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盧俊杰 石獅市文體旅游廣電新聞出版局
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蔡氏家廟
作者丨盧俊杰石獅市文體旅游廣電新聞出版局

1982年,筆者就讀位于青陽五店市石鼓山上的晉江第一中學。母校一墻之隔的一廟(石鼓廟)兩祠堂(莊厝祠堂、蔡厝祠堂),就是青陽古鎮的發源地。時隔34年,2016年的元宵佳節,中央電視臺在五店市錄制元宵晚會,我也就故地重游一回。如今的蔡厝祠堂(亦稱蔡氏家廟)周邊區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代摩天高樓林立,配著傳統街區紅磚夾石燕尾脊更加絢麗奪目。蔡氏家廟依然是青陽五店市的標志性建筑和地理中心,每日游客絡繹不絕,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古地名五店市亦稱青陽蔡五店市。古籍載,青陽在泉州城南九十九溪下游,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故早在唐朝就得到很大開發。最早到青陽開發的人中,就有青陽蔡氏一世祖蔡一翁。青陽蔡氏七世5兄弟于此大唐官道旁開店5家,美名遠播,五店市遂成頗具名氣的地標。新地名青陽取“青梅山之陽面”之意,青梅山為青陽最高點,視野開闊,蔡氏家廟選址此地,就是為了讓子孫后代都永有“登高遠矚”之愿景。蔡氏家廟正對著泉州東西雙塔,每到中秋夜,從家廟就能清楚遠眺東西塔上耀眼的燈火,就像祠堂案前的兩支燭燈,家廟大門對聯“溫陵山水萬重盡收入吾家眼界,青陽煙火千戶獨占此高峰頂頭”,就開門見山標明家廟極佳的地理位置和風水。
另一家廟對聯“派分莆陽世居青陽堂揖雙陽好就三陽開泰運,裔出周代基肇唐代澤流昭代長綿百代振家聲”,高度濃縮了蔡氏族人遷徙線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濟陽—莆陽—青陽”。史載,蔡氏系周朝周文王的后裔,先世在新蔡國(今河南上蔡縣),后居濟陽郡,故蔡氏以國為姓,以濟陽為郡望。唐末蔡氏先祖自河南固始縣入閩,居莆陽仙游縣。蔡一翁于唐咸通元年遷居晉江縣,為青陽蔡氏一世祖,經1156年,繁衍47世裔孫。“三陽開泰”即形象地概括青陽蔡氏的遷徙史。
青陽蔡氏族譜記載:“一世祖輝公,君智公次子,字用明,號一翁,家世莆陽仙游縣。唐咸通元年(860)庚辰來泉之晉江縣青陽,耽于山水,舍仙游而卜居焉。按青陽山一名五店市,在泉城之南一十五里,土沃泉甘……蓋其地為水陸之交會,秘靈之藏也。翁擇而營之。翁賦性純厚,勤儉為生,力田樹桑,讀書教子,處事淡如也。歲久而家道成焉。是為青陽蔡氏始祖。妣王氏,合葬青陽山。”蔡氏始祖陵墓仍在石鼓山莊。
晉江市文史專家粘良圖所著《五店市講古》記載其盛,在文風鼎盛的宋代,青陽蔡氏人才濟濟,如:
六世蔡常安,號十九翁,宋熙寧間欽賜進士,“纂修族譜,興建家廟,始行祭祀”。
八世蔡旦,字誠叟,登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授莆田尉,調興化州教授,篤于文學,選士得人,士論推重一時。
十世蔡次傅,字肖說,天資俊偉,雄才博學。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居官有政聲。初授迪功郎漳州司戶參軍,上司曾私下送一筆錢給他,他不據為己有受,而用來建造公廳。淳祜初任仙游縣令,興學宮,勸農桑,以政績聞于朝廷,累遷至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又出任廣南都運使兼經略安撫,升直寶謨閣學士。致仕后在青陽建吳市橋40間,鋪石路百七十丈,以利行人。在青陽置有倉庫、柴場、船枋、洗馬池等,人稱其里為公卿保。而青陽蔡氏一派,遂以“寶謨傳芳”作為燈號。
到明代,晉江地區政通人和,“家詩書而戶弦誦”,蔡氏一族依然人才輩出,科舉蟬聯。僅十八至廿二世就有:
蔡祜,師從泉州大儒蔡清的高徒田南山學《易》,行動必合于禮度。舉鄉貢,授新寧教諭,改海寧,遷湖州學教授。所到之處以德行為士民表率,不茍取邑中一物。每臨離職之日,讀書人爭為畫像,乞留衣帶作紀念。
蔡元偉,明嘉靖十年(1531)舉人,初以教書為業,辭官孝養雙親十年。后任羅田教諭,轉江西德化知縣,擢杭州府通判,無論對上級下屬,一片至誠,清苦持身,周詳奉職,人稱有道君子。
蔡黃卷,由歲貢授河南睢州訓導,以德行教育士民,愛護士人無所不至。轉汝陽教諭,而且善于識拔人才。睢州、汝陽兩地并祀黃卷于學宮。青陽一地亦祀于鄉賢祠。
蔡克廉,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授戶部主事,升江西提學僉事、廣東提學副使,兩省士人被識拔者多為名臣。克廉后來官至戶部尚書。
蔡思雍,明隆慶元年(1567)舉人,任龍泉知縣,清政為民。
蔡應麟,明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自兵部改吏部,官至太常少卿。
蔡立愛,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舉人,任湖廣靳州、廣東連州知州,為官清廉,庶民頌德。
蔡立敬,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居官清廉正直,不辭勞瘁,盡忠愛民。值浙省饑荒,百姓凍餒流離,立敬具疏上奏,開倉施賑,活人不可勝計。紳民稱為“慈父”,為他勒碑紀念。立愛、立敬在青陽所建第宅,人稱“布政衙”,至今得以保存。

青陽蔡氏家廟正廳
蔡侃,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聯捷進士,官至云南布政,曾于云南筑城置兵以防反叛土酋,譽為“西南長城”的城墻今猶屹立西南邊疆。
清初,閩南沿海戰亂不已,蔡氏一族又出了不少武官,蔡一潭、蔡嘉賢、蔡輝光官至都督;蔡蓍及其子蔡一龍皆授都督,掛印協征臺灣寶島及澎湖列島。
蔡氏作為青陽最早開發的氏族,人丁十分興旺,經歷1000多年,傳衍40余代,族裔遍布海內外。海外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國內較多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西、江蘇、臺灣。本市則分居100多個村莊,數十萬人口。
從清朝康熙年間起,青陽蔡氏隨施瑯將軍復臺,傳衍臺灣的人數漸多,主要分布在臺北、臺中、嘉義、鹿港等地,其中不乏精英人物。如廿七世蔡清水,號澹齋,在臺地經商致富,樂善好施,被推薦為鄉飲大賓,后人為紀念他,將其居住的地方稱為清水街,現在稱為清水鎮。從1989年到2002年,一直被《財富》雜志評為臺灣首富的蔡萬霖先祖蔡守意也遷自青陽,他家清代的紅磚墻燕尾脊老宅現在仍完好保存著。

蔡氏家廟門斗

蔡氏家廟邊廳
自1989年蔡氏家廟重修落成以來,臺灣族裔前來拜謁的已有近百批。蔡萬霖曾說,他先祖蔡守意臨終再三囑托:“記住我們的祖先是泉州南門外的石鼓蔡,無論如何,都要返鄉光宗耀祖。”所以,1990年,蔡萬霖曾委托其胞弟蔡萬德、侄子蔡辰洋專程來到青陽蔡厝尋根,拜謁蔡氏家廟,受到晉江宗親們的熱烈歡迎。2005年,即蔡萬霖過世的第二年,蔡萬霖次子蔡宏圖即派其駐京、港、滬機構負責人專程來青陽祭祖,捐助故里公益事業;2006年3月,蔡萬霖的侄子蔡辰洋再次來到蔡氏家廟謁祖,并捐獻了一萬美元。
同一條血脈,同一條根。兩岸蔡氏族親們不僅血脈相連,信仰也是相承的。蔡先生指著蔡厝最著名的石鼓廟告訴我們,旅臺青陽蔡氏自稱“石鼓蔡”,宋代蔡厝在石鼓山建有石鼓廟,廟中崇奉的順正大王香火特別興盛。而順正王原來就是蔡氏先祖寶謨閣大學士蔡次傅的門客,有一段特殊淵源關系。當年遷臺的蔡氏族裔從石鼓廟分靈順正大王香火往臺奉祀,隨著旅臺蔡氏的遷徙,順正大王香火傳遍臺灣。臺中的順福宮、清德宮、永安宮、天后宮,高雄的順安宮,臺南的圣母壇、清水鎮等多處宮廟,紛紛組團到青陽石鼓廟進香。血緣、神緣的相連相承一起見證了兩岸蔡氏族親數百年剪不斷的親情。
蔡氏家廟始建于宋熙寧間(1067—1077),經歷過上千年漫長的歷史,也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劫難。先是在元明更替的戰亂時,祠宇廢圮,明初由十四世族裔重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入侵,青陽民居焚毀殆盡,蔡氏家廟也難逃厄運,到萬歷十二年(1584)始得重修。后又經過清光緒十五年(1889)、民國23年(1934)兩次大修。1940年9月,侵華日寇飛機在晉江石獅一帶狂轟濫炸,蔡氏祠廟競被炸成一堆瓦礫。1987年,海內外蔡氏宗親再次組織重建,1989年落成。
蔡氏家廟與莊氏家廟并排矗立在五店市中線,為五開間兩進磚石木構建仿明清閩南“皇宮起”古建筑。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門前隔著石埕道路,正對著一堵與家廟齊寬的紅磚拼花照墻。家廟建立在1.5米高的石砌基礎上,懸山頂黃瓦綠筒,尊貴大方,門廳屋頂呈山川脊式,正脊端燕尾高仰,頂立著精致的陶瓷鴟吻,意寓召喚裔孫“燕歸來”。脊堵裝飾雙鳳牡丹五彩剪瓷;山川脊邊上兩段較低小港脊依然燕尾飛揚,剪黏名貴花卉點綴燕尾,脊堵處則是八仙過海剪黏;四條垂脊前頭牌非常突出,亭臺樓閣場面,樓閣前是文官辦案場景,前方為策馬奔跑的武官,樓閣頂部還立3人,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五開間的蔡氏家廟并開3個大門,門前安石鼓、石枕,皆為精雕細刻的青石。門廊前一列4根白石方柱。每柱鐫聯,稱頌人杰地靈:“前紫帽后羅裳,廟堂冠冕;左旗山右石鼓,將相規模”“文昭孫支,近占梅石一座;江左門第,遠敵王謝二家”。正大門額石匾刻“蔡氏家廟”四個大字,橫批:“自唐世家”,門聯:“溫陵山水萬重,盡收入吾家眼界;青陽煙火千戶,獨占此高峰頂頭。”左右兩小邊門上方匾刻“寶謨學士”“父子都督”,聯鐫:“將相勛業昭千古,都督樞衡振萬邦”“百代冠裳朝北闕,千秋宗廟壯南關”,橫批分別為“金鑾直上”“玉帶頻膺”。墻堵悉以雕刻著歷史典故的青石、白石相間拼裝。梁枋間鑲嵌鎏金錯彩的花籃、梁裙、雀替,工藝巧奪天工。

蔡氏家廟夜景
進入大門,即為天井。站在天井中間環顧一周,屋頂的天際線均有簡淡花草勾勒舒緩轉折的線條。家廟祀廳亦開3門,水車堵裝飾泥塑彩繪“群仙獻壽”“廿四孝”圖像。廳前步口柱鐫聯:“派分莆陽,世居青陽,堂揖雙陽,好就三陽開泰運;裔出周代,基肇唐代,澤流昭代,長綿百代振家聲。”門首掛著濟陽柯蔡委員會贈的“振我宗風”匾和石獅大侖、金井塘東、靈秀鈔坑、瑤厝等青陽蔡氏傳裔獻的“祖德宗功”匾。正廳面闊3間,進深3間,尤為軒敞宏闊。內立稱為“孝思堂”的神龕,龕前掛一列祖宗畫像,分別為一世祖蔡用明、六世祖蔡常安、十世祖蔡次傅及廿七世渡臺的蔡清水。“孝思堂”神龕兩側對聯訴說著家族的綿延:“論德論功論爵,尊尊親親,千年公道如見;自唐自宋自今,子子孫孫,一脈忠厚永存。”也闡明立功、立德、立命是宗族中受人尊崇的條件,訓誡子孫以忠厚為本,踏實做人。廳柱鐫聯:“聚族梅山,一千余年來惟是青與白,不失故山氣味;構祠吾市,半畝方宅中自為爽而愷,卻忘近市塵囂。”大廳兩側朱紅的板壁上大書著“忠孝廉節”,以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標準勉勵后人。梁枋間則琳瑯滿目掛著“文武一品”“國師”“都督”等金字匾額。因為青陽蔡氏家廟是閩南蔡氏的母鄉,其分居各地的族裔在登科出仕時都要到這里掛匾樹旗桿,榮宗耀祖,所以祠堂的匾額特多。顯然,青陽蔡氏一族之所以人才濟濟,俊彥輩出,成為聞名遐邇的世家,與代代相傳的家風有著密切的關系。
蔡氏家廟為了弘揚良好家風,初春時節舉行了隆重的祭祖儀式:掛紅燈、貼紅聯、搓紅丸、穿紅衣,設主祭、陪祭、司儀,撞鐘擊鼓、凈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祭文、敬獻花籃,升“寶謨傳芳”族旗,一派祥和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