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欣書 臺灣特約撰稿人
臺灣油畫家陳曉菁的創作人生 用“愛”作畫 以“畫”記錄生活
作者丨欣書臺灣特約撰稿人

陳曉菁生活照
無論身處何處,藝術,一直伴隨左右。可當您詢問自己與他人,藝術是什么?幾乎換來的不是瞠目結舌的表情,就是不知所云的回答。
究竟何謂藝術?哲學家闡述:“藝術,是人們為了補償主觀本我的缺憾及慰藉感官情緒的需要從而創造出的文化現象。”文學家著墨:“藝術是人類在單調的日常中,為了豐富生活,進行娛樂的一種高尚且特殊方式。”美學家描繪:“藝術是采用任何單一或復數材質,經過縝密構思所形塑出來的作品。”對大眾而言,這些定義偏向學術理論,內容晦澀難懂。而臺灣的油畫家陳曉菁老師卻以輕松文字將其定義,她以為 : “藝術是進行情感交流的手段,反映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情感。”相比之下,解釋淺顯明白、易于理解。
陳曉菁,1969年出生于臺灣臺北市,父親是著名的科幻作家黃海。黃老先生作品豐富,除了熱愛科幻小說,還著有兒童文學、學術論文等數十篇。獲獎無數,舉凡“中山文藝獎”“兩岸中華兒童文學獎”“世界華語科幻星云獎”均有他的身影。或許是家學淵源,耳濡目染父親從無到有的創作,陳曉菁自小對文學與藝術充滿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繪畫,流露出非凡的才能和天份。
長大后,陳曉菁投考享有盛譽的復興商工美工科繪畫組,嗣后進入臺灣藝術大學深造。畢業后僅一年,即以新人之姿先后于水返腳藝文中心參加聯展,并舉辦個展。因為自己不輟的努力加上巨大的恒心,在短短時間內創下了“年年有畫展,六載達九度”的紀錄。龐畢度藝術中心、畫癡藝術中心的個展,基隆、新竹地方藝文中心及博愛藝廊、采風畫廊的聯展,皆有其新作展出,靈感豐沛,令人印象深刻。在去年臺北101大樓中華藝術館舉辦的兩岸藝術家聯展上,陳曉菁更是大放異彩、吸引菲林無數。
畫展以外,陳曉菁也將作品發表于各大報紙及雜志上。她曾登上臺灣的《聯合報》文化版、《中國時報》家庭版、《國語日報》藝文版、佛教《人間福報》、基督教《論壇報》、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兒童文學學會《會訊》等刊物。

《賣糖葫蘆的媽媽》

《一起來寫生》
在畫壇,陳曉菁與先生王金選是一對人人欣羨的神仙美眷。兩人在萬芳醫院藝術空間舉辦的“菁選彩繪”雙人展,真真是琴瑟和鳴,為藝文界的一段佳話。
兩人的邂逅是在一場生日宴會上,那是兒童文學界的巨擘林良先生的70大壽。彼時20歲出頭的陳曉菁與王金選一雙璧人,正值好年華。男的溫文爾雅,女的嬌俏可愛,相遇的瞬間,彼此就互有好感。交談之后,更是發現志趣相投,均為學畫、惜畫、愛畫之士,很快就陷入熱戀步入禮堂。婚后陳曉菁與先生恩愛有加,一起在同一個屋檐下攜手創作,日子過得平實自在、美滿溫暖。不久,長子子維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

《咚咚咚》

《喂》
固然一如你我,生活上的各種壓力及瑣事在新成立的小家庭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夫妻倆共處總能相互尊重并為對方著想,并配合出越來越好的默契,無謂的抱怨與爭吵很少發生在他們身上。用心經營家庭的間隙,陳曉菁夫婦得空一定把握機會,“騎在時間的翅膀上”,盡情地享受繪畫與文學的樂趣。
自稱“不自覺的媒人”的林良先生寫道:“王金選、陳曉菁夫妻像牛郎織女一樣的男耕女織,金選的耕是不斷涌來的稿約,曉菁的織乃忙不完的家事。”多才多藝的王金選除了會畫油畫、漫畫,亦是兒童文學界的后起俊彥,尤為擅長兒歌創作。他寫的兒歌歌詞詼諧逗趣、生動活潑,廣受好評。身兼妻子、媽媽、家庭主婦、畫家、作家數職的陳曉菁,才情也不遑多讓,拿炒菜鏟子的手又是執鋼筆筆頭的手、握油畫刷子的手。她時而寫寫輕松自然的短文,時而繪繪給小朋友看的可愛插圖,但最傾情的仍是充滿脈脈溫情的“人物畫”。
如同開頭所提及的,陳曉菁認為藝術即反映人們內心情感的交流手段,她的畫作也忠實地回應著這個思想。對她而言,毋需波瀾壯闊的大山大海,不用繾綣纏綿的男歡女愛,日常的點點滴滴中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溫馨及祥和,反而是最珍貴的題材。陳曉菁自幼情有獨鐘人物作畫,成家之后,先生、兒子、師友乃至自己都成為她的模特兒,構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畫卷。還有為數不多的寫景和靜物畫,街景的一剎、鄉間的一角、漁港的一瞥,通通源自平凡的生活,自然不造作。
由于陳曉菁堅持創作理念并看重家庭,她的作品處處可見父子、母子互動的幸福時刻。打從當母親那天起,為人母的喜悅便讓她有了以畫筆寫日記,記錄孩子成長軌跡的念頭。于是她一一完成了《洗澎澎》——先生幫嬰兒子維洗澡、《走過田園》——先生攙扶牙牙學語的子維些微踉蹌的學步、《冬天的陽光》——自己抱著孩子在庭院中曬著暖暖的冬陽、《親子共讀》——先生與稍長的兒子在公園長凳上一起讀著兒童圖畫書、《梳一梳》——自己幫著小巧甜美的女兒梳理著綺麗的雙馬尾……在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父親“超級奶爸”的形象,母親呵護照顧子女的慈祥模樣,家人間形影不離的緊密關系,這些濃郁的情感躍然紙上,使觀賞者深切地體會到她們一家人美好的親情,正面溫馨的心境油然而生。
人物畫屬于古老的畫種,粗略看來似乎簡單,實則不然。首先須具備扎實的素描基礎,以及敏銳的色彩概念。再者,不能過于白描流于匠氣呆板,非常考驗藝術家的經驗和功力。20年來,陳曉菁執著專注的練習思索,不昧于外在潮流的更迭,不迎合庸眾的口味,終于研究出一套有自己特色、內涵、美感的表現方式。她的作品清楚明白地傳達她的情感,用“愛”作畫,以“畫”記錄生活,將真善美的溫暖畫面交流分享給欣賞者。

《洗個香噴噴的澡》

《小屁屁的好幫手》
當然,盡管陳曉菁寫景的作品不多,但色調和諧筆觸輕柔,仍很值得注意。作品《陽明山的山林小徑》里參天的松樹林錯落有致坐落在小徑兩旁,四下望去毫無行人,遠處天光微亮,清晨山野特有的清爽靜謐隱隱傳來;作品《市場風情》則描繪與之相反的喧鬧景象。傳統菜市場擠滿購買的人潮、各色的攤販大聲叫賣、家庭主婦與水果商在討價還價、年輕的媽媽牽著小兒子瀏覽著童裝……作品整體色彩鮮艷絢爛,大城市的生命力透紙而出。其他如《2點15分的松山車站》《至善園的荷花池》《卯澳漁港》《遠望觀音山》都是相當美麗的風景佳作。
熱愛生活的人,必然也熱愛這個社會,關心他人。陳曉菁是個樂觀友善、開朗有愛心的人。她出版的連環漫畫中,有兩篇有關“愛”的作品,分別為《3499個愛——抗癌小詩人周大觀的故事》與《分享愛——樞機主教單國璽的生命故事》。
生活中,她亦是如此。臺灣中南部在“千禧年”前夕發生了傷亡慘重的“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數高達2400多名,傷者災戶不計其數,震驚整個國際社會。陳曉菁雖居住于臺北,但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可是她看到同胞遭受失去親人、家園的痛苦,心有所感,憑借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熱烈響應賑災捐款與畫作義賣活動,貢獻一己之力。
此外,創作之余,她時常撥冗到圖書館、里民中心的藝文講堂擔任粉彩班講師,教導學員基本的繪畫技巧,親切和藹的態度配以專業深厚的知識,使得她獲得了學員們的擁戴和敬重。因此,陳老師任教的課程有口皆碑、屢屢爆滿。