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從彭總“我一個人吃好的咽不下”談起
陳琳
彭德懷在戰爭年代與士兵同甘共苦,體現了鮮明的群眾立場和反特權態度以及嚴于律己的風范,彰顯了共產黨員的本色。這對當前的“兩學一做”教育具有指導意義,值得各級領導干部效仿。
彭德懷;共產黨員;公仆本色
最近,翻閱了《彭德懷傳》一書,彭德懷率領部隊在太行上開展反“掃蕩”。當時,部隊生活條件相當艱苦、困難。一天,前方總部殺了一頭豬犒勞部隊,管理員擅自為彭德懷留下了一點肉。被彭德懷發現后,狠狠地訓了管理員一頓,硬是讓管理員把肉倒進戰士們的大鍋里,房東看見后,不理解地問彭德懷:“這點肉能將部隊吃窮?管理員也是好心,你咋罵他”?彭德懷說:“看看鄉親們都吃的啥?清水煮野菜,里面是糠蛋蛋。我一個人吃好的咽不下”。彭德懷的這番舉動,顯示出了他的百姓心、戰士情;他愛民、親戰士勝過愛自己;表現了他執紀的自覺性、自律性;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
“我一個人吃好的咽不下”,說明彭德懷一心想的是與群眾同甘共苦。群眾立場、群眾觀念,是共產黨人的基本政治素養。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描述紅軍艱難困苦的生活:“現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樣苦”。①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共產黨的干部做到與群眾一塊苦、一塊干、一塊過的精神不能丟,忘卻了、丟棄了,我們就失去了不可戰勝的力量。黨員干部無論官位多高,都要把架子放下,把目光沉下,把身子撲下,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這是群眾觀點之魂、群眾路線之質、群眾立場之綱,必須永遠發揚光大。新時期,“兩學一做”教育,目的就在于黨員干部要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的思想和行動中,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認真糾正存在的“四風”,要以彭德懷和新時期黨內的先進模范人物為鏡,把身上的官氣、傲氣、霸氣一掃而盡,做到心里裝著百姓,不留半分私利;做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人民公仆。
“我一個人吃好的咽不下”,說明彭德懷不搞任何特殊化。彭總身邊的人看到他指揮千軍萬馬接連打仗,擔心身體搞垮了,出于愛心,給他留一點肉以補助身體,這確實合情合理,可彭德懷硬是不吃,把肉倒在了戰士的大鍋里,充分反映了彭德懷在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一切利益歸屬于人民。特殊化就是搞特權,搞特權的人必然脫離人民群眾。彭德懷之所以不搞特權,在于他把自己看得與群眾一般高、在人格和地位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他當官不像官,不擺官架子;他用權不謀私,一心為人民。特權思想和特殊化,與共產黨人的“公權觀”格格不入。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屬于人民,除為人民用權之外,沒有半點搞特殊化的理由。在黨規黨紀面前無特殊黨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紀律面前人人受約束,在黨性面前一視同仁。彭德懷把自己擺在普通百姓的位置上,充分表現出了人民公仆的本色。“兩學一做”教育中,堅決反對特權思想,自覺提升黨性修養,奉獻人民。
“我一個人吃好的咽不下”,說明彭德懷嚴格執行黨的紀律。彭德懷深刻懂得:他多吃了“肉”,下面的軍、師、團的領導干部,也會多吃“肉”。這個“缺口”一打開,就會造成惡果無窮無盡,后果不堪設想。彭總不亂吃“肉”,誰也不敢多吃“肉”。這看起來是一個吃肉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政治生態和模范執行黨的紀律的問題。一個榜樣,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桿,就是無聲的命令。官風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民風,具有極強的示范效應。領導干部起模范表率作用,其號召力影響力是強大無比的。我們要以彭德懷和焦裕祿、孔繁森、沈浩、楊善洲為榜樣,針對黨員干部在“四風”上存在的“脫離群眾”這一“最大危險”,從思想和行動上消除種種背離黨宗旨的“雜質”和違背黨章黨規的不正之風,切實做出榜樣起模范帶頭作用。在“兩學一做”教育中,領導干部要帶頭把思想“曬”在群眾面前,把問題擺在群眾面前,把病根亮在群眾面前;讓群眾議一議、幫一幫、評一評;做到思想到群眾中去凈化,黨性到群眾中去錘煉,方法到群眾中去請教,問題到群眾中去化解。在改進政治作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上給群眾一個合格的、滿意的、點贊的答卷。當前,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繼承與發揚“我一個人吃好的咽不下”精神,對改進黨的作風、保持黨的先進性,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65頁。
(本文作者:河南省三門峽黨校學刊編輯部主任)
責任編輯:江生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