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雅華
房地產業從哪里突出重圍?
——商機:建個停車場
文/魏雅華

對于2016年的中國,修建停車場無疑是投資最小、投資回籠最快、投資回報率最高、投資風險最小、投資安全系數最大的投資項目。這幾乎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論證和太復雜精細的計算。不過既然作為一種投資,總要作出風險評估,所以還是“確認”一下為好。
如果你是一個中小房地產開發企業,很容易在這一段長達五六年的房地產蕭條期里被兼并或吃掉。2016年,在中國一大半二三線城市中,十個中小房地產企業,至少有九個資金鏈即將崩斷,有七八個會因產能過剩而被消滅。
如果你手里有一塊地想蓋房子出售,卻連挖地基的錢都沒有了,而銀行由于呆壞賬的急劇上升,不但不會給抗風險能力低的中小企業貸款,還會追著你的屁股要債。
如果你想把手里的這塊地給賣了,這時你會發現,你的地已經變成了一個燙手山芋,要么是無人問津,要么折損大半。
那么,出路在哪里?辦個停車場怎么樣?實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夢。
事情解決起來其實很簡單,你不用蓋房子也不用挖地基了,一般來說,想要建設商品房小區的地塊,地段都不會太差。你只要到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去辦個開停車場的證,然后,你把地面用壓路機壓平,鋪上水泥,工期不過十天半個月,一個停車場便大體上建成了。然后,雇上四五個員工,為政府增加幾個就業崗位,就可以開張營業了。前后不過個把月,你就開始有資金回籠了。現在,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的小區建了一半,或者剛蓋起了一兩座樓的骨架,工程只進行了1/10,就已經沒有錢了,你可以把工程停下來,甚至可以把挖好的地基填埋了,在空地建一座大停車場,立馬就有資金回籠。你會發現,建停車場比建商品房錢來得快。
中國現在私家車不只是白領才有,工薪族都開著私家車上班,可中國的城市還停留在自行車時代。近年來,汽車保有量增加的勢頭迅猛,但停車難愈演愈烈。這種落差為停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上行空間。
中國城市現在最需要的商品是停車場。在城市街頭、住宅小區,因為缺少停車場,在日趨擁擠的馬路旁停車成為普遍現象。每天,你開著車出門,首先要想的是:要去的地方有沒有停車場?出門停車成了一件心事。
2016年,全國有35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天津、蘇州、重慶、廣州、杭州、鄭州10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全國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25輛私家車,北京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63輛私家車。
截至2014年底,上海不含外省市牌照的機動車保有量為304萬輛,而全市居住區配建停車位為179萬個,居住區夜間停放需求為290萬輛,停車位的缺口為100萬個以上。到2016年,停車位的缺口將會擴大到200萬個。那么,合理的汽車保有量與停車位的比例應該是多少?根據國際慣例,汽車保有量與停車位的比例應在1∶1.2至1∶1.4之間,如取1.4計算,到2020年,中國汽車停車位需求為34917萬個,缺口是如此之大。所以,從長遠來看,停車經濟前景廣闊,上行空間巨大,是一個毫無疑問的朝陽行業。
在美國,無論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中小城市,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塊的空地,這些空地都是停車場,每天都在創造財富。筆者第一次到美國的時候,驚訝于美國的商場、學校或辦公樓周圍有著比主建筑更大的停車場。美國有3億人口,擁有2.5億輛車,人均擁有0.8輛汽車。據統計,每輛車平均有96%的時間是處于停車狀態,而在道路上行駛的時間只有4%。這個數字告訴你,停車場有多么重要。
據美國學者伏契克(Vukan R. Vuchic)統計,城市通勤者(經常往返者,指從家中往返工作地點的人)如果開車的話,每次通勤平均燃料成本不足1美元,而停車成本則超過了5美元。現實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停車經濟”。整個美國的“泊車經濟”每年帶來的收益高達260億美元,提供了100萬個就業機會。
幾乎所有進入了汽車時代的發達國家,停車點都用“停車咪表”來收費。據統計,美國全國目前有超過500萬個咪表在使用,大大地降低了停車場的人工費用。
在美國,臨街停車位主要由市政部門經營,其收益約占停車業總收益的三分之一。單就“臨時停車”收費,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對于市政來說,這類停車位只是提供日常短時停車服務,很多地方的咪表都不允許超過2小時的停車時間,但在周末和節假日往往是不收費的。停車收費由于關乎公眾利益,是受到嚴密監控的,“公益收費”項目只允許微利或保本經營。
住宅區的街邊停車位一般允許長停,也沒有“停車咪表”。要在這類區域合法停車,則需要攜帶房契或租約到本地法庭辦理停車證。如果無證停車,輕則被開罰單,重則被拖車公司拖走,繼而要繳納不菲的拖車費用。
停車場收費員工作技能要求很低,“停車咪表” 搶走了許多人的飯碗,也使政府失去了手中許多救貧扶困的公益崗位,這也許是“停車咪表” 在中國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
讓我們先來算算建一個小型的停車場的經濟賬。
一個標準的停車位面積應為15-16平方米(含通道面積和公攤面積),以此計算,60個車位規模的停車場總面積應為1000平方米左右,土地租金因地段差異巨大而無法預估。
如果,停車場拿到物價局審批的收費價格是3元每小時(旅游景區除外),按照24小時全部停滿來算,每日的總收入是4320元。如果以六成停滿計,一天的收入在3000元上下,月收入應在6萬元以上,年收入大約是72萬元。扣除4名看護員一年的工資大約8萬元,再刨去占用土地租金大約10萬元,開業第一年,即可以實現盈利40萬-50萬元。還有什么行業能夠比這投資更少、來錢更快?
2016年,“去庫存”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的國策,房地產業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遺憾的是,不少房企根本沒有想過,來錢更快且現已成為中國城市最需要的商品的,是停車場,停車場已成為短缺商品。中國房地產業是不是可以從這里突出重圍?
讓我們來看看發達國家如何解決與城市建設同步的停車場建設問題,如何緩解汽車保有量增長與停車位之間的矛盾,從而尋找可借鑒的地方。
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停車場建設。美國自20世紀30-50年代開始出現停車難問題以后,停車場的建設就成為美國人最重視的問題之一,無論政府機構,還是旅館商店,無論出租公寓,還是娛樂場所,都附建有很大的停車場。采用三種模式建設,即政府投資—委托經營模式、政府—企業投資經營模式和企業投資經營模式。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建停車場,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包括購置土地費用、停車場地建設及附屬建設費用、停車場管理人員勞務費用和停車場設備維護費用等。停車場興建和運營資金除政府或民間投資、停車場收費外,還包括部分違章停車處罰收入、機動車擁有者上繳的停車稅等。
日本政府規定,對私營和半官半民經營、建設的停車場,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其補助率為1/3。政府還動用道路開發資金、開發銀行的特別利率融資等,對私營和半官半民經營、建設的停車場提供低息貸款,貸款期15-25年不等,并規定起初5年只還息不還本。在稅收方面,對各類型停車場的企業所得稅、法人稅、地價稅、固定資產稅、建設稅等都有不同的減免規定,其中有的還可全免。
理順體制,依法設立專門的停車管理機構,對停車場實行統一管理和經營,是發達國家的主要做法。更為重要的是把停車場歸入公益事業,因為它使用的是公共資源,是絕不可以成為一種暴利行業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效法和學習的。
確認一個商機并不容易,商機也并不是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尤其是像停車場這樣的商機,及時地把房地產業過剩的產能,轉入到停車場上來,這不是“一石N鳥”的機會嗎?有準備的人,不要讓商機從你的身邊溜走!
(作者單位:陜西電視臺經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