可能到來的災害天氣早做準備。此次大面積水管爆裂事故,首先暴露的恰恰是思想上的短板,正是思想上的重視不足,才會錯過了寶貴的一周準備時間。
徐國民委員建議對“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技術方案進行彌補和完善。對已經實施“二次供水”改造的小區,抓緊進行水管(表)包扎,畢竟冬天還沒有過去,要應對再次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今后的改造地區,一律為水管(表)加上保暖包扎材料,建議著眼于百年一遇的標準,引進東北等嚴寒地區的防凍材料。同時,水務部門應抓緊和物業管理部門聯系,把各項移交工作真正搞清楚、接起來。要深入基層社區,摸清楚相關設備,以便在災害發生時及時處置。不可忽視的是,本次災害發生后,水務部門人手遠遠不能滿足應急搶修的需要,只能向物業管理部門求援。固然,從減員增效的角度來看,日常維修不需要那么多力量,但是在災害面前,這樣的人員配置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因此建議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水電煤等部門,建立應急力量儲備機制,把一些專業化的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和志愿者儲備起來,一旦發生災難,可以通過發動志愿者或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進行應急動員。
2015年下半年以來,上海一直在大力推進拆違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而拆違因涉及方方面面利益,且許多屬“歷史遺留問題”,做起來難度不小。針對這一熱點問題,代表委員們紛紛暢所欲言。
市建設和交通工作黨委書記崔明華代表認為,拆違工作確實難度較大,其中矛盾交織,有的積重難返。在拆違工作推進過程中,首先需要各方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克服畏難情緒,這樣才能激發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市級層面現有的各項政策資金,要向市級重點整治區域傾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區里也要統籌區級財力,每年優先安排一定規模的政府資金集中用于支持重點區域整治和配套項目建設。
閔行區水務局局長吉玉萍代表說,違法建筑是影響城市發展的最大瓶頸和“萬惡之源”,是城市肌理上的“牛皮癬”。違法建筑催生不合理的人口結構,而不合理的人口結構帶來了社會治理上的諸多問題,制約著地區發展,導致生態環境污染、治安管理混亂、安全生產隱患、公共資源緊張等。因此,拆違不僅是改善社會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分配、提升城市形象的基礎工作,更是重塑政府形象、重樹基層黨組織威信的有效途徑,是我們邁向法治社會、依法治國的關鍵一步。
奉賢區委書記周平代表認為:拆違關乎民生,環境整治好了,安全隱患排除了,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從政府管理角度看,下決心拆違也體現了依法行政,體現了公平公正;而“三高一低”(即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益)企業的關停并轉,將為城市未來發展騰出空間。實踐表明,在拆違過程中,我們的干部只要群眾工作做得細、做得實、做得透,是能夠得到絕大多數百姓理解與支持的。反過來,群眾還會“監督”我們把拆違和環境整治工作推進下去。有的基層干部擔心:村里的違建企業被拆除了,影響了村級經濟怎么辦?這一塊損失,可由區、鎮兩級財政予以彌補,讓一線干部在拆違過程中沒有后顧之憂,讓村干部的工作重心“回歸本原”,一心一意服務百姓,建設美麗鄉村。
松江區政協主席居潔委員說,松江區這幾年一直在加大拆違力度,在大力減少存量的同時,堅決不允許有增量。要打好拆違攻堅戰,需講究疏堵結合,規范運作。吳家平委員認為,拆違,不能因為領導重視而搞“一陣風”式的整治,對此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要依法行政,同時建議增加違建者的違法成本。
2012年6月起,上海住房限購政策在執行層面上再次收緊,暫時取消了非滬籍單身人士在上海市的購房資格。這也意味著非滬籍單身人士,無論在上海居住多久,納稅多少年,均無法在上海購買固定住所。
市政協委員、律師胡光認為,這一制度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建議盡早取消非滬籍單身人士住房限購政策。上海限購制度要求非本地戶籍居民提供一定年限的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限購的重點落在納稅或社保的繳納上,即注重居民在城市穩定的工作和對城市資源的貢獻,而非其婚姻狀態。然而,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卻形成了對非滬籍單身人士的限購。
近幾年,上海房價的上漲和下降與是否出臺單身限購令并無直接關系,而且非滬籍單身人士是上海發展的重要力量,單身限購制度使其無法購房,影響其生活質量,易造成人才流失。到2014年底,上海外來常住人口已有996.42萬,占上海常住人口的41%。而外來人口中,勞動年齡人口占比89%。作為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目前上海最重要的勞動力量是外來常住人口。而外來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1歲,大部分處于未婚單身狀態,單身限購制度剝奪了這些在滬工作的年輕人才尋求長期穩定住所的機會。至今執行三年多的限購政策和房價的上漲,使三年前原本有能力購買住房的年輕人也逐漸喪失了購房的能力,易導致人才流失。
胡光委員提議,上海作為全國最開放的城市,現階段住房限購政策應該圍繞納稅和社保的繳納來制定和執行,盡早取消非滬籍單身人士住房限購政策,可為上海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外來年輕人才。
(周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