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梁豐小學(215600) 錢 萍
例談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江蘇張家港市梁豐小學(215600) 錢萍
問題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是小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的一個核心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大膽地問,有目的地問。
有效課堂問題意識敢問能問 善思巧問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皢栴}是數學的心臟”,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質疑—釋疑”的過程。探究始發于問題,探究性學習是有效的數學課堂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能否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衡量一節課是否有效的標準。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和釋疑能力,是有效課堂的一個重要保證。下面我就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談幾點做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知識盡管表現為形式化的符號,但它可視為具體生活經驗和常識的系統化,它可以在學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實體模型。現實的背景常常為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提供情境和源泉,這使得同一個知識對象可以有多樣化的載體予以呈現?!?/p>
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結合教材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問題情境,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先肯定學生敢提出問題的勇氣,而后再引導學生改正錯誤。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時,我創設了二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喜羊羊、沸羊羊和美羊羊跳繩的情境,在已知喜羊羊跳了45下的基礎上,給出美羊羊比喜羊羊多跳了23下、沸羊羊比喜羊羊多跳了39下,讓學生思考美羊羊和沸羊羊各跳了多少下。學生非常樂意把自己融入情境中,因此很快提出問題,并充滿激情地去解決問題。最后通過比較,他們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以及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在計算方法上的聯系和區別。
這樣的情境教學是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新知,讓他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情境是實現新課教學目標的有力助手,是聯系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紐帶,是幫助學生理解新知的有效模型,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基礎和解決問題的平臺。
有這樣一種課堂現象:教師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是學生卻無動于衷,導致課堂出現不和諧的冷場。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說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對于學生的學情掌握不夠到位?!芭d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學,使教學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如此,學生的學習才是最合適、最有效的,學生也才是最會思考和提問的。
例如,教學“第幾”時,我根據教材情境圖重新設計了極具趣味的童話故事:“小松鼠、小獅子、大象、長頸鹿、小精靈參加森林音樂會,在排隊買票時出現了爭執,因為他們誰都想排前面(黑板上凌亂地貼著5個小動物的圖片),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混亂的狀態呢?你能給他們排排隊嗎?”展示情境以后,我讓學生獨立動手排一排,再進行交流與反饋。這一童話故事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圖為媒介,可讓學生發揮個性,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進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思考深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利用知識產生的背景走進學生思考深處
將問題放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或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教學“認識分數”和“認識小數”時,教師要熟知分數和小數是勞動人民在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時產生的。根據這樣的背景,教師可以創造測量的問題情境,當不能用已學的數表示結果時,就會使學生產生認識新數的強烈愿望。此時再教學分數和小數就水到渠成,學生接受起來容易,教學效果自然顯著。
2.利用熟悉的生活熱點走進學生思考深處
學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個群體,接受的信息不僅僅來自教師,還來自家庭和媒體。
例如,教學“確定位置”時,鑒于學生對2014年3月的馬航失聯事件的關注,我先讓學生對此談談自己的看法。有學生提出:“要是能精確地確定失蹤的飛機的位置,就可以采取救援行動了?!边@個問題是開展的教學的著力點,于是我趁機將知識點拋出來:“物體的精確位置和方向和距離有關?!?/p>
將學生關注的時事進行加工引入課堂,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這樣教學生動自然,消除了學生理解知識的困難,提高了教學效果。
3.利用多媒體整合教學走進學生思考深處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和學生進行多方面的互動,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展示數學的奧秘,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活躍其思維。
例如,教學“認識分數”時,我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創造一個分數。學生先分小組操作,然后將結果展示出來。學生操作時,我進行巡視。操作完畢后,我把學生的操作過程通過多媒體分別展示出來。學生看到不一樣的做法就會產生疑問,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這是一堂需要學生充分動手操作感知新知的概念課,需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充分理解分數究竟是什么。在提問和探究中,學生可充分感知了解知識的由來,從而把知識學得更透徹。這樣的課堂,利用多媒體,直觀,簡單又有實效。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師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意識都是活的,協調互助。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逐步養成善于提問,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1.問在教材重、難點處,有研究價值
教師要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主動探究,啟迪思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2.問在課堂“知識建構處”,有體系價值
教師不僅要把零散的知識教授給學生,而且要督促學生養成思考前后聯系、整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好習慣。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知識,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體系的思維過程。
例如,教學“8的口訣”時,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題:“你知道老師今年幾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喲!”學生的積極性瞬間被調動起來,紛紛開始猜測。我接著提問:“老師的年齡和今天學習的8的乘法口訣有關,你能通過問老師3個問題,猜出老師的年齡嗎?”于是學生開動腦筋,不斷提問,最終得出結果。這樣便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整理與內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繼發展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學會基本的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創新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堂課的事情,是應該貫穿在學習的始末。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本”,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提問”與“釋疑”的關系,重在學生的善思和巧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責編吳美玲)
G623.5
A
1007-9068(2016)2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