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藤典洋
82歲的天皇明仁向國民發表演說,流露退位之意
在日本,8月一直是個莊重的時期。這個月里,我們紀念廣島和長崎被毀,以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然而今年,我們發現自己不僅在銘記歷史,也在見證歷史:日本被明仁天皇最近發布的一則視頻訊息撼動,他在視頻中暗示自己想要生前退位。
明仁天皇在講話中并沒有明確使用“退位”一詞,他試圖傳達出的意思是,自己提出的變化是普通人身上也會發生的。他表示,自己年紀太大,無法再參與公共事務;他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出行。與此同時,他似乎也暗示,作為國家象征,天皇的官方職責太過重要,不能削弱。
訊息的模糊是故意為之。畢竟,日本憲法禁止天皇參與政治,而清楚地表達退位的意愿將構成明確的政治行為。不過,明仁表達意愿的方式——直接向日本民眾講話——似乎是為了故意制造出它所達到的那種令人震撼的效果。這是自1945年以來日本天皇第一次這樣越過政府首腦,表達自己的想法: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明仁的父親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講話,宣布日本向盟軍投降。
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引發了疑問:“為什么是這個時候?”選擇這個時間點無疑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隨著他走向生命的盡頭,明仁天皇對皇室制度的未來愈發感到擔憂。他在此次視頻演講中表示,在這樣的時期,“社會陷入停頓。”承擔起新職責時——“一個非常沉重的壓力”——他還處在哀悼情緒中。他說希望未來的天皇可以免于承受這種壓力。
或許明仁天皇也知道,在某一刻日本將需要再次允許女性做天皇,就像早在六世紀時那樣。他可能想幫助激發人們認真地重新考慮目前的制度,以此促成這種改變。
但所有這些都無法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為什么是現在?”
日本官方傳播機構NHK在7月13日報道,明仁天皇希望退位。宣布這一消息的幾天前,執政的自民黨剛剛在國會參議院選舉中大勝反對黨——與其盟友公明黨一起獲得2/3的多數席位,足以讓國會將修改憲法的提議訴諸全民公投。
人們不禁懷疑,天皇退位的意圖是否與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政府修改憲法的決心有關——尤其是它提出的修改意見之一就是重新定義天皇這一角色,將它從一個純粹象征性的職位重新改為國家元首,就像1890年明治憲法規定的那樣。目前還不清楚這樣的改變到底意味著什么,但它將是對戰后意識形態的一種象征性否定。

戰后60年(2005年),天皇明仁夫婦在塞班島對大戰死難者致意
一些專家表示,安倍政府可能秘密向NHK施壓,要求其報道天皇退位的意愿。現行法律不允許天皇生前退位,因此也沒有關于退位天皇所扮演角色的指導。大概只能通過憲法修正案來處理明仁天皇的含蓄請求,而提出相關憲法修正案可能會讓安倍政府有機會同時推進其他條款的修訂。

1990年11月,在即位典禮上宣誓的明仁
不過,在我看來,更有說服力的解讀是,明仁天皇一直深受安倍政府為修改憲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困擾——修憲的目的不僅是賦予天皇這個角色政治色彩,還包括廢除禁止日本參戰的所謂和平條款。明仁天皇是在努力拖延他們的進程,或許想拖到2018年安倍任期結束以后。換句話說,明仁天皇可能是希望提出另一個憲法問題,而這個問題比其他的更緊迫:鑒于他的年齡和身份,不得不首先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外界無從知道這些可能中哪一個是對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民眾的心目中,明仁天皇勇敢地(雖然采用了必要的含混說辭)表達了自己退位意愿的舉動,首次讓他變得比他父親更重要。通過一個出人意料的自發舉動,明仁天皇重新彰顯了自己作為日本第一位真正的戰后天皇的地位。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明仁天皇夫婦探視災民
自登上皇位后,明仁天皇一直力爭顯示對憲法的尊重,并明確表示自己致力于和平與國際合作。如果允許日本天皇生前退位的嘗試取得成功——推翻由來已久的天皇“神圣不容侵犯”的概念——他將證明,如今的天皇和其他任何一名公民一樣,都須遵守法律和構成戰后秩序的民主理念。
(本文作者加藤典洋是一名文藝評論家,同時也是早稻田大學的榮譽教授。)(常青 陳亦亭譯)(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