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
最近在媒體公開的貪腐案例中,涉案者江捍平,其失守過程令人唏噓。
深圳衛計委原主任江捍平,他曾是湖南衡陽市中心醫院史上最年輕的院長,才識卓越;他曾十年如一日背著病重的前妻上下七樓,不離不棄;因介紹對象的問題,他曾強悍地表示不再踏入原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家半步;他還因親戚打著自己名號招搖撞騙拍案而起。但后來他花了一百四十一萬元買官,自己在十四年間斂財近三百萬元。
在江捍平的墮落軌跡中,土壤環境的影響很是明顯。
江捍平的“思想波動”始于被突然調整為南山區政府計生辦主任,這讓他有“讓特種部隊去養豬”的感覺。他因此找南山區委書記“討要說法”,但書記對他連頭都不抬一下。江捍平把自己的遭遇歸結為“只顧搞業務,不會搞關系”。
在吸取“教訓”后,他開始用錢來“搞關系”,先后向領導進貢了一百四十一萬元,而且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最后他當上了深圳市衛計委主任。
然而賄賂是一種投資,目的是得到回報。江捍平在買到權力后,不但要把送出去的錢“賺”回來,還要有更多的收益,于是就有了后面三百多萬元的貪腐累積。
人難免都有私心與貪念。這種私心與念貪能不能冒頭,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冒頭,一取決于道德修養,二取決于社會環境。
個人道德修養良好,會在一定程度上管束自己的私心與貪念。但這并不可靠——當誘惑不斷加大而且風險不高時,貪欲就會沖破道德的管束;貪欲一旦突圍并且沒有遇到障礙,就會從“散步”提速到“奔跑”,直至四處撒野。
權力是私欲的翅膀,一旦失去管控與約束,就會把私欲馱向不歸路,并且形成示范效應。江捍平就是從環境中察覺到“不會搞關系”導致“難以搞業務”的道理之后,不得不去適應環境,并一度與環境有了默契。
社會環境的構成因素主要是機制。機制對權力失去管控力,使貪欲有撒野之機,讓英雄無用武之地,最終導致正負能量的逆轉。能人江捍平的蛻變,再次證明“好的機制能讓壞人變好,壞的機制能讓好人變壞”的道理。
【選自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