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艷
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繁榮期已過
文/蘇艷
回顧2015年,房地產行業的表現:一是行業投資和市場銷售呈現逆向現象,投資冷銷售熱;二是去庫存成為熱點,城市之間的分化加深,就房地產市場來看,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不再屬于“一個天下”;三是房企轉型創新從意愿變為多種實踐,包括金融、互聯網創新等;四是房企的高管紛紛離職,超出預期。房地產行業的繁榮期顯然已經過去了,它似乎既不需要這么多人,也不那么賺錢了,剩下的只是壓力和困難。
(一)庫存遠遠不止7億平方米
目前,房地產庫存到底有多少,統一的觀點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待售面積只能說是庫存的一小部分。就是說,庫存絕不止7億平方米。想想也是,2015年全國商品房成交面積近13億平方米,7億平方米也就是半年多的去化量,根本不值得中央三令五申地千方百計去庫存。
可以明確的是,商品房供應量確實由多方面組成:一是待售面積,即取得商品房銷售許可證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億平方米;二是商品房在建面積,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商品房施工面積73.6億平方米,按照安信證券測算,2014年所有上市開發企業預收款/存貨約等于30.6%,截至2015年底,施工面積中有約50億平方米為庫存;三是待開發土地面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待開發土地面積為4.2億平方米,2015年這一數據沒有太大變化,通過CRIC系統的典型城市土地成交數據來看,成交建筑面積/成交土地面積約為1.8,也就是說,這些待開發面積將形成7.5億-8億平方米的庫存,實際上近十幾年來累計的待開發面積可能還遠不止這些。
僅以三方面的數據加總,全國商品房庫存就有65億平方米,按照近五年年均銷售12億平方米測算,需要去化5.4年。很顯然,這三方面也沒有完全涵蓋所有的庫存面積,如待開發面積就沒有被完全納入。
(二)庫存主要集聚在三四線城市
關于庫存的痛點是,這些庫存并不是和城市去化規模成比例分布的,而是主要集聚在去化能力差的三四線城市,一線城市以及南京等市場表現較好的二線城市,現階段明顯出現的是商品房供不應求的情況。數據顯示,近五年全國4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在全國商品房成交量中占比的平均值為37%,是全國房地產市場去化的核心力量。而大量庫存集中在成交能力更差的其他城市。這會造成這些城市的市場在很長一段時期都難有起色,全國市場也將終究受到拖累。
(三)高庫存將嚴重影響未來投資
2015年房地產投資數據顯示: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597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增幅創歷史新低,樓市出現了市場火爆、投資低迷的現象。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市場的火爆是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帶動的,而投資的低迷則是全面的,一線城市沒地,三四線城市沒市場,這就造成了投資數據的全面下滑。未來,這一現象仍將持續:一線城市土地稀缺逐漸增強,三四線城市在高庫存壓力下,沒有了投資需求。可以說,庫存壓力不解,房地產投資難以回暖。
(一)房企利潤率下降趨勢成事實
《證券日報》報道:截至2016年2月15日,滬深兩市共計88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015年業績報告。其中,25家房企凈利潤虧損,凈利潤同比下滑企業達45家,占比超五成。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利潤從2010年的峰值開始下降,即制造業的持續低迷,造成了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支撐了過去幾年樓市的持續繁榮期,而現在,房企利潤率下降趨勢已成現實。
房地產開發企業沒有這么好賺錢了,房地產行業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這正好解釋了過去一兩年大批房企高管的離職潮:與其被逼走,不如去找新的風口。當然,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一些業務的領導確實也不好做了,比如投資,現在北上廣深以及南京、杭州等地,一旦出來一塊位置還不錯的地塊,房企真是瘋狂爭搶。地價卡在房企的喉嚨口,不拿高價地,公司無事做,拿了則很容易成為燙手山芋,也就是去年“朋友圈”戲言的“拿地是找死,不拿地是等死”。筆者也曾聽聞一開發企業的投資老總,在拿了一個“地王”后,由于老板不甚滿意,便自行請辭了。
(二)房企不轉型就沒出路
各類房企在利潤率下降的背景下,幾年前就開始嘗試各種轉型和多元化業務,如早幾年火熱地涌入養老地產、海外市場等,但收效甚微。在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2015年可以說是房企各項創新最為積極的一年,推動了房地產行業的自救。
在金融方面,資產證券化開始實踐嘗試。盡管這一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已十分成熟,國內的資產證券化因受金融環境尚不健全等因素影響,發展步履維艱。直到2015年,鵬華前海萬科REITs的面世,才意味著國內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公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出爐。接著上海、杭州、武漢公積金中心均嘗試進行個人住房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化,加上世茂集團部署“博時資本-世茂天成物業資產支持專項計劃” 的發行,共同標志著房地產領域在資產證券化方面的實質性嘗試,對推動房地產領域資產證券化進程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互聯網金融方面,全球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在房地產領域主要體現為房企紛紛試水房地產眾籌。2015年5月,由中國平安旗下國內最大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平臺——平安好房以及萬科、綠地、萬通等數十家企業共同發起的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正式宣告成立。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出現了眾多的嘗試產品,如樂居眾籌的合作建房型眾籌、碧桂園-平安的合作建房型眾籌、團貸網的“房寶寶”投資理財型眾籌、搜房網的“天下貸”營銷型眾籌等都受到了市場的極大關注。但眾籌這一模式尚未有明確的操作規范,法律也尚未健全,未來發展之路尚未明朗。
聯合辦公快速興起。盡管現階段聯合辦公規模還不大,對傳統辦公的沖擊還不明顯,但它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卻是受足了關注,特別是毛大慶、潘石屹等名人的涉獵,更是為這一領域打下了一針興奮劑。和體驗式商業一樣,聯合辦公也是從需求端入手,迎合新一代人群的需求。世茂、綠地等企業明確表示,現階段尚未有進入這一領域的考慮,但它確實給他們帶來很多思考。
未來,房企的傳統業務將遭受更大的挑戰,創新轉型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行業終將步入變革的陣痛期。

過去十幾年樓市的極度繁榮,主要是補缺長期的住房不足。商品房快速集中建設,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住房市場,有效地改善了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和相關數據推算,目前全國累積的存量住房約179億平方米、2.2億套。按照當年常住人口家庭來算,戶均約1.02套。央行調查統計司的有關研究顯示,1991-2012年,我國城鎮住宅竣工套數約為1.4億—1.7億套,以1990年城鎮居民住宅存量為8000萬套計,當前我國城鎮住宅存量約為2.2億—2.5億套。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數為7.12億,以2011年城市戶均人口數為2.87人計算,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數已達到2.48億戶,因此,估算我國城鎮戶均住房套數約為1套。2015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約為35平方米。可以說,我國住房已經告別短缺,總量基本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
過去多年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得益于人口紅利的釋放,這也是我國房地產市場維持多年繁榮的深層原因,未來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少,住房需求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以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20-44歲人群是購房的主力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及其預測,從2000-2010年,我國20-44歲人口增長6.3%,達到頂部的5.5億人左右,之后將開始下降,預測到2020年時,20-44歲的購房適齡人口將較2010年減少9%。從2002年至今,城鎮人口的絕對數量增加了2.3億人,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增加約10平方米,同比增幅雙雙逐漸回落,需求開始趨于飽和。
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少、住房需求的滿足,未來剛性需求層面對樓市需求的支撐將明顯降低,住房市場終將回歸到成熟市場的模式,轉向租賃市場和二手房市場的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