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張雅倩 北京聯合大學碩士研究生
讓“體驗式”交流深入兩岸青年
作者丨張雅倩北京聯合大學碩士研究生

兩岸青年交流
今年全國兩會上,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在講話或工作報告中尤為關注兩岸青年交流。其中一個新提法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即“體驗式交流”。如何使“體驗式”交流深入兩岸青年,值得進一步思考。
做好兩岸青年交流是大陸對臺工作的一貫立場,回顧過去,政府通過政策調整,舉辦系列活動來拉近兩岸青年間的交流。就其影響來看,已取得相當大的成效,化解了部分刻板印象,構建出雙方持續互動的溝通管道,但其交流方式與內容仍需調整。
就“體驗式交流”來看,有兩點尤為重要,一是臺灣青年需融入大陸里面,二是要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接受,在雙方的交流過程中可能會有碰撞與交鋒,但最后要達到交融。相比以往,強調進入更為實質與深層次的階段。對于未來兩岸青年交流,除繼續推動之前的活動外,應嘗試做出一些改變。
拓展交流的廣度。就廣度看,強調交流的面要廣,且有針對性。臺灣青年面對高房價、高失業率、低起薪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于未來他們只想追求“小確幸”。應多從臺灣青少年的成長、需求、興趣的角度出發,根據其設置諸如創業、就業、升學、文教、衛生、體育等公共話題展開跨領域研討,多給他們解決問題,使臺灣青年看到希望。
加強交流的深度。從深度看,過去多拘泥于旅游、參訪、聯誼等走馬觀花式的交流,此后應深入社會、生活。可利用兩岸學生社團,進行兩岸青年互換支教等其他主題活動。也可通過兩岸家庭、孩子互換居住,農村、城市家庭均可,可主要以農村家庭為主。也可借鑒基層交流形式,通過安置臺灣青年在政府基層部門進行實習培訓。通過這些活動,使臺灣青年加強對大陸社會、家庭、社區、政府的了解,更長久深入到基層,才可真正了解大陸。也可在從業資格、個體工商戶經營范圍,對臺灣青年開放,或也可吸收臺灣青年教師納入教師體制中。
自媒體互動使兩岸青年交流常態化。結合青少年的興趣愛好,開發設置相關App,在微信、微博等新興社交平臺進行互動,可開展網絡游戲、娛樂節目等方面的互動。此外,可建立兩岸青年交流的網絡論壇,在論壇中設置相關的興趣板塊,供彼此交流。就如同前不久發生在臉書上的表情包大戰更像是一場獨特的文化交流,充分利用與挖掘網絡功能,加強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
讓“體驗式”交流深入兩岸青年,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使臺灣青年感受到大陸的一點一滴,更深層的觸摸、了解真實的大陸,獲得參與大陸社會發展的機會,增強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